摘 要:信息技術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深度融合,是國家教育發展規劃的要求,是歷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途徑,是初中歷史課堂建設的需要。
關鍵詞:信息技術 ; 初中歷史;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20)06B-0065-02
一、本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選題意義及研究價值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中強調,“教育發展要高度重視信息技術”,提出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理念。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指信息技術、資源方法等與課堂教學進行深度融合,應用優質教育資源開展教學活動、改變知識呈現、改進教學方法、實施教學評價、完成教學目標任務的教學方式,實現師生教學相長,和諧發展。
部編版初中歷史教材,史料豐富,圖文并茂,容量大,問題探究、知識拓展、課后活動多,靈活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深度融合教學,創造圖文音像仿真的教學情景,能夠再現歷史過程,活化教材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因此,信息技術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深度融合,是落實國家教育發展規劃綱要,實現歷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要求,是學校課堂建設的需要。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1993年,美國率先把“教育信息化”作為面向21 世紀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強調加強信息教學技能培訓,2007年開始推廣“翻轉課堂”。英國重視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管理與共享,據統計,2000年,有65%的中小學教師使用信息技術教學。我國1986年開始網絡建設,1994年與國際互聯網接軌。起步晚,但發展速度驚人,信息技術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供了強大動力和豐富資源。目前,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更加完善,應用更廣泛,融合信息技術推進學校教育和課堂教學建設成為現實。
深度融合教學成為各國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熱點問題。我國何克抗教授認為,信息技術在改善“教與學環境和方式”的基礎上,能夠實現教育結構性變革。如翻轉課堂、微課、慕課、在線學習等成功深度融合模式。這些理論成果與實踐范例,不可生搬硬套,初中歷史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實際學習借鑒、實踐研究和創新。
(三)選題意義與研究價值
1.開拓歷史課程資源,優化歷史教育教學。2.探索新型教學模式,促進歷史課堂變革。3.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4.培養學生歷史素養,明辨是非智慧成長。5.帶動歷史信息建設,創設課程學習平臺。6.促進教師更新觀念,提升教育教學能力。7.貼近學校教師學生的歷史課堂和實際需求。
二、本課題的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假設和擬創新點
(一)研究目標
1.融合信息技術,精心設計教案學案、課堂教學等。2.提升教師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3.營造良好學習氛圍,提高學習效果。4.實現課堂精講點撥,科學引導。5.創設歷史德育情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研究內容
1.提高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能力。2.開發校本教材,拓展課程資源。3.探究教學內容環節呈現的基本模式和特點。4.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方法。5.有效進行課堂評價的方法。6.反思深度融合實踐經驗,提高課堂教學質量。7.合理利用課堂時間,實現高效學習。
(三)研究假設
1.融合課堂優勢與活力的表現。2.營造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3.激發師生思維碰撞和智慧生成的開放與交互的融合。4.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5.探索微課、希沃白板教學等的實踐應用。6.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四)擬創新點
1.建構深度融合課堂,激活初中歷史教學。2.形成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為特征的教學模式。3.融合信息技術備課、設計課堂教學的日常化。4.歸檔記錄、教學反思的智慧生成。5.探索有效的深度融合課堂,為目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提供全新的思路和實踐經驗。
三、本課題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和實施步驟
(一)研究思路
1.查閱了解信息技術的研究發展歷程,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新課程理念,及時轉變觀念態度,改進教育教學手段。2.探索深度融合課堂教學實踐,反思有效組織學生參與課堂學習和建設的途徑。3.搜集積累開拓教學資源。4.探索高效深度融合課堂模式,給歷史課堂注入活力,插上智慧的翅膀。5.創設初中歷史網絡學習空間,豐富數字化學習平臺。
(二)研究方法
1.理論研究法:對國內外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理論研究、實踐經驗學習分析進行提煉,找出新的生長點,確立課題的理論依據和指導方法。
2.調查法:結合教學實踐,調查融合課堂的現狀,觀察師生深度融合的表現與效果。
3.案例研究法:選取初中歷史教學內容為對象,進行深度融合課堂教學的實例探索研究。
4.理論聯系實踐法:分析概括教學實例的階段或全過程,促進認識轉化,用理論指導實踐,充實豐富理論知識,形成課題研究成果。
(三)技術路線
合理應用基礎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開發校園網等,搭建歷史資源和學習平臺。注重深度融合的資源運用建設、研發。如制作課件、微課,搜集、編輯影視資源,創設歷史動畫,開辦個人網絡空間,積極參與歷史論壇研討,歸檔整理案例反思。
(四)實施步驟
1.準備階段:(2020.04-2020.08)。
(1)加強培訓學習,提高研究能力,制訂課題計劃。(2)明確課題研究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申請課題立項。(3)召開課題會議,討論研究計劃和實施方案細則。(4)明確課題研究的分工合作、任務方法。(5)撰寫開題報告,制訂實施計劃,確保有計劃、按步驟進行。
2.實踐研究階段:(2020.08-2021.08)。
(1)課題研究與課堂教學實踐結合。(2)開展課題研討,及時糾正方案。(3)撰寫階段性研究總結,做好階段性成果檔案。(4)反思對比研究成果和實踐。(5)如期提交中期報告。(6)邀請專家評估指導,調整實施方案。
3.總結階段:(2021.08-2022.04)。
整理課題研究資料,發表論文,撰寫研究報告等課題結題工作,推廣課題的建設性研究成果。
四、完成課題的保障條件
(一)專家指導
聘請教科所專家、教體局教研員定期研究指導。
(二)技術保障
加強教育技術培訓,使教師熟練掌握信息技術開展融合課堂教學。
(三)設施保障開展
學校要保證電腦、網絡、希沃白板等,設施齊全。
(四)單位保障
學校重視鼓勵教師的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
(五)其他
研究時間(2年)充足。課題組建立微信、QQ群等,作為課題會議通知、理論學習、交流的平臺。緊密結合學校歷史教研組以深度融合課堂教學為主題的研討活動和會議,開展備課、聽課、說課、評課等,確保研究扎實有序開展,切實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袁玉娟.巧用現代信息技術,建構歷史高效課堂[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