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勝威
摘 要 水稻是我國人民的主要糧食作物,也是滿足人們生活基本需求的主食。基于此,分析了大田水稻種植產量和質量不高的原因,并探討提高大田水稻產量與質量的相關種植技術。
關鍵詞 大田水稻;種植技術;產量;質量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7.002
我國水稻種植面積較廣,且多地采取大田種植的方式來提高水稻產量。相較于大豆、玉米等大田農作物,種植水稻的優勢和經濟價值更高,對農業的經濟增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其種植技術要求也高。因此,為全面提高大田水稻的產量和質量,還應不斷優化種植技術,降低病蟲害等帶來的不利影響。
1 大田水稻種植產量和質量不高的原因
1.1 田間管理技術水平不高
水稻在我國多數地區均有種植,且種植面積較廣。但由于各地區在技術、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很多落后地區仍然沿用傳統的種植生產方式,忽視了現代化種植技術的應用。同時,有些地區田間管理技術水平不高,如施肥不合理、除草不到位等,加上大田種植本身的田間管理難度偏大,常會出現雜草和倒伏較多的情況,嚴重影響水稻的產量和質量。
1.2 種植機械化程度偏低
經濟和技術進步也推動了農業的生產發展,許多高科技產品逐漸應用于農業的生產作業中。目前,對于大田水稻,許多地區實現了機械化收割,但在前期的種植上,機械化程度偏低,部分糧食重產區雖已逐漸推進機械化種植,但許多地區仍采用傳統種植方式,如通過人力進行插秧、噴藥除草、施肥及田間管理等,對大田水稻的產量和質量產生較大影響。
1.3 病蟲害帶來的影響
田間病蟲害是影響大田水稻產量和質量的一大重要因素。在實際的大田水稻種植中,常會因種植技術和方法的不合理、氣候惡劣、土壤條件不適宜等導致水稻出現病蟲害,加上目前大規模病蟲害流行病愈來愈少,有些種植戶對病蟲害的防控意識有所減弱,以致市場無法及時發現和進行有效防治,為水稻的高產與優產埋下較大隱患[1]。一旦病蟲害蔓延,將會直接導致水稻產量和質量嚴重下降,給農戶帶來一定損失。
1.4 自然因素帶來的影響
相較于其他產業,農業生產受土壤、水分、氣候等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很大。而水稻種植對光、熱、水等資源的需求旺盛,但我國多數大田水稻種植地區的水稻常會受到不同自然災害的影響,如低溫寒潮、雨水量過多或過少引起的旱澇災害、沿海稻區臺風等,給水稻的產量和質量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此外,由于當前市場上種植品種復雜多樣化,再加上其對自然條件適應能力的差異,常致各地水稻的產量和質量參差不齊。
2 提高大田水稻產量和質量的種植技術
2.1 做好種子處理和種植規劃
2.1.1 選種
目前,市場上的水稻品種很多,而為確保大田水稻能夠實現高產優產,在開始種植前,農戶應先根據本地大田種植環境和條件等選擇優質稻種,如成穗率高、抗病蟲害能力強、長勢相對較快、抗倒伏性能佳的種子。
2.1.2 種子處理
用清水浸泡稻種后清掉癟粒等劣種,曬干后,用約3%殺菌靈藥液殺菌,洗凈后裝好進行催芽,當出芽率約達50%時可以進行播種。或按照標準選用適宜濃度的藥劑浸種,確保浸入均勻性,而后無需淘洗便可直接播種。
2.1.3 種植規劃
1)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基本掌握種植地的土壤、氣候、水文等自然條件,并對大田水稻的種植區域進行合理規劃,以便實現水稻的順利種植。2)為了提高水稻的產量和質量,應優化大田土壤種植條件,采取輪作的方式進行改善,避免在同一塊地連年種植水稻或在長時間連作一種作物的區域種植水稻,以防加重病蟲害[2]。
2.2 做好秧苗移栽種植工作
2.2.1 苗床準備
1)要科學選擇苗床,結合種植地的情況選擇地勢相對平坦、背風向陽的厚土層作苗床,同時盡量確保灌溉條件便利。2)選擇合適的整地手段進行翻地、平整土壤等,并清理掉其中的石塊等雜物。3)控制苗床規格,如將寬度控制在1.5 m,床邊溝深度約30 cm,并施加適量底肥,根據大田水稻的種植面積確定施肥量。
2.2.2 育秧
選擇合適的育秧方式。大田育苗便于播種、起苗等,可以提高作業效率。因此,可選用濕潤育秧方法,即用水整地和準備苗床,確保濕潤度適宜后進行播種。或選用旱育方式,控制好苗床溫度,可在上面覆蓋薄膜,以降低低溫傷害。
在秧苗栽植上,一般情況下當水稻秧苗種植期約有40 d且長到8 cm左右時便可進行移栽插秧,移栽期應嚴格控制在60 d內,以免影響秧苗的成活率。在雨季前、風力小、天氣晴朗的時間移栽,具體栽植時間結合當地氣候、溫度以及水稻熟制來定。栽植時要確保秧苗排列的均勻性,控制好縱橫向距離,為稻苗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此外,在插秧后若秧苗出現倒伏、死亡等情況,應及時做好間苗和補苗工作,提高秧苗密度的均勻性。
2.3 優化田間種植管理技術
田間管理技術的使用直接影響著水稻產量與質量,因此在大田種植水稻時,為充分發揮大田種植的優勢,實現高產和優產,還應加強田間管控,采取有效的技術和手段做好田間管理工作,確保稻苗健康生長。
2.3.1 灌溉
應選用節水灌溉技術和方式,確保水源充足的同時避免田間水量過多而導致水稻根系腐爛。在灌溉時,要密切觀察稻田中的水位情況,達到適宜高度時便可停止灌溉。當田中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時再次進行灌溉,以促進水稻根系生長,逐漸增強其對病蟲害等的抵抗力。待水稻的根莖多數生長完全后便可結束灌溉。
2.3.2 施肥
在施肥上,要進行科學施肥。根據水稻的生長期需要嚴格控制肥料的種類、數量、施肥時間和次數等,同時掌握好施肥的具體位置,以便充分發揮肥料效果,為水稻補充營養,并避免污染土壤環境和田邊水體。通常在秧苗移栽前施足基肥,移栽后在秧苗的分蘗期、幼穗期、抽穗期等適時施肥,以有效增加稻穗數量和質量。若水稻葉面出現枯黃情況,可于葉面上施肥,強化其光合作用來促進水稻的生長。
2.3.3 除草、病蟲害防治
在除草和病蟲害防治上,一些殺蟲劑和除草劑雖成本低、應用簡便,但會給水稻、水源、環境等帶來一定程度的危害,如污染、土壤板結等。長時間使用會使雜草和害蟲對藥物產生抗性,加大管理和防治難度。對此,在種植抗性強的水稻品種的同時還要選擇有效、環保的除草和病蟲害防治方式,選用危害小的除草劑進行除草,使用生物源新型殺蟲劑防治水稻病蟲害,或實施誘殺方式,利用殺蟲燈或誘殺劑將害蟲引誘出來進行捕殺,以免破壞水稻的生長和污染稻田土壤、地下水及周邊的河流等。同時,應結合實際的病蟲害類型選用合適的藥劑進行治理。此外,優化田間診斷技術的應用,如根據水稻長勢等判斷其分蘗期和臨界期等進行科學判斷和把控,以確保大田水稻正常生長,促進其產量和質量提升。
2.4 積極推進機械化種植方式
目前,許多地區仍采用傳統人工種植水稻的方式,加上許多水稻種植區的青壯年進城務工規模不斷擴大,以致各地從事水稻種植的勞動力逐漸老齡化,不僅勞動量大,效率也較低。基于這種現狀,為了有效提高大田水稻種植的產量和質量,應不斷深化對水稻種植技術的研究,積極推進機械化種植方式和技術的應用與發展。
1)要加快完善相關專業化機械設備的配備,如拖拉機、大田水稻播種機與插秧機、聯合收割機等,進而實現機械化播種、插秧、灌溉與收割,以全面提高水稻種植效率,促使大田水稻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種植與生產,最終達到高產優產的目的[3]。大田水稻種植戶要提高機械化生產意識,當地政府部門也應在政策和資金方面適當加大對大田水稻產業的扶持力度。
2)提高田間管理機械化程度和水平。對于大田水稻種植,可加強無人機技術在田間管理中的應用。例如,應用無人機給大田水稻施肥施藥,從而減輕勞動強度,提高施肥施藥的精準度,促進水稻健康生長。同時,擴大新型、先進水稻種植技術的推廣力度,加強其在各地大田種植中的實踐應用。
3)相關部門應加強對水稻品種的研究,如利用轉基因、雜交等先進技術不斷改善稻種質量,有效增強稻種本身的質量和抗性,推進大田水稻優種種植,再加上后續機械化的種植生產方式和嚴謹的日常管控,為大田水稻種植產量和質量的提升奠定基礎,實現高產、優產的同時滿足市場和人們對大米的需求。
3 結語
我國人口基數較大且對糧食的需求量高。因此,要想滿足人們對大米的基本需求,應不斷優化種植技術,提高大田水稻的產量和質量,如強化技術管控、推進機械化種植、改善種植條件、科學施肥等,從而為農業生產創造更高經濟收益的同時發揮其社會價值,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金玲,劉廣晶.優化種植技術,提高大田水稻產量與質量[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5):206.
[2] 蘭敏.基于優化種植技術提高大田水稻產量分析[J].農家參謀,2020(14):69.
[3] 馬麗萍.優化種植技術提高大田水稻產量與質量探討[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5):213.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