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賢友 盧正林 王代谷
摘 要 火龍果是貴州省的特色產業,目前種植面積0.72萬公頃,部分因品種選擇、種植技術以及管理不善導致品質不好、價格低,急需進行規范化種植,為火龍果產業開辟一條生態道路,帶動火龍果產業發展?;诖?,分析貴州低熱河谷地帶有機火龍果的種植技術。
關鍵詞 火龍果;有機種植技術;低熱河谷地帶;貴州省
中圖分類號:S667.9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7.008
火龍果是仙人掌科、量天尺屬栽培品種,攀援肉質灌木,具氣根。全國火龍果種植面積約3.33萬公頃,分布在海南、廣東、廣西等地。近年來,貴州省火龍果種植面積達0.72萬公頃,低海拔、溫度高、干旱少土的低熱河谷地帶適宜火龍果種植。目前,貴州省羅甸、關嶺、叢江、榕江、望謨、鎮寧、貞豐等近30個縣都有種植火龍果,但發展參差不齊,出現品質差、單價低情況[1-3]。為了更好地發展火龍果產業,研究有機火龍果種植技術,以實現火龍果有機化、精品化、產品多樣化發展,助推脫貧攻堅。
1 園地選擇、規劃與架材搭建
1.1 園地環境選擇
坡地選擇背風向陽、海拔600 m以下、坡度25°以下的緩坡地,平地選擇不受水淹且排水良好的地段并挖溝,園地環境質量應符合NY 5023的規定。在土地整治工程過程,修建水肥一體化設施,滿足相應的灌溉條件。種植園區要求年平均氣溫不低于18.5 ℃,1月均溫不低于8 ℃,近20年極端最低氣溫平均值大于0.1 ℃,日均氣溫小于0 ℃連續時數小于48 h;土壤應為pH 5.5~7.5的砂質壤土,疏松透氣,排水良好[4]。
1.2 園地規劃
低熱河谷地帶建園,宜選擇南、東南、西南朝向的坡面建園,建設園區道路應包括主干道、支干道和園區小道、排灌等設施,以道路、園地地形劃分小區,小區面積3.33~13.33 hm2。
1.3 架材搭建
1.3.1 架材的材料與規格
主要選用水泥柱作為立柱,廢舊輪胎作為盤。水泥支架規格為180 cm×8 cm×8 cm(長×寬×高),直徑8 mm的鋼筋2條,混凝土柱;輪胎選擇規格外徑小于等于50 cm、內徑大于等于40 cm的廢舊輪胎作為盤。
1.3.2 支架搭建
水泥柱入土40 cm,壓實。在水泥柱距頂端10 cm處設置十字交叉支架(用防銹處理過的50 cm長,直徑12 mm螺紋鋼兩根穿“十”字架),并將廢舊輪胎盤(選擇規格外徑小于等于50 cm、內徑大于等于40 cm的廢舊輪胎作為盤)架于十字架上,并用包皮扎絲進行固定[5]。
2 品種選擇
選擇適宜栽培的火龍果品種黔龍1號,自花授粉。
3 栽植模式
3.1 坡地
25°以下的坡地采用等高梯單柱式栽培,坡地臺面寬3 m,株距2 m,小區面積6.67~33.33 hm2。果園干道可以從山下環山而上,以干道為區界,小區內設置支路,寬2~3 m,梯帶內側挖排水溝。
3.2 平地
每小區3.33~13.33 hm2,株行距為2 m×3 m,應按東西長、南北窄設計,具體應根據地勢走向而定,園地大路連接交通干道。
排灌系統:園地按地形規劃要設計總排水溝和支排水溝,總排水溝一般深×寬為1.0 m×1.5 m,支溝深×寬為0.5 m×1.0 m,畦溝連通支渠,每行開畦溝深寬0.3 m×0.4 m。
4 栽植
4.1 苗木指標
提倡使用容器苗,且要求品種純正,莖枝健壯,各項指標至少達到二級苗木標準以上,根系完整發達,無病蟲害。
4.2 定植
3—11月均可定植,以3—4月定植最佳。
4.3 栽培密度
園區內水泥柱110樁/667 m2,每根水泥柱樁周圍栽植3株苗。
4.4 定植樹盤準備
將水泥柱四周表土起壟,園土、腐熟青岡殼(或鋸木屑、草皮灰等)、農家肥按2.0∶1.0∶0.5的比例混勻,保證土壤疏松、通透、肥沃。團定植樹盤,樹盤高30 cm、直徑70~90 cm。
4.5 栽植方法
在離水泥柱腳10 cm處淺植,定植深度為5.0~7.5 cm,將苗莖綁縛在水泥柱上,定植后覆蓋薄土,不得踩踏。
4.6 保苗
定植后應3~5 d澆水一次,成活后,視需要調整澆水次數。
5 土壤管理
生草栽培,火龍果園采用行間生草,樹盤覆蓋,草種可選擇本地草。培土:雨后結合施肥將土培到畦面上,覆蓋裸露根系。
6 水肥管理
6.1 水分管理
遇干旱應及時灌溉,雨季應及時排水。
6.2 肥料管理
6.2.1 施肥原則
以有機肥為主,所施用肥料要求不會對環境和果品造成污染。按規定選擇肥料種類,一般選用有機肥,以滿足火龍果的生長需求。
6.2.2 施肥方法及時期
6.2.2.1幼樹施肥
種植時每柱水泥柱處施放有機肥1~2 kg為基肥;待苗成活后施有機肥2次,每次每樁用量3~6 kg,每株1~2 kg。
6.2.2.2結果樹施肥
每年在氣溫回升時重施有機肥作為萌芽肥,每樁用量6 kg,每株2 kg。在結果期,每次采果后選擇含微量元素的有機肥進行施肥,10 d施一次,每樁用量6 kg。每年11月最后一批果采完后再重施一次有機肥,每樁用量6 kg,每株2 kg。
7 整形修剪
7.1 幼樹的整形與修剪
植株沿水泥柱攀緣生長,只保留一個主莖,經常綁縛枝條,當枝條長到柱頂時進行截頂,選留3個方位好、生長健壯的枝條均勻分布在圓盤上,自然下垂,培育成結果枝。結果枝長到90 cm長時截頂,促進其老熟。
7.2 結果樹修剪
每年采收后,剪去衰老枝、病蟲枝、干枯枝、細弱枝,使整個樹體通風透光。若枝條過密,疏去長度在30 cm以下的短枝。開春后,剪去受凍的腐爛枝、病蟲枝、干枯枝。若樹體主枝生長健壯,全部剪去架下抽發的新枝,架上部的新枝適當疏剪,每一老枝上保留2~3個生長健壯的新枝,其余全部剪除[6]。
8 花果管理
8.1 疏花蕾
在現蕾后5~7 d進行,主要疏去連生和發育不良的花蕾,盡量保留不同棱柱上的花蕾,每節莖只留下1~2個花蕾。
8.2 疏果
在自然落果后,先剪除弱莖蔓及其果實,摘除病蟲果、畸形果,對著果偏多的枝蔓進行人工疏果,同一結果枝約30 cm留一果。
8.3 套袋
對7分大的果品進行套袋。
9 病蟲害防治
9.1 防治原則
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統防統治,采用農業措施、生物和物理防治等方法,保證果品達到有機要求。
9.2 主要病蟲害種類
病害有炭疽病、枯萎病、枯斑病、黑斑病和軟腐病等,蟲害有螞蟻、蝸牛、蛞蝓、毛蟲、蚧殼蟲、蚜蟲以及金龜子類害蟲等。
9.3 防治方法
9.3.1 農業防治
選用健康種苗;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合理修剪,改善樹體通風透光條件,提高植株抗病蟲能力;加強肥水管理,增施有機肥,補充磷、鉀,提高植株抗性;及時剪除病蟲枝和病害果,清除病蟲殘體。
9.3.2 物理防治
采用太陽能誘蟲燈誘殺夜間活動的害蟲;采用果實套袋技術,防治病蟲為害果實。
9.3.3 生物防治
人工捕殺天牛、蝸牛、毛蟲、蛞蝓等害蟲;采用果園放鴨防治蝸牛、毛蟲、蛞蝓等害蟲;保護和利用害蟲天敵。
10 采收與貯藏
果實由綠變紅5~7 d即可采收。一果兩剪,剪下后輕拿輕放,避開雨天采果,采收后分出一級、二級、三級果,包裝;采收及搬運過程中避免機械損傷、曝曬。果實在8~10 ℃、相對濕度80%~90%條件下可以貯藏15~20 d;采用氣調保鮮庫放置果實。
火龍果種植的全過程應進行檔案記錄,做到有據可查,建立有機火龍果二維碼檔案。
參考文獻:
[1] 許元峰,張小燕,邵明杰.黃河下游火龍果冬季設施高效栽培和管理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20(6):317-319.
[2] 劉鳳萍.農業果樹種植技術及果品的質量安全[J].科技經濟導刊,2018,26(15):127.
[3] 韋愛琳.低溫對火龍果種植的影響及其防御措施[J].農業與技術,2020,40(7):94-95.
[4] 嚴婉榮,肖敏,肖彤斌,等.海南火龍果細菌性腐爛病的病原鑒定及田間藥劑篩選[J].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2020,39(3):1185-1190.
[5] 李靚,朱涵彬,袁曉晴,等.火龍果營養成分及保健功能的研究[J].現代食品,2020(10):26-28.
[6] 趙鵬飛,程玉,黃志堅,等.火龍果氮肥優化管理的環境影響綜合評價[J].中國南方果樹,2020,49(3):57-61.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