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鴻浩 夏寶國
摘 要 草地貪夜蛾起源于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廣泛分布于美洲大陸,由于2018年在非洲發生,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被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列為重要農業害蟲。在2016年之前,草地貪夜蛾的活動范圍基本都在西半球,之后入侵印度、孟加拉國、緬甸,在2019年初,傳入我國云南省,而后迅速蔓延,目前已在我國19個省份發現。草地貪夜蛾具有適應區域廣、遷飛速度快、繁殖能力強等特點,因此較難防控。基于此,探討草地貪夜蛾的發生情況及具體防治措施,為我國農業生產過程中草地貪夜蛾的有效防治奠定基礎。
關鍵詞 草地貪夜蛾;生物學特性;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433.4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7.019
1 草地貪夜蛾的生物學特性
草地貪夜蛾又被稱為秋黏蟲,是一種雜食性害蟲。其寄主范圍廣,適應區域廣,繁殖能力及遷飛能力強,能快速擴散,并給農業生產帶來重大為害。草地貪夜蛾成蟲翅展約32~40 mm,前翅深棕色,后翅白色,邊緣有窄褐色帶[1]。雄蛾前翅為灰棕色,并具有黑斑或淺色暗紋,后翅呈灰白色,翅脈為透明棕色,翅頂角向內各具一大白斑,環狀紋后側各具一白色楔形紋,外生殖器的抱握瓣為正方形。雌蛾前翅呈灰色棕色雜色或灰褐色,具有環形紋和腎形紋,輪廓線黃褐色,交配囊中沒有交配片。成蟲的飛行能力極強;幼蟲呈灰綠色,頭部有倒“Y”形斑,腹部末節有四個黑斑,呈正方形排列,能吸食包括玉米、水稻在內的80余種作物。
2 草地貪夜蛾的發生特點
2.1 寄主范圍廣
草地貪夜蛾是一種雜食性害蟲,寄主范圍非常廣,玉米、水稻、大豆、棉花、四葉草、狗牙根、牽牛屬植物、莧屬植物、蘋果、桃、草莓等均是其宿主。草地貪夜蛾根據取食的喜好分為玉米型、水稻型等,其中玉米型主要為害玉米、高粱等作物,水稻型主要為害水稻、狗牙根等作物。相關研究顯示,目前傳入我國的草地貪夜蛾主要是玉米型[2]。
2.2 適應區域廣
草地貪夜蛾適應區域廣,起源地為加拿大至阿根廷的大部分區域。對草地貪夜蛾的全球分布范圍進行研究發現,歐洲、非洲的大部分地區是其主要適應區,我國的華南、華中、陜西、云南等也是其適應區。從2016年第一次報道草地貪夜蛾出現以來,該蟲害已經入侵到非洲的44個國家及亞洲的部分國家[3]。隨著其適應能力的增強,其在全球的擴散范圍還會持續增加。
2.3 繁殖能力強
草地貪夜蛾的生命周期短,最適宜的發育溫度為11~30 ℃,一年可繁殖多代,完成一個繁殖周期需要21~40 d。在氣候溫暖的區域,其全年都可進行繁殖。草地貪夜蛾卵塊上有棕黃色或灰白色鱗毛,每個卵塊約有幾十粒甚至數百粒卵粒。在草地貪夜蛾自身營養條件好的基礎上,卵粒最多可達2 300粒。相關研究發現,草地貪夜蛾在我國廣東、云南的繁殖率大概為一年6~8代。
2.4 擴散速度快
草地貪夜蛾飛行能力極強,遷移速度極快,可遠距離快速飛行,進而實現大范圍擴散。相關調查顯示,草地貪夜蛾從密西西比州遷移到加拿大南部大概需要30 h。2016年發生的草地貪夜蛾蟲害,從入侵非洲到在非洲44個國家擴散,只花了2年時間。入侵我國的草地貪夜蛾根據推測是借助東南季風轉移過來的,頻繁的貿易活動和人員交流是草地貪夜蛾跨過大洋傳入我國的主要原因。
2.5 突發性強且為害重
草地貪夜蛾對玉米和水稻的為害最大,特別是在幼蟲高齡期,其會暴食造成玉米或水稻的葉片破損、植株倒折。2017年,草地貪夜蛾對非洲12個國家的玉米種植造成的損失為24.81~61.87億美元。我國是玉米種植大國,草地貪夜蛾遷徙能力強,對我國玉米種植的為害范圍會不斷擴大。
3 草地貪夜蛾的防治措施
3.1 科學監測
為了有效防止草地貪夜蛾對作物造成侵害,需要先通過監測技術對其進行誘測。對草地貪夜蛾成蟲進行誘測主要是通過雷達、高空測報燈、地面測報燈和性誘劑進行,其中信息素誘捕法是對草地貪夜蛾進行監測最高效的方法,已在非洲、北美洲等草地貪夜蛾廣泛發生的國家應用。通過監測方法對誘集到的草地貪夜蛾雌蛾進行解剖分析,可獲得草地貪夜蛾的遷飛動向和種群性質。在田間可通過人工調查草地貪夜蛾的蟲卵、幼蟲數量等判斷草地貪夜蛾的發育時間和分布范圍,避免其對作物造成為害。可以將玉米田作為草地貪夜蛾的重點監測區域,并將灌漿期的玉米作為重點監測對象。草地貪夜蛾在玉米田中會與其他蟲害混合發生,在進行監測時,要避免與其他蟲害混淆[4]。草地貪夜蛾幼蟲為害后植株葉片多為半透明狀的薄膜窗孔,高齡幼蟲為害葉片后多出現不規則的長形孔洞。低齡草地貪夜蛾幼蟲侵害特征不明顯,極易與夜蛾科的幼蟲混淆,所以在監測時若發現類似的幼蟲,需要進行實驗區分。
3.2 農業防治
對草地貪夜蛾的農業防治主要以預防為主,如在作物生產過程中采用抗性強耐受性佳的品種,同時加強田間的肥水管理,保證作物在生長過程中有充足的養分,以提高作物對草地貪夜蛾的抗性。可通過調整作物的種植周期、適時早播等使作物的生長周期與草地貪夜蛾的幼蟲期錯開,防止草地貪夜蛾寄生于作物植株上。在田間作物種植時,可多元化種植作物,減少草地貪夜蛾的宿主,同時為草地貪夜蛾的天敵提供棲息場所。在我國的農業生產中,對于種植規模大的農業生產大戶,可通過培養天敵或采用輪作方式預防草地貪夜蛾發生;對于種植規模小的種植戶,可通過采用優良品種、強化田間管理等減輕或避免草地貪夜蛾侵害。
3.3 理化誘控
理化誘控是指利用草地貪夜蛾的趨光性、趨化性等特性,進行性誘殺,對成蟲進行理化誘控可以利用性誘燈、糖醋液、殺蟲燈等進行。在成蟲多發期,可使用連片的黑光燈進行誘殺,同時結合性誘劑控制成蟲數量,進而控制草地貪夜蛾的繁殖數量[5]。
3.4 生物防治
草地貪夜蛾的生物防治以自然天敵防治為主,以人工天敵培養為輔。草地貪夜蛾的天敵非常多,如夜蛾黑卵蜂、蠼螋、獵蝽、花蝽、蜘蛛、緣腹絨繭蜂等。在進行天敵防控時,可以通過調整田間生態環境來培養自然天敵,并從現有的防控效果好的天敵中選擇優良品種進行馴化,之后進行大規模飼養,在草地貪夜蛾發生和繁殖期間投放天敵。相關研究顯示,夜蛾黑卵蜂對草地貪夜蛾的防控效果較好,赤眼蜂對草地貪夜蛾的防控可實現商業化操作。
3.5 化學防治
1)防控指標。草地貪夜蛾對作物的為害十分典型,在制定防控目標時可參照別國防治經驗。如在玉米田間對草地貪夜蛾進行防治時,可依托玉米植株的受害情況決定是否使用化學藥劑。在心葉初期和穗期,如果玉米植株的受害株數達20%,就要利用化學藥品進行噴灑防治。在使用農藥的基礎上,如果草地貪夜蛾的發生范圍不斷擴大,需要在原有防治基礎上研究新指標,對草地貪夜蛾的有效防治進行指導。2)施藥方法。在利用農藥進行草地貪夜蛾防治時,要根據其不同生長時期的不同特點,選擇不同類型的藥品進行施藥,以提高防治效果。如在幼蟲期,可利用藥劑噴霧進行防治;在高齡幼蟲期,幼蟲常在玉米組織內部,要在蟲齡達到3齡前進行防治[6]。另外,可根據幼蟲在夜間取食的特點,在清晨或傍晚進行藥劑防治。具體使用藥品時,要根據田間的草地貪夜蛾數量及為害水平合理選擇藥品,并根據藥品使用方法合理施藥,并輪換施用不同種類的藥劑,避免草地貪夜蛾產生抗體。3)藥劑種類。為了保證作物的食用安全和周邊民眾的身體安全,在用藥時要避免使用高毒農藥,選擇符合國家標準的生物農藥,在有效防治的基礎上避免環境污染。
4 結語
為了有效防控草地貪夜蛾,需要研究草地貪夜蛾的發生特點,并根據國外防治經驗,結合我國農業生產實際,在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為輔的防治方針指導下,堅持綠色防治理念,將農業防治、理化誘控、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結合,通過各區域協作,做好草地貪夜蛾的防治工作,為農業生產的高產高質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 張明珍,文家富,楊雪竹,等.不同藥劑對玉米草地貪夜蛾的防治效果[J].陜西農業科學,2020,66(5):29-31.
[2] 王麗娟.草地貪夜蛾的發生與防治[J].現代農村科技,2020(5):32.
[3] 朱凱輝,周金成,張柱亭,等.短管赤眼蜂和夜蛾黑卵蜂防治草地貪夜蛾田間競爭的初步評價[J].植物保護,2020,46(2):267-271.
[4] 李艷朋,李猛,劉鴻恒,等.草地貪夜蛾在江蘇北部早播麥田的發生與防治[J].植物保護,2020,46(2):212-215.
[5] 劉恩志.草地貪夜蛾的發生、識別與防治要點[J].中國農技推廣,2020,36(4):74-75.
[6] 田新湖,陳益生,肖燦榮,等.植保無人機施藥對玉米草地貪夜蛾的防治效果[J].農藥科學與管理,2020,41(1):48-53.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