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不吃脂、只吃油
人攝入的食物脂肪有兩種來源:植物性脂肪和動物性脂肪。植物性脂肪在常溫下呈液態,故稱為“油”,如花生油、豆油、菜籽油、芝麻油等,其組成主要為不飽和脂肪酸,包括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動物性脂肪因在常溫下呈固態,故稱為“脂”,如豬油、牛油、羊油等。
動物性脂肪中所含脂肪酸多為飽和脂肪酸,而且含有膽固醇,攝入過多容易造成血脂增高,引起肥胖、動脈硬化、高血壓及冠心病等疾病。不少人因過于擔心動物性脂肪對身體健康不利,而對其敬而遠之,他們機體需要的脂肪選擇只從植物油中攝入。其實,適當攝入動物性脂肪,可提高膳食感觀性狀,使飯菜增加誘人的芳香,增強人的食欲,促進人體營養的攝入,從而保持身體的健康。所以,人們不能完全排除動物性脂肪的攝入。因為,無論是青年人還是老年人,婦女還是兒童,適當攝入一些動物性脂肪對身體是有益的。
誤區二:早餐吃少,晚餐補齊
對于不少人尤其是上班族來說,早餐往往是隨便吃點食物,甚至不吃早餐。而他們的晚餐常常十分豐盛,以期補回早餐的不足。然而,這種膳食習慣很不合理。從人的生理需要來看,早餐應當是有質有量的一餐,因為人體活動需要能量和各種營養素。晚餐到次日早餐間隔時間長,食物早已被消化,如果不吃早餐,那么體內的血糖就得不到及時補充,從而會嚴重影響腦組織的正常機能活動,表現為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思路遲緩等。尤其對青少年來說,還會影響其大腦的生長發育。
此外,豐盛的晚餐使人食量增加,油脂攝入過多,容易造成能量過剩,導致體內脂肪儲存而日益發胖。另外,夜里休息后血液流速減緩,大量血脂容易沉積于血管壁上,時間長了易造成動脈粥樣硬化,尤其是老年人。
合理的膳食結構應是:早餐、午餐和晚餐分別占一日能量的 25%~30%、40%和 30%~35%。早餐和午餐應該高質量、高營養,能量適中;晚餐應相對清淡,攝入適量。
誤區三:不吃雞蛋
近年來,心腦血管疾病在我國人群中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心腦血管疾病的死亡人數占所有死亡人數的40%以上。由于對患心腦血管疾病的擔心,我們常常聽到人們說:“雞蛋含膽固醇高,別吃。”一些中老年人往往不吃雞蛋,甚至帶動家里其他人也不吃或少吃雞蛋。
其實,膽固醇作為合成維生素D、性激素和膽汁的原料,是一種人體需要的營養成分。因此,完全不吃膽固醇是不可取的。另外,雞蛋中所含的蛋白質是優質蛋白質,不論是老年人還是兒童,每日都需要一定量的優質蛋白質。一個雞蛋含有的膽固醇為280~300毫克,且主要在蛋黃里。目前有關研究表明,沒有患高血脂、心腦血管等疾病的中老年人每日膽固醇的攝入量控制在300毫克以內,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 ?張兵? ?郵編:1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