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佳妮 金嬌
摘 要 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提升,森林和濕地公園逐漸成為加強環境規劃、提升環境質量、構建生態社會的重要舉措。物質經濟的發展帶動了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如何在森林和濕地公園中融入文化設計理念,將公園景觀變得更加別致內斂、更具文化內涵,也成為了目前的重要任務。基于此,圍繞森林與濕地公園規劃中文化設計理念的具體實施展開探究,結合當前森林和濕地公園的發展現狀,提出了一系列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 森林;濕地公園;景觀規劃;文化設計;生態理念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7.029
在全球生態系統中,森林和濕地環境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森林和濕地的存在能夠調節區域內的地表徑流,改善環境氣候,對人們的生產生活起到積極的影響。同時,森林和濕地公園的建立是推進可持續發展、構建綠色生態宜居家園的重要舉措。在城市內部增加森林覆蓋面積,有利于凈化空氣、美化環境,而修建濕地公園則能夠有效降低熱島效應,達到對區域生態結構的提升增優,從而構建一個更加完善的生態結構。因此,在森林與實地公園規劃中融入文化設計理念,不僅僅能夠在環境保護層面起到積極的作用,更能夠在歷史文化、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等方面提升城市的發展品質,構建更加綠色、和諧、健康的生態宜居家園。
1 森林與濕地公園規劃中文化設計理念的融入價值
森林公園和濕地公園作為現代城市公園體系中的獨特代表,有著鮮明的環境保護功能。森林公園是以大面積人工林或天然林為主體建設的公園,園內圍繞各類景觀綠色植被展開,在不同樹木和建筑物、道路、湖泊的搭配下,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濕地公園組作為以“水”為主題的公園,它的基礎是良好的濕地環境和多樣化的濕地資源,借助于自身的地域特色,能夠為廣大市民呈現具備一定規模的旅游休閑設施。因此,森林與濕地公園都屬于可供人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的生態型主題公園。
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我國共建立濕地公園1 699處,國家級濕地公園898處,國家級森林公園834處。在森林與濕地公園規劃中融入文化設計理念,是落實國家濕地分級分類保護管理策略的一項具體措施,也是維護和擴大濕地保護面積行之有效的發展途徑。現代化文化設計和濕地公園的相互融合,有利于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到濕地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與發展中,進一步發揮森林、濕地公園的多種功能效益,有助于公園設施實現對區域生態的改善,對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具有重要的意義[1]。
2 森林與濕地公園規劃中文化設計理念融合中存在的問題
2.1 理解較為片面
文化設計作為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所涉及的文化概念較為寬泛。一些設計師在實地建設公園的過程中,往往只是進行簡單的植物、水景的布置,在構建水上植被生態系統的同時,理解較為片面,導致水上景觀、森林景觀的組成模式較為單一、缺乏文化底蘊和文化深度。
2.2 科學配比不夠
森林濕地公園在塑造的過程中,無論是在植物的類型、水質、土壤等方面,都需要進行科學的配比。要想在森林濕地公園中達到科學的配比,就要在設計理念和方法上進行改良,避免部分濕地環境受到破壞。但事實上,這一問題遠遠沒有得到緩解,森林濕地公園的科學配比存在不足,設計師對森林濕地公園的土壤、水質、氣候理解程度不足,無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3 文化特點不突出
森林濕地公園作為自然生態環境中的一種,在實施人工規劃時,需要盡可能地還原生態結構,以此提高濕地公園的文化價值。但是,部分設計師的設計理念和森林濕地公園的規劃與自然生態不符,其人工元素的介入干擾了文化因素的融合,導致森林濕地公園觀賞性、文創性、藝術性不足,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公園的觀賞價值。
3 森林與濕地公園規劃中文化設計理念的應用
3.1 注重文化,改變原有的發展理念
森林與濕地公園規劃的塑造需要處于一個和諧的發展背景中,因此為了更好地達到森林濕地公園中自然元素和人工元素的和諧,設計師應轉變發展理念,在創意和構思中融入低碳環保的發展理念,通過科學的修復和保護,嚴格限定森林景觀濕地的總體規劃,圍繞生態建設的發展核心,明確以項目建設為載體、以濕地保護為重點、以森林保護為常態、以涵養水源為發展的綠色設計原則。
在設計理念中,對于人工項目的塑造要進行相應的風險評估,圍繞生態建設的發展,杜絕沿河采沙等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對于濕地生態系統進行全面修復,確保森林濕地公園中的植被能夠處于和諧綠色的成長態勢中。在環境綜合治理上,按照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開展大整治行動,保護濕地水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尤其是對于沿河污水排放,進行全面的清查。在對森林與濕地公園規劃的水系塑造理念上,建立生態化的島鏈,逐步恢復人工濕地,積極開展各類科普宣傳教育活動,通過加強國家濕地公園的特色化區域建設,使森林和濕地公園處于有序的環境秩序中。
3.2 科學配比,助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要想使森林與濕地公園規劃更加嚴謹科學,首要任務就是合理設計公園中的生態保育區。對于瀕危的生物物種,進行全面的維護與復育,結合自然環境的發展規律,全面構建生態環境系統。尤其是要通過生態學的發展原理,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結合野生動植物保護、自然景觀生態維護,協調森林與濕地公園生物圈,從而對保護區域功能進行多項劃分,在植物復育、動物保育、防護林建設、巡護步道等方面,建立集約化設計規劃中心[2]。
例如,在保護現有實地植被資源的基礎上,人工種植生長狀況較差的植被,恢復森林和濕地。在物種的選擇上,對于陸地和近水區域,可以種植水杉、池杉、河柳等喬木,而沼澤地則需要搭配蘆葦、蒲草等植物,浮水地配置睡蓮、芡實等植物,從而使濕地公園的自然環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
3.3 塑造品牌,突出民族文化特點
國家公園作為具有國家代表性的生態系統,必須要具備獨特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科學內涵,才能夠獲得廣大群眾的高度認可,賦予森林和國家濕地公園更加獨特的品牌力量。而要想使國家公園的品牌力量得到釋放,廣大設計師應該在設計中嘗試融入深厚的額民族文化理念,將真正代表國家形態、彰顯中華文明、傳遞生態價值的文化元素納入其中,凸顯不同地域、民族、文化體系的價值特色。例如,有著“中國第一國家公園”美譽的普達措國家公園,其品牌效應之所以能夠產生巨大的轟動,就是因為普達措國家公園憑借著香格里拉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云南深厚的民族特色,產生了轟動的宣傳效果。越來越多的旅游達人為了一睹云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風情來到了這里,在感受原始生態環境的同時,也能夠細細品味“三江并流”的世界自然遺產哈巴片區,去感受自然景色中浸潤的民族文化,在碧塔海、屬都湖和彌里塘亞高山牧場中體會民族文化的美好[3]。
3.4 維護生態,平衡森林濕地發展功能
在森林濕地公園的建設中,文化設計理念的應用應基于“尊重自然”的發展理念,通過一系列強有力的教育措施,確保天然公園的自然景觀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再輔助于獨具匠心的藝術構思,使森林濕地公園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特色達到融合,并且逐漸形成具備鮮明景觀設計的科學文化活動區域,更好地為廣大市民提供旅游、生活、學習等文化服務。因此,在平衡森林濕地發展功能上,設計師應充分融入科普教育、植物研究、野生動植物保護、城市文化宣傳等方面的因素,聚就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構建一個有機、完善的公園保護管理體系[4]。
4 結語
在城市設計規劃中,森林與濕地公園作為一種整體性的生態景觀,是集環保、文化、生物為一體的有機機構。森林濕地公園要想得到有序的發展,就必須要借助于可持續性的生態結構,以此形成自我代謝降解的閉環。無論是景觀中的各類植被還是所需要分解的各色雜物,都需要生者產立足自然發展規律,確保其得到可持續發展。為此廣大設計者應對森林和濕地公園的發展功能進行全面分析,制定合理的規劃與設計,融入先進的文化設計規劃,對公園內部設施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塑造設施完善、生態文明的品牌化森林與濕地公園。
參考文獻:
[1] 黃風杰.國家濕地公園的生態規劃與景觀設計[J].現代園藝,2019(22):122-123.
[2] 張杰.基于可持續性的濕地公園景觀規劃設計探索[J].現代園藝,2019(9):90-91.
[3] 成玉寧,張祎,張亞偉,等.濕地公園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4] 俞孔堅.建筑與水澇共生:哈爾濱群力雨洪公園[J].北京規劃建設,2013(1):155-161.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