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然
11月以來,美國大選塵埃落定,美股并沒有出現特朗普宣稱的“如果我敗選,股市將崩盤”的走勢,反而以全球市場狂歡的方式歡送“懂王”。9日晚間,美國又傳來疫苗超級利好,美國輝瑞公司宣布,新冠疫苗的研究有了爆炸性進展,可預防90%的新冠病毒感染。消息一出來,美股、歐洲股市躁動,郵輪股、酒店股等旅游相關板塊隨之拉升。當日道指期貨在盤中一度飆漲了1500點,原油也暴漲超4%。與此同時,避險資產紛紛跳水,黃金直線下挫。道瓊斯指數與標普500分別沖破年初疫情前的高點,與納斯達克一起分別再創歷史新高。
然而,美股在次波狂歡大潮下,指數及個股的走勢出現嚴重的分化。表現最為突出的是11月9日,道瓊斯指數一度大漲超過1600點,且盤中創下歷史新高,大型金融公司、周期性企業為代表的價值股開啟狂飆模式。然而,納斯達克指數卻在沖高后持續回落,收盤跌1.53%,與道指及標普的大漲形成鮮明對比,雖然11日(周三)科技股大幅回血,但市場關于價值崛起,成長謝幕的爭論逐漸擺上臺面。
正方:成長股依舊很香
11月12日,高盛將標普500指數2020年、2021年和2022年的目標點位分別提高至3700點、4300點和4600點(該預測基于2021年至少有一種經FDA批準并廣泛銷售的疫苗)。截止11月12日,標普500收于3537.01點,年內高點為3645.99,這意味著高盛認為市場還將繼續創新高。
高盛分析師DavidKostin指出,盡管目前投資者重點關注拜登的政策主張對市場的影響,但是對于2021年,新冠疫苗是經濟和市場更為重要的影響因素。而輝瑞宣布其新冠疫苗的積極數據后,DavidKostin認為股市日后將大幅上漲。
而對于最近價值股表現優于科技股的情況,David-Kostin認為投資者不應該完全摒棄科技股:“估值的差異以及疫苗的好消息,看似要以價值股投資為主,但是成長股依舊具有吸引力。”DavidKostin補充道,“疫苗驅動的價值交易可能和過去十年來的情況類似,這種反彈只會持續幾個月的時間。”
需要指出的是,高盛做出這一判斷之前,11日(周三)美股科技大回血,道指微跌0.08%的情況下,納指大漲2.01%,標普500指數漲0.77%。大型科技股集體上漲,蘋果漲3.04%,亞馬遜漲3.37%,奈飛漲2.19%,谷歌漲0.55%,Facebook漲1.49%,微軟漲2.63%。這一走勢與11月9日完全相背而行。此外,12日中概股中,造車新勢力蔚來、理想和小鵬汽車大漲,拼多多狂飆20%+,似乎在驗證高盛的預言。
同樣看多科技股的還有花旗。花旗認為冬季疫情將更嚴重,科技股有望受益。花旗個人財富管理公司(CitiPersonalWealthManagement)的投資策略部主管肖恩·斯奈德(ShawnSnyder)表示:“在進入春季之前,市場上可能會斷斷續續地出現這種輪動。科技公司的盈利表現仍然非常強勁,而在冬季的幾個月里,新冠病毒感染病例仍有可能激增,還有可能出現新的限制和封鎖措施。”
伯恩斯坦(Bernstein)的投資組合策略團隊聯席主管伊尼戈·弗雷澤-詹金斯(InigoFraser-Jenkins)在一份報告中寫道:“像我們本周看到的那種突然的宏觀利好沖擊,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提振所有價值股。然而,我們認為明年的前景肯定會更加微妙。”他指出,大型科技公司“仍有更長時間的增長”。
反方:價值股將咸魚翻身看多銀行保險
摩根大通觀點迥異,并在11月3日就發表策略報告,將美股科技股的評級從“增持”下調至“中性”。此前兩年,摩根大通一直看好科技股,摩根大通策略師MislavMatejka預測,無論誰贏得大選,市場領跑者都將發生變化。
“我們的股票策略團隊認為,我們正處于價值股持續上漲的風口浪尖,這波行情可與2016-2017年相提并論。鑒于價值股近年來的跑輸表現,這種板塊切換還有繼續演繹的空間。”
如前文所言,11月11日,向低估值股票的輪動有所松懈,科技股大回血,而道瓊斯指數則微跌。但策略師表示,仍有進一步正常化的空間,因為最初漲勢的很大一部分是由做空策略的空頭回補推動的,這些策略買入了過去一年的贏家并賣掉跑輸者。
DavideSilvestrini和MarkoKolanovic在內的策略師表示:“輪換到更便宜的價值股也能推動歐洲股市相對于美國股市的漲幅,到12月歐洲斯托克50指數的表現將上漲高達5%,因為與標普500指數相比,歐洲基準的周期股和價值股的存在感更高。”
對于那些認為輪動可以持續更長時間的市場參與者,摩根大通策略師們建議買入今年落后的歐洲板塊的最差價看漲期權,例如2021年6月歐洲銀行、保險和油氣指數的105%最差價看漲期權。另外,他們還建議關注IBEX35、FTSEMIB和EuroStoxx50指數的最差看漲期權。
后市觀點:我們傾向于認可摩根大通的觀點,實際上,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價值股與成長股走勢的剪刀差就越來越大,這一差距甚至已經高過2000年科網股的泡沫時期。同時,美國25個最大的成長股占美國GDP近2/3,也創造了歷史新高。這樣的趨勢我們認為是不合理且無法長久保持的。(見圖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