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朋
摘 要:本文用言簡意賅的文字,分析了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西北部地區的地形、交通、城市發展,探討編制出版該區域地圖的價值。
關鍵詞:華北;地圖;出版
京津、雁北地區是我國華北地區的一部分,也是地形和氣候過渡比較明顯的區域,在政區范圍上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山西省北部的張家口、承德、大同等市。本文從自然環境、地理地貌等方面分析編制該地區地圖的價值。
一、自然環境
地形地勢
該地區南接華北平原北部,包括北京、天津間的平原地區;向北包含燕山山脈,向西包含太行山脈的北部,東臨大海和遼西走廊,北接內蒙草原南端。海拔從海平面至1500米或2000米,山地有高于2000米的孤峰。
天津沿海到承德,距離少于200公里;到張家口北部的壩上高原,距離少于400公里。該地區在這樣的距離內,從海濱到平原、再進入山岳地帶上升到高原。各種地形,包括平原、山地、丘陵、山間盆地、高原,在該地區都有比較完整的體現,人們在不同區域內耕作、生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經濟形式,人文文化上也有很大不同。
氣候
北部內蒙高原及山地地區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沿海及東南部的平原屬于溫帶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該地區四季分明,寒暑懸殊,雨量集中,干濕期明顯。冬季寒冷干旱,雨雪稀少;春季冷暖多變,干旱多風;夏季炎熱潮濕,雨量集中;秋季風和日麗,涼爽少雨。
南部平原和部分山地總體氣候條件較好,溫度適宜,日照充沛,熱量豐富,雨熱同季,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和林果種植。
北部高原降水較少,無霜期短,年平均氣溫低于4℃,降雨稀少,是河北省最干旱地區,但是地勢較平坦,有不少高原湖泊散布其中。
二、經濟條件
1.京津間的平原區域
該平原地區位于華北平原的北部,按其成因可分為山前沖積平原,中部湖積平原和濱海平原三種地貌類型,連接東南部海港,地形平闊。河道、池塘密布,河流有海河的自然支流,也有多年來人工挖掘的運河。海河各支流山脈涌出,會聚天津后入海。
由于地勢平闊、河道密布,這個區域的水陸交通發達,密布著歷史上和現在的首都聯系全國各地交通線。
物產豐富。適于耕種的褐土分布面積很大,主要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麓平原,其分布區是重要的糧棉基地和干、鮮果品基地。這一地區河流眾多,農業灌溉也得到了保障,有不少可以種植水稻的水田,旱地小麥的產量也高,池塘眾多,養魚業也很發達。海邊人民從古代就開始圍海煮鹽,如今全國四大鹽場之一的長蘆鹽場就在這里。
2.山岳過渡地帶
北京北部為燕山山脈,西部為太行山的北部。這個地區是由平原到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形多崇山峻嶺、高崖深澗,有河流流經其中,也分布有較寬闊的河谷平原和山中盆地。
由于山區較寒冷,土地貧瘠,降水難以保存,較適宜種植的作物是玉米、番薯等耐寒耐旱的作物;畜牧業也有發展,主要以放牧于山間的山羊為主。環境所致,形成了典型的山區經濟。
3.晉冀北部山地和內蒙高原南部
山岳地帶上升到張家口、大同一線,是一片地勢較為平緩的地區,是高原和平原的過渡階梯,有很多河谷平原、山間盆地,比如桑干河、洋河形成的一些河谷地區。
河谷地區種植小麥、燕麥,這幾年比較流行的莜面,就是這個地區出產的裸燕麥產品。
從這些地區到北部高原,在較短的距離內,穿越陡峭的地勢,俗稱“上壩”。這個地區地形險要,有很多關隘要地,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通道。
向北到了內蒙高原南緣,就是典型的草原地區了,地勢較平緩,有少量丘陵分布,也有不少高原湖泊。這些湖泊俗稱“淖”(蒙語湖的意思),有咸水湖,有淡水湖,咸水湖可以出產鹽鹵,明代以來是邊民與內地人民交易的貨物。著名的有“安固里淖”、“察漢淖”,湖泊周圍地帶水草豐美,鵝雁棲息,從遼、金到元代是皇家游獵、避暑勝地。清代這里成為張庫大道上重要的商貿中心。
平緩的地勢和較充足的水源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是典型的草原經濟地帶。
三、交通與城市
首都北京位于該地區,由于千年的建都史,自然成為該地區的中心。
北京建都以前為北疆重鎮,也是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的交通孔道。戰國時是七雄之一燕國的國都,稱為薊;秦代為廣陽郡郡治,漢代屬幽州,名薊城。隋代稱為涿郡,是隋煬帝進兵遼東的后方基地。唐代是幽州治所。
五代后晉時期,幽云十六州被割讓給遼,北京分別被稱為遼南京、金中都、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周圍地區成為拱衛都城的重要地帶。
1.交通狀況
以北京為中心,西北山岳地區的交通道路,聯系著北部少數民族地區;東南至海濱的交通,早期主要連接著通往南方的運河,近代主要則是至出??诘牡缆?。
(1)通往內地的路線
北京正北方向是軍都山和燕山,長城沿線有一些天然的峽谷隘口,以居庸關、古北口、喜峰口、山海關最為著名,再加上西邊張家口、大同以北的獨石口、殺虎口,是歷史上抵抗北方侵擾的主要戰場。
西北通往內地的路線是金末蒙古進軍中都的通道,野狐嶺之戰發生在張家口以北上壩的路線上。這里也是明代與蒙古對抗的戰場,發生過著名的土木堡之戰;明代中后期大同、宣府為御邊重地。清代防御準葛爾蒙古,康熙帝也由這里出兵,率清軍在口外先后取得烏蘭布通、昭莫多大捷。
和平時代,西北內陸通道是交通貿易的重要路線。元代、清代西北內陸通道是西北、北部少數民族、外國使臣的朝貢路線,也是口外民間貿易的路線。元代馬克波羅、近代西北駝隊皆由此進京。
(2)通往南方和港口的路線
東南路線是通往南方的運河、以及入??诮煌ň€。
戰爭時期東南通道是攻守雙方爭奪的要道。明初徐達北伐,由山東出發,沿運河一線進軍大都;清末列強從大沽登陸到達天津后,也是沿這條路線侵略,進擾北京。
和平時期東南運河、入??诘缆肥侵匾慕煌ㄙQ易通道。
元代至清代咸豐年間,通往東南富庶地區的運河起源于北京,經過天津,南下山東的德州、臨清。朝廷依靠南方富庶地區的物力,維持政府運轉,全靠這條經濟命脈。
近代以后隨著海運的繁盛、天津的興起,東南通道成為首都至出??冢约暗綎|南、東北地區的交通線的重合路線??梢哉f是首都交通的主動脈,地位至關重要。
2.城市的發展狀況
政治地緣因素和不同時期交通線作用的變化,對沿線城市發展的影響很大。
西北通道重要城市:張家口
明代軍事邊防堡壘:張家口堡;而同地區的宣府由于更靠近安全的內地而成為地區中心;
清代內地與內外蒙古的商業繁榮,使張家口由軍事堡壘成為繁榮的通商中心,升級為張家口廳,成為地區中心。
東南通道城市重要城市:天津
明成祖的天子渡口,設立天津衛,成為運河沿線的中繼站;
近代隨著海外影響的加深和中國的現代化,天津既是華北最重要的海港,也是距首都最近的開放的民間投資地,逐漸成為繁榮的港口城市、工業中心。
四、編制地圖的意義
西北文化區和東部經濟區在這一地區會聚,相距極近,經濟、文化方面卻有較大差異,顯示了各自明顯的地域特征。通過地圖形式,尤其以立體地圖形式,將這些差異通過地形地貌、城市、交通呈現出來會很有價值,可以反映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地理背景,為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鄒逸麟《中國歷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
[2]趙爾巽《清史稿》,中華書局.
[3]地理研究所經濟地理部 《京津唐區域經濟地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
(作者單位:星球地圖出版社,北京 10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