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憑
摘 要:湘西南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特色的民族孕育出獨特的民族文化。湘西南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近年來,隨著多元文化的沖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一些非常珍貴且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瀕臨失傳。教育承載著傳承文化的功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是對先祖所流傳下來的文化的活態的認知過程,理應在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少數民族非遺;地方高校;教育傳承
湘西南地區絢麗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傳統文化的活化石。通過構建非遺教育傳承的實踐體系,發揮教育對民族文化傳承的功能,增強民眾的文化自信,達到促進民族間團結融合的良好效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能提升學習者的民族文化自覺,具有的人文、道德、愛國主義和創新教育價值。通過學校教育,可以讓民族民間文化資源進入主流教育,完成對活態文化存在的再認知、傳承和創新的歷史使命。作為地方高校,責無旁貸的應充分利用地緣優勢傳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課堂教學、科學研究和大學生創新項目研究和校園活動等諸多層面建構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體系。
一、 湘西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的意義
1、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是增加民眾文化自信的需要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經千百年來歲月的積淀流傳下來的珍貴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體系能更生動、更有效的傳承民族文化,實現民族文化血脈的綿延。目前,青少年一代對本民族的文化了解甚少,卻對日韓和歐美的文化十分著迷,熱衷于模仿日韓的動漫和歐美的電視劇中的形象。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認為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教育力度不夠,忽視了將傳統文化融入教育當中。對傳統文化的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從小培養下一代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增強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2、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是實現“非遺”活態傳承的重要途徑
有效的教育可以增強湘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自我保護、活態傳承的能力。目前,湘西南地區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失傳危機,許多非遺項目都面臨傳承人年邁,后繼乏人的困境。造成這一現象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傳承方式的局限性。非遺項目產生于農耕文明,采用的是傳統的師徒制和心口相傳的傳承模式,而這種傳承模式難以適應現代信息社會的需求。湘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相對欠發達,教育水平也比較落后,因此民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需要突破其原始、封閉的師徒和家庭傳承途徑,運用現代學校教育方式,來適應不斷變革和更新的社會環境,達到血脈永續的目的。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的實踐——以邵陽學院藝術設計學院“非遺”進校園項目實訓為例
邵陽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為湘西南地區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多年來為傳承和發展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了許多積極的探索,并產生了許多成果。學院為更好的開展非遺教育和傳承創新實踐,成立了湘西南民間工藝創意坊、湘西南民間美術研究所。為傳承和創新發展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成立的創意坊和研究所,參與者都是藝術設計專業的師生。教師的科學研究課題和學生的大學生創新項目設計競賽作品等都是圍繞地方文化為主題來進行,并獲得豐碩的立項成果和獎項。通過向學生開設傳統民藝課程和現代設計的協同創新,達到將傳統工藝帶入現代的人們日常生活和實現非遺教育傳承的目的。
1、 開展別開生面的“非遺”項目進校園,不斷創新活動的形式
非遺項目進校園的目的是為了普及非遺知識,讓學生們親自動手參與非遺的傳承,在青年學生心中撒播非遺的種子。學院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通過工作坊活動、文化藝術節等多種形式,推進非遺在地方院校中的教育傳承。如學院開展的“與藍有染”藍印花布技藝進校園推廣活動,組織學生們學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邵陽藍印花布印染技藝。邵陽藍印花布印染技藝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盡管全國其他的許多地區也都產有藍印花布,但是邵陽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在工藝上卻有其獨特之處,運用豆漿和石灰粉所調制的防染材料是邵陽藍印花布首創。為保護和傳承邵陽藍印花布印染技藝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開展“與藍有染”藍印花布制作傳統技藝體驗活動,在學院的藍印花布染坊由學生體驗和學習藍印花布印染的各個工藝流程,親手制作出自己的藍印花布。在以前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藍印花布主要用于被面、枕巾、圍兜、桌布等日用家紡品。在本次活動中,鼓勵學生將這門傳統技藝和自己的藝術設計專業知識相結合,和現代人們的日常生活相結合,通過創新圖案內容和產品形式,設計開發出手包、折傘、鼠標墊等形式多樣的藍印花布文創產品。此外學院的項目“寶慶竹刻技藝傳承+創意設計人才培養與實踐”也是非遺進校園的新形式。該項目由16名民間寶慶竹刻藝人和17名在校的學生共同參與培訓,培訓過程中,由民間藝人和藝術設計專業學生通過協同創新,讓寶慶竹刻的傳統技藝和現代設計思想相互碰撞交融,共同創作出符合現代人生活起居所需的實用性竹產品,其種類有竹木茶具、竹編燈具、竹編飾品等,實現了寶慶竹刻創造性轉化。
2、 開設非遺進校園實訓課程
如何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既是當務之急,也是百年大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中,非遺傳承人周淑英代表遞交了一份《將非遺納入教育教學體系建議》,建議中表示,“非遺”項目能夠進入大中小學生教學課程體系的這種形式,是傳承非遺文化最好、最直接的途徑。邵陽學院藝術設計學院聘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為客座教師為學生們授課,有邵陽藍印花布技藝傳承人蔣良壽老師,花瑤挑花傳承人奉雪妹老師,寶慶竹刻傳承人張宗凡老師等。在教學中傳授學生非遺制作工藝,培養學生將傳統技藝和現代設計相結合,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應用,同時大大提高了學生課程的趣味性、積極性和設計作品的內涵。邵陽藍印花布的實訓內容主要包括了工藝制作流程。包括了藍印花布圖案設計,刻版、煮布、刷漿、制染、曬布、定色等全過程。這些課程形成了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知,樹立了學生保護和傳承本土文化的意識。非遺教育傳承的對象是在校學生,通過特色的課堂教學,讓祖國未來的接班人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認同感,對傳承和發展好非遺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3、 落實非遺設計元素實踐教學
近年來,該學院師生致力于將當地民間藝術和現代設計相結合,以立足地方、服務地方、發展地方為宗旨,進行設計實踐教學,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和成果。學院“湘西南民間工藝創意坊”項目在全國第五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榮獲一等獎。應邀參加“湖南省(冬季)鄉村文化旅游節”師生們的《灘頭年畫在華立竹筷產品中的創新與應用研究》系列產品、《花瑤挑花圖案傳承與研究》系列產品以及藍印花布系列作品受到了一致好評被爭相購買。湖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八都鑿花通過非遺設計元素實踐教學,將其藝術元素進行符號化表達,并結合當地旅游產業,進行專題旅游紀念品設計實踐教學。此項目獲2015年湖南省大學生創新性實驗立項。學生通過學習非遺技藝調動學生參與設計實踐的積極性和作品的文化內涵,非遺通過設計教育的傳承創新了傳統形式。
二、 非遺教育傳承面臨的困境及對策
1、 將湘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優秀非遺文化融入教育傳承的實踐當中,形成體系。
針對非遺教育融合多門類教育的特點,從非遺本體、傳承途徑、教育對象等三個方面全面的展開研究,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系統性的教育傳承實踐體系。湘西南少數民族非遺教育傳承的宏觀外部環境分析和微觀內部條件分析。解決如何將湘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優秀非遺文化融入教育傳承的實踐當中。從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兩個方面展開,社會教育可以通過開展社區活動、建立非遺示范點等形式進行。學校教育可以分層級,如在中小學校中開設校本教材,興趣課堂,課外活動等形式,高校可以舉辦培訓、設立選修課程、社團、講座等形式進行來傳播和普及非遺知識。改變部分青少年崇拜日韓歐美文化的情況,培養其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湘西南民族地區的高校、職業院校、義務教育學校了解非遺教育傳承的現狀。并對這些地區的非遺社會教育情況進行調查與采訪。預計達到以下四方面的目標:一是通過教育普及,讓湘西南地區廣大民眾了解“非遺”,增強文化自信心;二是將“非遺”全面納入學校教育體系,培養高層次的非遺傳承人,解決湘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非遺傳承人斷層之困;四是通過現代教育的參與,提高非遺傳承人的文化素養和創新開發能力,更好服務于地方經濟。
2、實施傳承人培養和傳播推廣教育雙軌制
自2005年國家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以來,非遺的傳承工作出現了很多可喜的成績,但仍然面臨一些困境和迷茫。比如很多非遺項目的傳承人只有1-2人,且年時頗高創作新作較為困難。筆者認為非遺教育的傳承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以培養未來代表性傳承人為目的,非遺技藝的精深的傳授。另一方面是面向大多數人的非遺知識的傳播和普及。對于傳承人的梯隊建設可以通過在職業大中專院校開設相關專業,通過從中專到大專多年的專業學習,擴大傳承人的隊伍。也可以通過傳承人群高校研習培訓計劃,組織非遺傳承人到高校學習技藝和技術,通過高校的學術和教學資源,幫助傳承人群加強基礎知識素養,拓寬眼界增加學養,獲得全國認可的學歷證書,為非遺傳承人保護和就業提供可持續發展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曾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項目名稱:文化自信視域下湘西南少數民族“非遺”教育實踐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XJK18QMZ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