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天怡
摘 要 保持古村落的完整性、真實性和延續性,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傳統空間與閑居生活緊密相連,空間的獨特性反映了居民們的審美價值和生活歷程,保護傳統空間就是留住人們的“鄉愁”。基于此,以渼陂古村為例,以古村生活空間體驗及傳統空間的審美觀念為切入點,歸納總結吉安古村落空間傳承的意義及其保護與重構的方法,為古村落的保護發展,特別是傳統生活的維護及改善提供建議。
關鍵詞 傳統空間;日常生活;空間重構;吉安古村落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7.063
1 吉安古村落的空間因素和美學觀念
1.1 影響古村落傳統空間的日常生活因素
古村落長期處于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村民的日常生活生產方式受外界的干擾較少,生活經驗和世俗習慣基本來源于一代代人的傳承。以至今仍完整保存的渼陂古村為例,其選址相對偏僻,交通較為不便,村落的建筑風貌和歷史文化沒有經歷大的變化,村民們的日常生活習慣也基本維持著傳統的田園農村生活狀態。當地村民大都延續著重復性的生活方式,包括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活動和具有當地信仰文化的禮俗活動[1]。
1.2 影響古村落傳統空間的美學觀念
對傳統空間形態和環境具有良好的美學感知能力是幫助構建更具有生活化、生態化以及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空間景觀形態的審美是人們在感知和游歷古村落空間環境時由內心抒發出的一種心理過程,其主要核心是人。因此,古村落傳統空間的優化升級必須以當地村民的生活為切入點,重視他們對公共空間、生活環境的情感需求,尊重他們對傳統空間的美學實踐權利,提升他們對保護傳統空間的意識與修養,從而真正建立起古村落的美學形象,促成“從宜居到樂居”的古村落生活空間的新發展。
2 吉安古村落的空間傳承與演變
2.1 吉安古村落傳統空間構成
古村落空間展現了傳統村落的格局和風貌,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是與村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共場所,包括街巷、廣場、院落、村口甚至周邊環境。渼陂古村被譽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文陂鎮鎮中心南側,始建于南宋初年,距今800余年。村落為里坊制街巷式布局,巷道縱橫,注重風水營造,保存完好的贛派建筑約有367棟,大小祠堂20座,書院4座,牌坊4座等。村落呈現“前村后街、村市合一”的整體構造,“街”指沿著富水河岸而建的陂頭商業街道,“村”則圍繞祠堂建筑并以梁氏宗祠為核心向四周自然蔓延,“村”“街”彼此分隔,空間相對獨立[2]。
2.2 吉安古村落傳統空間樣式的演變
隨著歷史變遷,古村落傳統公共文化空間從社會內涵、社會功能到時代價值相應發生演變。渼陂古村由南宋年間梁氏先祖在此開基,村落中除了基本居住功能外,開始形成序列性的公共空間。明代中后期,梁氏族人在村北陂頭街開設店鋪,商業街雛形逐漸形成,公共空間進一步完善,公共性的廣場空間初步成型。清代中后期梁氏商業規模逐步擴大,渼陂古村商業空間徹底成型。在經商的同時,梁氏族人也十分注重業儒,修建了大量書院、私塾,書院內部及周邊形成的廣場空間,大大促進了渼陂古村的公共活動[3]。
3 傳統空間傳承在現代生活中的價值
3.1 維系鄉土環境,保存“鄉愁”
鄉愁是人們對故鄉深切的眷戀之情,是被特定環境感染所觸發的具有傷感意味的普遍情感。古村落作為人類物質與文明的體現,鑄就了無數人的鄉愁,匯聚了傳統社會村落居民生產、生活方面歷史悠遠的印記,演變出獨特的民眾歷史記憶和文化傳承。古村落的空間傳承與重構,不應僅僅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修繕性保護和空間規劃下的物質更新,更應該以人為本,維持傳統居民和諧交往的鄰里關系,創建具有歸屬感的建筑風貌,因地制宜,在一街一巷、一墻一屋的細節上下功夫,讓古村落留住鄉愁。
3.2 文化空間的傳承與創新
文化不僅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活力之源,更是古村落空間重構的堅實支撐。古村落作為多元性的空間,包含了大量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反映了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村落形態形成與演變的過程,同時記錄了當地的建筑風貌、傳統手工技藝、民風民俗、民間傳說,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古村落傳統空間一方面影響著村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延續著村落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流傳在傳統文化空間中的歷史記憶與故事,是村落文化主體之間的情感交流與意義分享。古村落傳統空間的傳承需要與現代文明因素相交融,使鄉愁落地生根,反之將會面臨文化衰亡的危險[4]。
4 吉安古村落傳統空間重構策略
4.1 完善村落格局,優化景觀環境
古村落的空間重構是根據社會需求和功能需要,對村落中舊的空間序列和功能重新組織和梳理,建立新的空間秩序,做出功能分區,增強空間聯系。根據渼陂古村歷史建筑和傳統分布特點,可以分為核心保護區、風貌保護區、協調保護區進行分級保護。核心保護區的傳承和重構應維護古村風貌的原真性,保持傳統的街巷布局,古建筑只能修繕,不得改建,更不能進行新建活動。其中,古建筑觀光保護區可挖掘廬陵文化,盤活古建,凸顯渼陂歷史上文風昌盛、詩書傳家的社會景象。古商貿文化街可引進吉安老字號和地方特產,營造古風古氣,防止過度商業化。風貌控制區承載交通、餐飲、住宿、特色購物等功能,承接古村核心旅游區的功能外溢。區內公共設施的設置包括高度、體量、色彩和風格等都應當與古村的風貌相匹配。協調發展區以原住民生活區為基礎,應保持原有農田、河流、池塘、山體等自然生態體系,可打造濱水游步道,形成水上游覽環線[5]。
4.2 運用蒙太奇手法設置空間序列
蒙太奇是電影藝術的獨特表現手段,可以使電影更富有感染力,鏡頭之間的相互疊加能夠產生原本單鏡頭所不具備的精神內涵。運用蒙太奇手法重構古村落傳統空間,在其原有布局韻律的基礎上,靈活運用不同手段對整個空間秩序進行羅列規劃,從而提升了空間趣味和價值,激發人們新的心理體驗。
蒙太奇重構策略在渼陂古村傳統空間中的應用體現可以總結為兩點。1)路徑規劃。游覽路線規劃是串聯各功能區、構建不同故事線的最好方式。適當增加或調整步行支路,豐富游客路線選擇,展示村落自然生態、宗祠文化、歷史建筑等不同主題的空間變化,讓游客在變化的主題與故事中對傳統空間的認知和感受更加深刻。2)打造景觀節點。以渼陂古村永慕堂、渼陂古街、將軍館等主要景點為景觀節點,明確各年代建筑物、構筑物,突出時代特色并保留差異化沖突。游客在起承轉合的變化中參與不同時空的交融,在新舊空間中體會當下的生活,尋找過去的印記,制造新的記憶。
4.3 功能活動再生,內生活力復興
村落文化往往都是通過民俗故事、生活情節、傳統手工藝、節慶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體現,保護這些固有文化特性,就是保護了古村落傳統空間的差異性特色。目前,針對渼陂古村古建筑、文物的保護策略主要是對結構進行加固和對細節方面的修繕。這種措施對保持村落的原真性是肯定的。但從古村落可持續發展層面來看,古村落傳統空間的傳承核心應該是強化自身特色價值的同時具備更新換代的能力。針對渼陂古村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渼陂彩擎、喊船、箍俚龍、煙花傀儡、二月二廟會和吃新節等,可以重點打造這些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以活態的方式恢復和傳承這些非物質文化,使其綻放生命力。此外,村民們代代相襲的生活生產方式和日常休閑生活形態也是傳統村落活態文化遺產的精髓,是區別于其他歷史旅游景點的獨特之處。因此,一方面要梳理出村民對傳統空間的行為活動需求,保障村民原有的居住空間;另一方面在推動旅游業發展的同時幫助村民增加收入,共同實現傳統空間的功能意義[6]。
4.4 傳承廬陵文化,賦予場所精神
古村落傳統空間作為地域文化的載體之一,蘊含了大量的歷史信息。在傳統空間中傳承地域文化,賦予其場所精神,是振興古村落歷史文化的基礎。場所精神的塑造對傳統空間風貌、文化、功能的再現是不可或缺的。渼陂古村場所精神的修復應該抓住其特色,結合修繕規劃,圍繞風貌保護、文化傳承、功能重現,體現出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和傳統居民的生活智慧,解決渼陂古村場所精神喪失這一關鍵問題。場所精神在古村落傳統空間的重構中應該是從具象到抽象、從形式到內容。場所精神的塑造,主要通過以下形式和手段來體現。1)靜態的多元要素體驗。在古村落傳統空間中,構成公共空間形態的界面,街巷及鋪裝設施材質是重構中考慮的重點,材料的細節包括光感、質感、色彩設計,在空間中營造獨特的場所氛圍,增強村民和游客的體驗感和參與性。2)動態的空間體驗。敘事性的手法是體現古村落傳統空間場所精神的重要手段,可以在空間中設計各種故事和情節,形成一個個具有感染力的場景,使人們在置身其中時,被空間中的情境引發內心深處的共鳴。
參考文獻:
[1] 牟婷.蘇州古村落的空間傳承與當代重構[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9.
[2] 梅俊瑩.鄉村振興背景下江西傳統村落保護與活化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19.
[3] 李鵬.基于典型文化區江西古村落空間特征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9.
[4] 高巍,周清華,趙玫.贛中地區傳統村落公共空間特質研究——以渼陂古村為例[J].華中建筑,2018,36(3):79-84.
[5] 徐賢軍.江西吉安市歷史文化村落街巷空間形態研究[D].廣州:華南農業大學,2016.
[6] 李玉青.蘇州古村落傳統空間重構策略研究[D].蘇州:蘇州科技學院,2015.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