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露露 劉宇航
摘 要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而鄉村價值的實現是鄉村振興的前提。新時代鄉村新價值是鄉村發展中的新體現、新功能、新元素,主要是在原價值基礎上的特色融入,以生產與經濟價值、生態與生活價值、文化與教化價值等形式呈現。基于此,結合江蘇省揚州市田橋村的實際情況,提出實現鄉村新價值的措施。
關鍵詞 鄉村振興;鄉村價值;鄉村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7.049
鄉村振興就是認識和實現鄉村價值的一個過程,國內外很多學者為了探索鄉村沒落的原因重振鄉村文明而重新探究鄉村的價值。鄉村新價值一詞于近年來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新價值的突出點就在“新”上,新時代、新農村、新建設、新消費、新科技、新生活、新生態、新文化等等。國外學者們對于鄉村價值的研究涉及學科廣泛,主要集中于優化與創新鄉村價值實現體制、鄉村的可持續發展以及鄉村新價值的探索與實現,且提出的一系列模型在實際中也有較好的應用效果。國內學者對于鄉村價值的研究起步較晚,目前主要集中在喚醒鄉村原有價值、豐富鄉村功能、實現鄉村復興等,對于鄉村新價值實現機制的研究還處于初步階段,仍然需要實地考究,根據鄉村的特色來實現新時代鄉村新價值。學者朱啟臻[1]歸納出鄉村應具有的六個價值表現,即生產、生態、生活、社會、文化與教化。
1 揚州市田橋村發展現狀
因“鞋底加工村”而聞名的田橋村位于江蘇省揚州市東南郊,緊鄰主城區,村域面積4.93 km2,總人口約3 200人,28個村民小組,農戶970戶。無論是從鄉村的發展、生態來看,還是從鄉村的人文、生活來看,田橋村都從各個方面展現了現代田園式村莊的新價值。
田橋村的轉變得益于村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田橋村的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源于田橋村的工業發展[2]。1997年,田橋村村組合并時,村集體負債累累,村黨總支書記毅然決定帶頭創業,親自開辦了一家星辰鞋底廠。經過多年打拼,當年的小作坊“分身”成三馬橡塑、宏潤塑膠和好年華橡塑三家規模企業。現如今,這三大本地企業每年的產銷增幅都保持在20%以上,并且把產品同各種工藝鞋類配套成功推廣到10多個國家和地區。田橋村總人口約3 200人,有近40名黨員干部創辦了自己的項目,僅在村里各家企業上班的村民就有近2 000人,村民的收入95%都是來自于工廠打工。直至2019年底,田橋村實現三業總產值4億元,工業產值3.2億元,集體收入32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3 400元[3]。盡管村民經濟發展并不依靠農業來支撐,但田橋村的農業發展也一直跟隨新農村建設的步伐。近年來,田橋村的農業發展主要集中于蔬菜種植,這是村干部經多次外出考察最終面向城市需求所做的農業生產改革。
雖說經濟發展極為重要,但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田橋村作為現代田園式村莊,生態和人文發展也不甘落后。在道路建設、荷塘整治、綠化、美化工程等方面,田橋村投入了大筆資金,人們的居住環境有了大大提升,實現了全村道路硬化率達100%,主干道綠化率100%,亮化率100%,戶廁改造率100%,還興建了東南西北四座農民公園供人們日常休閑娛樂[3]。自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后,田橋村在鄉村建設方面獲得頗多成就,先后獲省、市、區“文明村”“先進村”等榮譽稱號,2017年榮獲名村影響力排行榜300佳,2019年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名單,是揚州市先進村莊的典范。
2 鄉村新價值的探索
新時代,人們對于鄉村的要求逐步提高,為了避免鄉村落沒的悲劇,鄉村需要轉型、需要改革、需要重振,同時鄉村也急需開發一系列新的功能來滿足現代人的需求,鄉村價值理論也日益成熟。鄉村本就具有生產和生活的價值,也擁有著豐富的資源和濃厚的文化底蘊,鄉村新價值就是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結合新時代的新需求融入新科技、新人才、新思想開發出新的鄉村功能,吸引社會關注,重塑鄉村文明[4]。
2.1 生產與經濟價值
新時代鄉村的生產與經濟價值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生產主義”,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態文明的普及,鄉村“生產主義”逐漸向“后生產主義”轉變,使農業具有多功能性,手工業蒸蒸日上,鄉村旅游業也逐步興起。這是新農村建設農業變革的必然趨勢[5]。利用土地資源生產特色農產品,與第二產業相結合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滿足新的消費需求,提供農耕文化體驗等服務,融合了一二三產業,可形成新的產業鏈,促進經濟的增長,賦予鄉村新的生產價值。
田橋村村領導經過多次考察和學習,發現市場上對于蔬菜的需求越來越大,人們在解決溫飽問題中不再為“夠不夠吃”而煩惱,卻在為“綠色健康”而擔憂,所以村集體決定農業上集中于種植蔬菜,直接面向市區消費群體。同時,互聯網和物流的興起讓生產、消費和服務更加便捷。
2.2 生態與生活價值
鄉村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區別于城市的一大重要特征,也賦予了鄉村生態和生活價值。在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鄉村的生態環境沒有得到保護,致使鄉村生態問題日益嚴重,直到近年來人們才開始意識到鄉村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因而對鄉村進行環境整治被提上了日程,各地也為了響應國家號召紛紛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如廁所改革、打造鄉村景觀、修補道路、整治河流、垃圾分類等等。此外,為了滿足現代人生活的慢節奏和對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休閑公園、文化中心也紛紛建立起來。生態宜居是鄉村建設的主要特色,也是當下人們所向往的,因此這也成為了現如今鄉村發展的方向,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田橋村在生態方面的建設也下足了功夫,村莊曾投入5 000萬元建立了4座農民公園,對村中的道路、廁所、綠化、河流等等都進行了相應的整改,綠樹白墻青瓦無一不顯示了村中環境的整潔典雅,人們生活在這樣一個村落里,貼近自然,種養結合,放松身心,鄉村生態價值得到了體現,這也是鄉村可持續健康發展的一大重要因素。
2.3 文化與教化價值
鄉村的文化與教化價值是鄉村文明的重要載體,也是鄉村區別于城市的主要特征。鄉村之所以是鄉村正是因為其與生俱來的鄉土文化,它是經歷過歷史的磨煉傳承下來的文化瑰寶。村民們的語言、民曲、手藝等等都是鄉村文化的重要元素,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多元性。村中的自治管理、村規村約教化著村民們,維護了村中秩序,促使村民利用道德力量凝聚民心。
近年來,“鄉愁”“尋根”等漸漸流行起來,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鄉村逐漸空心化,鄉村文化逐漸荒蕪,傳統手藝逐漸失傳,鄉村文化建設浮于表面,缺乏內生動力。鄉村的文化與教化價值是中華文化得以延續的重中之重,所以為了傳承鄉村文化,必須重新認識鄉村的文化與教化價值,這也是當今各地鄉村振興的重點。田橋村在重振鄉村文明方面也采取了諸多措施,保留了風俗習慣,還建了百米文化長廊,記錄優秀的家鄉歷史人物事跡,影響著村民,以提升村民們的文化自覺性。村領導的治理也時刻影響著村民,村規村約在制約村民的同時也教化著村民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
3 實現鄉村新價值的對策
3.1 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帶動產業鏈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引導下,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村產業布局等成為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鄉村要想振興,就要有足夠的經濟實力,鄉村經濟的發展依靠的不僅僅是農業,更需要結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3.1.1 打破傳統產業結構局限
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需要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打破傳統產業結構的局限性。在鄉村內部可以打造各具特色的鄉村振興示范帶,如劃分出3個主體區域,第一區域主要發展最基本的第一產業,利用土地資源生產特色農產品;第二區域可以發展一些具有當地特色的輕工業,既能創造經濟價值,又能很好地解決村民的就業問題,并且不會破壞鄉村的生態環境;第三區域主打服務與商品,加強與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各區之間的科技合作,發揮其農業科技的研發、示范、引領作用,延展農業科技合作范圍和內容,擴大農業科技的對外合作交流,完善農業科技創新和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綠色有機食品產業,打造知名農業品牌,做大做強農業產業,推動鄉村經濟發展。
3.1.2 力爭打造特色產業,創建鄉村優勢
鄉村的發展必須依靠鄉村特色產業的帶動。打造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新生態,推動鄉村特色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質和關鍵。新時代鄉村在多元化發展的同時,要注意發展壯大特色產業,始終保持自身的優勢。發展鄉村特色產業,需要找到鄉村所在地區獨一無二的優勢資源,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比如當地的優勢資源是獨特的地貌或奇觀,那么就發展以自然觀光旅游為主的特色產業;如擁有歷史古跡或名人文化,就可以圍繞歷史文化,進一步開發當地的旅游周邊產品。鄉村一定要選擇有利于發揮自身優勢的特色產業,推進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生產,從而發展出一大批特色鮮明、附加值高、強生態的主導產品,做強做大區域品牌。
3.2 引進新科技新人才,開發新功能
鄉村本就具有生產和生活價值,同時也擁有著豐富的資源和濃厚的文化底蘊,所以鄉村新價值的關鍵之處,即“新”的體現之處,就是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結合新時代的新需求融入新科技、新人才、新思想來開發出新的鄉村功能。然而,當前我國農業科技投入不足,農業科技力量薄弱,農產品科技含量低,制約了農業轉型升級和鄉村振興。想要留住人才、留住勞動力、全面振興鄉村,就必須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資金投入,充分發揮科技和人才的引領作用,完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對于新產業要優先發展,為創新創業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新產業主要指的是與互聯網、消費升級等新興事物或理念相關的產業。如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支持改善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森林康養公共服務條件[6]。利用“互聯網+”模式,推進電商與農產品的深度融合,加快農村電商的配套設施建設,培養一批優秀的電商人才和營銷人才,轉變傳統的銷售觀念,農產品的生產要圍繞著營銷進行,加快生產端與市場的信息流通,讓產品隨時適應市場變化。
3.3 整治鄉村環境,提高生活水平
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是近年來新農村建設的重點,環境也成為了評選“最美鄉村”的標準之一,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期許越來越高,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人們對居住環境的大勢需求,整治鄉村環境成為鄉村振興的主要措施。鄉村本就具有良好的生態優勢,如何在整改的同時保留原有的生態優勢成為實現生態與生活價值的重點問題。1)要維持人與自然和諧的關系,在不破壞人與自然平衡的基礎上對鄉村環境進行整頓,維持鄉村原有的生態系統。2)應該保持良好的理念,始終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整治環境的同時,要長遠考慮鄉村的發展。3)要實現鄉村的有機循環,注重垃圾分類與廢物利用。
在具體環境整治過程中,美觀方面,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意見改善植物的外形,給人帶來直觀的美感,同時對廁所進行整改,建造公共廁所等等;在生活方面,建造鄉村生態公園、文化廣場等等,給村民們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3.4 傳承鄉村文化,增強鄉村教化
鄉村文化是鄉村的寶藏,根植于鄉村。而要想體現鄉村文化的新價值,一方面需要更廣闊的平臺,如網站、直播、公眾號等來宣傳推廣傳統手工藝,使傳統手工藝得以傳承和發揚,通過這些平臺尋找更廣闊的市場來幫助傳統手工藝重振;另一方面,應該深入挖掘傳統民風民俗的重要思想觀念,明確鄉村文化的重要性,努力建設好鄉村文化的載體。此外,要引進創新思維,依據時代的要求改良傳統手工藝,使其符合時代的潮流,并適時添加新元素、新思想、新科技,讓鄉村文化融入到社會主中來,傳統但不落后,新鮮但不超脫。
鄉村教化價值主要體現在村規民約方面,而教化“新”價值主要依靠的是完善的治理機制與資源的充分利用。現代鄉村的發展不僅僅需要依靠傳統的村規民約,還需要引進先進的治理體系,充分利用鄉村的教育、德育資源,實現村民的自我管理與約束,構建良好的家庭、鄰里、社會關系,同時利用互聯網搭建平臺,充分發揮輿論的作用,利用公共輿論對村民進行教化。教化新價值不僅僅在于管理村民,還體現在教育方面,如通過各種渠道向村民傳播新的知識,促使農民學習新的技能,并利用新的技術取得新的成果。
4 結語
新時代鄉村新價值主要以生產與經濟價值、生態與生活價值、文化與教化價值等形式呈現,新價值的突出點就在“新”上,新時代、新農村、新建設、新消費、新科技、新生活、新生態、新文化等等。本文結合江蘇省揚州市田橋村的發展脈絡探究了新時代鄉村可以挖掘的新價值及其實現機制,希望通過對揚州市田橋村的鄉村新需求、新功能以及實現途徑進行相關調研,發現問題,分析原因,提出對策并以此總結出一套科學的實現機制,從而豐富有關鄉村價值的研究方向。
在大數據時代,要想最大化地開辟鄉村價值,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既要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帶動產業鏈發展,又要力爭打造自身特色產業,創建鄉村優勢。此外,融入新科技結合新需求來開發鄉村新功能是實現鄉村新價值最關鍵的一點,鄉村應通過長期積累的優勢吸引高端技術人才,培育壯大技術人才隊伍,以適應市場的變化,吸引社會的廣泛關注,重塑鄉村文明。未來中國在鄉村建設方面仍然有許多工作要做,在鄉村新價值的實現機制方面仍然需要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進行定點研究,實現鄉村新功能和可持續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朱啟臻.把根留住:基于鄉村價值的鄉村振興[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9.
[2] 田橋村的田園生活[J].中國老區建設,2010(7):37.
[3] 周冬梅.揚州田橋村:從江邊小圩蝶變成“最美鄉村”[EB/OL].(2020-04-15)[2020-07-10].http://news.xdkb.net/2020-04/15/content_1255948.htm.
[4] 劉祖云,劉傳俊.后生產主義鄉村:鄉村振興的一個理論視角[J].中國農村觀察,2018(5):2-13.
[5] 張京祥,申明銳,趙晨.鄉村復興:生產主義和后生產主義下的中國鄉村轉型[J].國際城市規劃,2014,29(5):1-7.
[6] 何序哲,孫寧遙,王妍.沈陽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的對策[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3):311-316,322.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