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明 丘獻娟 盧玉文 秦延春 韋錦福 陳國龍
摘 要 食用菌生產周期短、市場增長較快、效益明顯,因此該產業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特色產業,被譽為助農增收的明星產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捷徑。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將食用菌產業列入提倡大力發展的優勢特色產業,其發展前景廣闊。因此,應抓住機遇,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立足廣西玉林市食用菌資源稟賦、區域和發展優勢,以先進科技創新為源動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高產業效益和競爭力為核心,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進一步做強做大食用菌產業,助推鄉村振興。基于此,分析玉林市食用菌產業的市場風險及防控對策。
關鍵詞 食用菌;市場風險;防控對策;廣西玉林市
中圖分類號:F326.1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7.065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食用菌產業發展迅猛,2018年全市食用菌種植面積1 50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45%),產量15.1萬噸(同比增長2.72%),產值13.3億元(同比增長9.02%),繼續保持增長勢頭,實現“十四連增”。雖然玉林市食用菌產業發展迅猛,但總體實力不強,突出表現在生產科技水平不高、產業競爭力不強、抵抗市場風險能力差等方面。基于此,對玉林市食用菌產業進行市場風險調研,從產銷等方面分析目前的市場風險,并提出防控對策,以提高農民抗風險能力,加強產業效益和利益保障,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1 玉林市食用菌產業的市場風險
食用菌產業中市場風險主要是指自然災害、品種不適應、種植不規范和病蟲害等給商品上市數量、質量與價格帶來的影響[1]。在玉林地區,食用菌產業市場風險主要有以下內容。
1.1 食用菌生產技術落后,產量和質量無法保障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對提高產業效益起到關鍵作用。目前,玉林市食用菌生產技術落后,主要體現在以下3方面。1)人才隊伍不夠完善,食用菌高層次人才少,投入食用菌研究的資金不足,嚴重影響食用菌新品種、新技術創新。2)食用菌生產的產業化水平低、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不高,大多數食用菌種植戶是分散生產,小農種植,缺乏現代化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生產線,極易受自然災害等影響,產品產量和質量得不到保證,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差。3)食用菌抵抗病蟲害的力量薄弱,在食用菌生產栽培過程中,經常受到一些病蟲害影響,產量和品質明顯降低,影響產品市場價值。玉林市主要栽培的食用菌品種秀珍菇、毛木耳、雙孢蘑菇、平菇等,易感病蟲害有秀珍菇黃菇病、毛木耳油疤病、平菇黃斑病、菇蚊和菇蠅等。病蟲害發生機制較為復雜,從種源、制種、滅菌、接種、培養菌絲、出菇管理等各個環節均有可能發生,在生產過程中時常發生病蟲害。由于病蟲害發生機制比較復雜,目前玉林市栽培食用菌品種易感病蟲害還未得到有效防治。
1.2 食用菌深加工技術滯后,產品開發少附加值低
食用菌的深加工使食用菌從傳統的鮮菇、干菇、罐頭和鹽漬菇發展到菇醬、猴頭菇餅干等各種產品,消化了市場上剩余的干鮮成品菇,延伸了產品產業鏈,實現了產品高值化利用。目前玉林市食用菌深加工行業發展水平低,主要體現在以下3方面。1)食用菌精深加工企業缺乏,沒有精細化深加工關鍵核心技術,產品研發力度不夠,新產品開發滯后,層級較低,產業經濟鏈延伸受到限制。2)深加工產品稀缺。玉林市多數食用菌產品基本上停留在初級農產品階段,精深加工產品幾乎空白。3)加工技術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是制約食用菌深加工高值化利用的主要因素。大部分企業采用傳統的加工方式,缺乏研發機構和相關經費,擁有自主產權的專利技術不多,研發新產品的能力弱。食用菌產品深加工產業滯后引起產品滯銷、價格滑坡、經濟效益差等現象,嚴重制約了食用菌產業的良性發展。
1.3 缺乏食用菌市場風險評估機制
食用菌作為真菌類食品,因低熱量、低脂肪和營養豐富備受矚目,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因此開展食用菌產品的價格市場風險研究對穩定生產及銷售具有重要意義。秀珍菇、平菇、雙孢蘑菇、香菇、木耳是玉林市食用菌重點發展的大宗品種,其價格變動顯著影響玉林市食用菌的整體發展。玉林市目前大部分菇農缺乏對品種、市場價格風險的預測和評估,很難把握市場供求情況和行情,食用菌生產常常處于盲目狀態,產品供給水平不穩定,易發生菇賤傷農或品種與市場不適應等不良現象。
1.4 缺乏食用菌專業網絡和實體市場,產品銷售渠道單一
銷售渠道連接著食用菌生產與消費需求兩端,是整個食用菌產業鏈的重要環節,關系到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利益。建設食用菌專業網絡和實體市場可以促進食用菌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指導生產與流通,引導企業及農民走向國內外市場,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企業及其產品知名度。目前玉林市食用菌銷售以鮮品的形式向廣州、深圳等地批發為主,運輸成本高,大型超市、農貿市場和零售點銷售量很少,電商以及出口外貿幾乎沒有,缺乏食用菌專業網絡和實體市場,銷售渠道單一。
1.5 打造食用菌品牌意識不強,產品市場競爭力低
根據企業文化和商品屬性打造經營宣傳產品品牌是提高產品商業價值的有效手段。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品牌發展工作。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并將5月10日設立為“中國品牌日”,明確品牌建設的重要意義。目前玉林市僅有“竹山牌”“興忠牌”兩個菌種品牌以及“福興牌”“喜盈田牌”“益康牌”“綠康牌”“城隍竹山牌”5個產品品牌,具有市場影響力的品牌較少,品牌影響力弱,品牌價值不高,行業品牌發展相對滯后。企業樹立食用菌品牌意識不強,缺乏打造經營企業形象意識,區域大品牌和本地企業品牌資源缺乏整合,品牌作用并沒有完全發揮,市場競爭力不強。
2 玉林市食用菌產業市場風險防控對策
2.1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啟動食用菌人才體系建設工程,加大對食用菌學科帶頭人、產業領軍人才的培養力度,增強引領功能。加快人才梯隊建設,引進和培養一批食用菌科技創新與研發頂尖人才和高層次管理人才,培訓一批食用菌基層技術人員及“土專家”,培育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
2.2 加強食用菌科技創新,促進新成果轉化轉移
2.2.1 加快食用菌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先進科技創新和實用型成果快速轉化是促進食用菌產業現代化發展的技術保障。應不斷提高食用菌自主創新能力,加快關鍵技術研究,促進技術集成創新,加強產業深加工、品種選育、病蟲害防控、產品安全生產等重大技術攻關,盡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科技成果,力爭取得重大突破,實現良種良法配套。
2.2.2 構建一批食用菌生產科技示范基地
食用菌生產科技示范基地能發揮示范帶動和典型引導作用,有效帶動全市各地經濟能人進行食用菌生產,促進食用菌產業快速發展。應按照“規模大、標準高、輻射廣”的要求,建設生產環境條件達標,栽培基質材料符合規定,統一工藝流程、生產管理、產品采收及保存標準的示范基地,試驗示范推廣先進實用標準化栽培技術,促進食用菌產業提質增效,增強其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
2.3 引進產品深加工技術,促進產品高值化利用
組織資深專家在研發食用菌產品方面往“精、深、優”方向努力,引進食用菌精深加工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開發功能食用菌產品、健康食用菌產品;開發高品質原料全利用飲品、原味醬、發酵露、特色藥用菌醫療制劑和藥品酒等高附加值產品;打造一批由初級加工向高端食品、保健、化妝、醫藥等精深加工發展的復合型企業。引導農產品精深加工著名企業向食用菌示范區和優勢主產區集聚發展,提高基地加工能力,以加工業帶動食用菌特色產業升級。
2.4 打造區域特色產區,促使供給水平穩固提升
根據食用菌市場需求,結合玉林市實際,突出打造五大特色產區,強化食用菌產業基礎,充分開發利用資源優勢,圍繞產業集群化發展,穩定傳統產區,推進新興產區,挖掘潛力產區,突出打造秀珍菇、雙孢蘑菇、木耳、平菇、紅菇等中高溫菇生產五大特色產區,進一步充實優化特色優勢品種范圍、品質結構,穩固提升食用菌有效供給水平。
2.5 打造經營食用菌品牌,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
抓好“三品一標”建設,鼓勵企業積極申報“三品一標”、申請專利,增強發展實力和市場競爭力;加強傳統食用菌品牌建設,從技術、品質、宣傳上重點發展秀珍菇、雙孢蘑菇、毛木耳、紅菇等玉林傳統優勢品牌;加強品牌形象宣傳,挖掘玉林市食用菌的人文歷史和文化,傳承食用菌藥食同源文化,借助不同媒體、不同主題、不同形式,充分融合藝術創作、學術交流、貿易博覽、公益科普、旅游餐飲、“互聯網+”等多種元素,加大公共宣傳,擴大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
2.6 積極推進產銷對接,加快產品市場流通
1)加強產銷對接指導服務,充分利用政務門戶、農情網站、社區論壇等網絡資源搭建信息共享平臺,發布及更新實用、適用的食用菌生產指導意見,引導品種栽培與市場對接,為產業供需、產銷對接建立互通渠道。2)建立健全產銷對接機制。食用菌產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要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整合傳統的銷售渠道,協助經營主體與周邊農貿市場、大型商超建立產銷對接關系。3)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鼓勵經營主體抱團式發展電子商務,依托農產品電商產業園和專業銷售流通企業,通過體驗、考察實體經營場所,大力開拓菌類產品國內市場。4)加強專業交易市場建設。因地制宜開辟食用菌專業交易市場,在食用菌優勢產區建設專業市場。加強對現有食用菌產品交易場所的整頓和管理,規范市場秩序,控制無序競爭。
2.7 發展食用菌合作組織,共同抵御市場風險
改變現有的分散組織關系,以產業鏈中主體之間的合作機制和伙伴關系為基礎,加強產業鏈之間的銜接與合作。農戶、經銷商、技術人員和種植大戶可組成專業合作社,以“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進行食用菌產業化生產,發揮合作社的統籌協調作用,最大限度抵御市場風險,保證利益。
2.8 加強市場信息體系建設,建立市場風險評估機制
2.8.1 建立食用菌價格管理監控機制
加強對食用菌市場的全方位監管,定期組織專家對食用菌企業負責人、市場管理人員、市場風險分析員進行相關培訓,從生產、運輸、保鮮、加工、銷售等多方面總結食用菌市場運行情況,并進行近期食用菌產品價格預測,掌握食用菌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
2.8.2 建立食用菌產銷兩地市場聯合監測機制
食用菌產品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較大,因此從供求關系方面監測食用菌的價格波動非常有必要。監測產銷兩地市場變化,通過大數據分析價格的差異程度及趨勢,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指導食用菌產品生產和供應,保證食用菌市場健康穩定運行。
2.8.3 建立食用菌市場價格預警機制
加強食用菌市場流程監管,開展市場風險度量與評估,及時發現市場價格的異常波動并發布預警信息,分析波動原因及后續影響,將市場價格風險導致的損失降到最低。
2.9 完善支持政策,健全保障機制
2.9.1 成立工作小組,強化組織領導
政府部門應充分認識到食用菌產業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精準扶貧中的重要作用,強化主體責任意識,把食用菌產業發展作為實施農民收入倍增計劃的重要抓手。成立抵御食用菌市場風險工作小組,建立目標責任制,做到職責明確,任務到人。運用政策引導、組織規劃等手段,充分發揮各環節優勢,提高組織效率和決策效果,抵御市場風險。
2.9.2 加大資金扶持力度
加大對食用菌產業的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促進食用菌產業發展。各級財政部門要把促進食用菌產業發展的資金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并整合脫貧攻堅產業發展項目資金,增加產業資金投入。要把食用菌產業相關的科研項目和課題納入玉林市創新驅動專項資金支持范圍和玉林市重大科技專項或重點研發專項資金支持范圍,加快食用菌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提高生產經營者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
2.9.3 加強農業大數據應用
商業信息是食用菌產業鏈的“神經中樞”,可引導食用菌產業合理進行資源配置。應做好農業大數據普及工作,用農業大數據來為食用菌生產發展和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讓農民對政策、生產、市場的預期更準確,減少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市場風險,以利于高效決策。
參考文獻:
[1] 洪麗明.長泰縣食用菌產業市場風險防控對策[J].中國食用菌,2014,33(2):63.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