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 陳慧敏 呂騰
摘 要 農村水體是農村人口的飲水來源,也是農田灌溉、水產養殖的重要載體。農村水環境的污染將會對整個水環境系統造成影響。基于此,對河南省農村水環境污染的現狀、污染來源以及污染治理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農村;水環境污染;河南省
中圖分類號:X5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7.084
近年來,城市水體的污染治理越來越得到重視,關于其治理技術的研究、政策體制的建立也逐漸成熟,如城市黑臭水體的治理、河湖水系聯通、水污染物排污權交易等,但農村水環境污染治理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農村水體不僅是農村人口的飲水來源,也是農田灌溉、水產養殖的重要載體,并且由于水體的流動性和循環性,農村水環境的污染將會對整個水環境系統造成影響,因此其污染影響不容忽視。
農村水環境的健康對農業生產以及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和人口大省,2018年播種面積達到1 476.906萬公頃,糧食產量達到6 648.91萬噸,2018年農村人口達到5 267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48.2%,農村水環境污染更應得到重視。
1 河南省農村水環境污染現狀
作為農業大省,河南省農、林、漁業的用水量較大,2017年河南省總用水量233.8億立方米,其中農、林、漁業用水122.8億立方米,其中農田灌溉108.5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50%左右。從水環境污染形勢看,《河南省水資源公報》顯示,在對河南省239個地表水功能區對應的251個水質斷面的監測中,水質達到和優于Ⅲ類標準的河長占比僅為57.5%,水質為Ⅳ類的河長占比為13.2%,水質為Ⅴ類的河長占比為9.8%,水質為劣Ⅴ類的河長占比達到了16.4%,河南省水環境污染形勢不容樂觀。
2 河南省農村水環境污染來源分析
2.1 內源性污染分析
農業內源性污染指的是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自身所造成的污染。農業生產污染來源主要有化肥、農藥殘留,畜禽、水產養殖業造成的污染。農業生產過程中,農藥和化肥的利用率普遍較低,農藥的利用率在10%~20%,化肥的利用率在30%~40%,剩余的化肥、農藥將會滲入到地表水和土壤中[1]。而滲入到土壤中的化肥和農藥不可能全部被釋放,將會經過長年累月的土地耕作,分批次地融入到地表水中,對水環境污染造成持久的影響。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內源性污染是其農村水體污染的主要污染來源。據《中國環境統計年鑒》顯示,2017年,河南省灌溉面積達到523.76萬公頃,僅次于黑龍江,位居全國第二,占全國總灌溉面積的7.8%。而河南省化肥使用量達到706.7萬噸,全國最高,高出第二名的山東省將近一倍,占全國化肥總施用量的12.1%。河南省各類化肥中,以復合肥和氮肥的施用量最大,分別占到河南省化肥總施用量的45%和31%。河南省農藥施用量也位居全國前列,2017年農藥使用量達到120 713 t,位居全國第三。除了農藥、化肥的污染外,畜禽和水產養殖的污染也是農村水環境污染的來源。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肉禽及水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近年來,河南省牧業產值和漁業產值都有所上漲,越來越多的農戶大力發展家禽和水產養殖,由于環保意識和治理技術手段的缺乏,由此而來的水體污染也在所難免。
此外,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人口數量不斷增加,人們日常生活所產生的垃圾也隨之增加。而農村的垃圾集中處理設施和體制機制較為缺乏,污水隨意亂排現象嚴重,生活污水匯入河流水體,必然會導致水體污染。部分地區河流沿岸成為垃圾傾倒地點,垃圾進入水體不僅造成污染,還會淤堵河道,導致水體富營養化或黑臭水體產生。
2.2 外源性污染分析
河南省農村水環境的外源性污染主要來源于工業廢水以及城鎮生活污水向農村轉移所帶來的污染。企業的廢水排放存在排放量大、污染程度高的特點。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農村經濟逐步得到發展,鄉鎮企業越來越多,由于環保意識薄弱、治理技術的缺乏以及利益驅動的影響,鄉鎮企業往往治污設施不完善,超標排放甚至偷排漏排的問題突出。此外,隨著城市的污染物排放標準日益嚴格,農村企業落戶門檻低,環保監管力度弱,導致越來越多的城市企業紛紛向農村轉移。
3 河南省農村水環境污染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3.1 農村水環境治理機制體制不健全
從全國層面看,目前還沒有專門制定關于農村水環境治理的法律法規,僅僅是在《水污染防治法》中對農業和農村水環境污染防治提出要求,指出要支持農村治污設施的建設,制定農藥、化肥的使用標準,支持養殖場廢水綜合利用或無害化處理等要求,但是不夠深入具體。從河南省層面上看,《河南省水污染防治條例》中提出劃定畜禽養殖的禁養區和限養區、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布局、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等措施,但整體機制也不夠完善。因此,目前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河南省層面,均缺少專門關于農村水環境治理的法律法規文件。水環境本身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質,如果缺少法律法規的約束,其治理和管理都將存在一定難度。
3.2 污水治理設施和技術投入不足
由于重視程度不足以及環保意識的缺乏,農村污水治理設施和技術投入均較為缺乏。近年來大力推行的農村廁改政策雖然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糞便的污染,但是由于農村居民居住的分散性,污水收集難度加大,集中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較少。同時,也缺少專門針對農村水環境污染治理技術的相關研究或治污設施的開發,也沒有形成農村水環境污染治理的常態化格局。
4 對策建議
4.1 注重政府層面的引導與監管
在我國農村水環境治理中,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來規范。1)要逐步完善農村水環境治理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針對農業面源、畜禽養殖等制定專門的標準或規范。2)基層政府應當深刻認識水環境污染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危害性,將農村水環境污染治理納入到政府日常工作當中[2]。加快成立農村水環境治理專家小組,綜合協調水利部門、發展改革部門、農業部門等水環境職能部門,協同開展水環境治理工作。3)應逐步完善農村水環境管理的機制體制,逐步引導制定畜禽養殖、農業面源等各項排放標準,加強監測監管能力建設,加強監督執法檢查,不定期開展各類污染源的抽查檢查。
4.2 加強源頭治理
農村水環境污染面積廣且較為分散,因此廢水集中收集處置的難度極大,需加強源頭治理,通過減少排放遏制污染。
4.2.1 實現農業生產的科學管理
加大科研投入,大力推廣生物防治技術,以此來代替化肥農藥的使用,利用農業科技的力量,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化肥和農藥的施用量[3]。也可以使用生態肥料,推廣秸稈還田技術。積極研發可以被高效吸收的化肥和農藥,通過提高其使用率來減少對水環境的污染。同時需要加強對農民的引導,派專家指導農民科學施用化肥和農藥,使農村居民認識到大量使用或者使用不當化肥農藥對環境和自身的危害,避免其為追求產量而盲目過度地施用化肥。
4.2.2 加強工業污染治理
城市中的一些工業企業遷移到鄉鎮農村中會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并實現產能提高,但是在企業遷移過程中,污染也會隨之遷移到農村中去。為了避免城市工業污染遷移到農村中來,應當對農村中工業產區的布局進行良好安排。對有污染排放的企業進行污水處理,集中處理污染物達標后再排放。
4.2.3 加大資金投入,完善相應的硬件設施
在人口較為集中的農村修建小型化污水處理廠并配套污水收集管網,使養殖污水、生活污水等能夠得到集中處理。
4.3 加大水環境治理的宣傳力度
1)基層政府應當充分用好電臺、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多層面、多方位對農村水污染防治等政策措施進行宣傳,引導村民加強對于水污染防治的意識,了解污染防治相關知識。2)信息化時代使得人們獲取信息更加容易,相對于傳統媒體,手機、電腦等自媒體的使用更加廣泛,應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自媒體平臺,以生動趣味的動畫、視頻等形式,使人們理解和接受農村水環境治理的必要性。3)應增加公眾參與度,舉辦水污染防治知識競賽、水污染治理有獎競猜等多種活動,加強農村居民污染防治的意識。
參考文獻:
[1] 王立璇.河北省農村水環境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生物化工,2019(1):56-59.
[2] 何喬明,馬海濤.關于農村水環境保護和治理對策的思考與建議[J].科技創新與應用,2020(6):98.
[3] 玉蘭.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淺析[J].南方農業,2020,14(20):7-8.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