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摘 要:齊文化中含有豐富的“務實”因子,齊國統治者將這種“務實”因子發揚光大,最終形成了齊文化的務實精神。本文主要討論了齊人在封齊建國、創立霸業和經濟治理的過程中體現的務實精神。
關鍵詞:務實;因俗簡禮;尊王攘夷;重本抑末
所謂務實,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因時因地制宜。務實是周代各諸侯國重要的文化因子之一,齊國也不例外。齊國的統治者將這種“務實”因子發揚光大,最終形成了齊文化的務實精神。齊文化的務實精神主要體現在封齊建國、創立霸業和經濟治理的過程中。
一、因其俗、簡其禮:齊人在封齊建國時的務實精神
姜太公自封齊建國起就把“務實”作為治國之策。這一國策的總原則是“因其俗,簡其禮”,具體表現為“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即發展工商業和魚鹽業,它們使齊國很快成為人人向往的富國。
(一)“通商工之業”
“通商工之業”(《史記·齊太公世家》),是姜太公建國時確立的務實精神的重要內容之一,它主要體現在冠帶衣履天下的紡織文化中。
齊地自古以來就是柞蠶、柞蠶絲的發源地,其生產的柞蠶絲聞名于世。據《尚書·禹貢》記載,齊地生產的柞蠶絲,在上古時期就是當地的重要貢品之一。姜太公分封建國時,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紡織業。春秋時期齊國的紡織技術一直領先于諸侯列國,齊國生產的絲織品成為重要的出口物品和饋贈諸侯大臣的首選禮品。齊國滅亡后,齊地的紡織業并未因此停滯,而是得以繼承,并持續發揚光大。到西漢元帝時期,齊地為皇帝制作冠服的“三服官”已有織工數千人,每年耗資千萬。三服官由此成為漢代與位于長安的東、西織室并列的著名絲織品產地。
(二)“便魚鹽之利”
“便魚鹽之利”是姜太公確立的務實精神的又一重要體現。齊地瀕臨大海,海岸線較長,姜太公封齊后,利用這一地理優勢及具有較先進的漁業生產技術的優勢,大力發展漁業。齊國的后繼者們繼承了這一因地制宜的務實精神。春秋時期,利用稱霸諸侯的有利條件,將漁鹽之利通輸天下,使齊國的漁業產銷運一體化,大大促進了漁業尤其是海水漁業的發展。據《尚書·禹貢》記載,齊地的鹽是青州貢物之首。姜太公建國時把發展魚鹽業作為一項基本國策。戰國時期,齊國煮鹽業迅速發展,其表現之一就是鹽業專營政策。食鹽的生產、儲存直至運銷全過程,都由政府管理和經營。煮鹽業由此成為齊國的支柱產業之一,并給齊國帶來豐厚的利潤。
二、尊王攘夷、恤患救難:齊人在創立霸業中的務實精神
齊桓公稱霸中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他所創立的霸政開啟了中國歷史上區別于三代的王政和秦漢以后的封建專制的新時代。齊桓公稱霸的原因很多,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秉持了姜太公確立的務實精神。這主要體現在尊王、攘夷、恤患三個方面。
(一)尊王
齊桓公在管仲輔佐下,通過內外改革,國力強大、成為諸侯盟主后,仍然堅守周禮、以身作則,率宋、魯、衛、許、曹、陳諸國盟會于洮,安定周襄王之位,以鞏固王室政權;奉周惠王之命,率師討伐不從王命的諸侯國,以實際行動尊重周天子。齊桓公的尊王行為,穩固了周天子的地位、安定了周王室的政權,也使自己的霸業得到周天子的承認。公元前667年,周天子任命齊桓公為“侯伯”;公元前651年葵丘之盟周天子不但派宰孔參加,而且賞賜給齊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史記·齊太公世家》)等象征權威的器物,這些舉動表明齊桓公的中原霸主地位得到了周王室的認可。
(二)攘夷
攘夷,即抵御少數民族入侵。西周時期,聯合各諸侯國抵御少數民族入侵是周王室的重要職責。但到了春秋時期,王室衰微,再也無力獨自或聯合諸侯國承擔這一職責。諸少數民族乘王室衰微、各諸侯國散亂之際大舉入侵中原,中原形勢危急。《公羊傳·僖公四年》將這種危急形勢形容為“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齊桓公在稱霸過程中,以中原霸主的身份率領中原盟國擔負起抵御少數民族入侵的重任。往北幫助燕國打敗山戎的入侵,在諸侯國中樹立了威信。往南率聯軍討伐不向周天子納貢的楚國,遏制了其北向中原的步伐。
(三)恤患救難
“恤患”,就是幫助諸侯盟國平定內亂。“救難”就是救助諸侯盟國來自外部的災難。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內部內亂頻發,有些諸侯國還因受到戎狄等少數民族入侵而面臨滅國的災難,齊桓公以霸主身份代替周天子內平戰亂,外御入侵,穩固中原的統治。比如,他幫助魯國平定慶父之亂,留下了“魯人至今以為美談,曰猶望高子也”的贊嘆!又比如,他聽從管仲的建議,聯合宋、曹等國救助邢國和衛國,幫其打敗狄人的進攻等等。
春秋時期是王室衰微、諸侯紛爭、弱肉強食的亂世,各諸侯國以擴張領土、兼并土地為目標。在這種背景下,齊桓公在稱霸中原、成為中原霸主之后能夠一直堅持尊王室、守周禮、攘夷狄、恤難救患,表面看起來有些迂腐,但看其實質,卻是非常務實的舉動。其效果可謂一舉兩得:
其一,其霸業活動贏得了周天子的擁護和支持。周天子封齊桓公為“侯伯”,葵丘之盟派使者宰孔親自參加并對齊桓公大加賞賜,這就從事實上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其二,贏得了諸侯國的支持和尊重。春秋時期雖然王室衰微,威信大不如前,但禮樂文化對諸侯國的影響仍在。齊桓公在恤患救難的過程中,堅持按周禮的要求行事,表面看使齊國喪失了若干既得利益,但卻因此贏得了各諸侯國的衷心擁護。這種務實之舉,不但為齊國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而且使中原文明免受滅頂之災。
三、從通商工之業到重本抑末:齊人在經濟治理中的務實精神
齊人不但在政治上采取了務實的政策,在經濟上也如此。齊人在經濟方面的總目標是使百姓富庶。圍繞著這一目標采取了多種務實的經濟政策,主要表現在重農政策、重工商政策以及抑商政策三個方面。
(一)重農政策
建國之初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所限,齊國并未把發展農業放在首位,而是把經濟政策的重點放在發展工商業方面。春秋時期隨著人口的增多、鐵制生產工具的使用以及水利工程的修建,大規模開墾荒地、發展農業成為可能。此時齊國統治者及時調整經濟重心和經濟政策,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管仲輔佐齊桓公改革內政,采取士、農、工、商“四民分業”定居,從制度上保證了四大階層的穩定,從而穩定了農業階層,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同時,又采用“均地分力”“相地而衰征”等土地和租稅新政,對井田制及勞役地租進行改革。通過改革,把井田制度下的勞役地租改為封建制度下的實物地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農民的自主經營,大大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
(二)重工商政策
重工商是齊國統治者一直奉行的國策。齊國瀕臨大海,魚鹽資源豐富;境內還有儲量豐富的礦產資源,特別是含量很高的鐵礦,這些都是國家財富的重要來源。為了更好地發展經濟,齊國統治者采取了鹽鐵專營的政策。鹽業專營采取民間自制,收、銷全部由國家經營的方式。鐵的專營則采取官有民營的方式,即經營權歸民間,國家根據自然資源屬于國有的原則向生產者征收租稅,并將冶煉好的鐵,統一收購和銷售。齊人對鹽鐵專賣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經營方式,既贏得了民心,又給國家帶來了豐厚的利潤。為了促進工商業的發展,齊人采取了種種激勵措施。首先是實行四民分業,從制度上保證了士、農、工、商四大階層的穩定。第二對于工商階層以及國內優秀工商業者,從道德標準和行業標準兩方面進行考察,達到標準的進行獎勵。第三積極吸引外資。為招徠客商,管仲采取“為諸侯之商賈立客舍,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芻菽,五乘者有伍養”的政策,此舉無疑對外商具有很強的吸引力,這也是齊國出現“天下之商賈歸齊若流水”盛況的重要原因。
上述措施的實行使齊國的工商業得到迅速發展,成為著名的富庶之國,從而為齊國稱霸中原、稱雄天下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三)抑商政策
齊人歷來重視工商業發展。至戰國時期,富商大賈逐漸成為一股能夠與國家相抗衡的強大力量。他們常常乘政府之危,操縱物價,謀取高額利潤,對國家經濟的正常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此齊國統治者對他們采取了一定的抑制措施。
為防止富商大賈操縱糧食市場、盤剝百姓,《管子》主張政府掌握糧食市場主導權,杜絕富商大賈利用人為糧價波動謀取暴利。為保證農時,確保糧食豐產,政府在農忙季節備好各類農資農具,農民凡無錢購買者可以向政府租借,農忙結束歸還公家并支付一定的報償,這就有效防止了不法商人利用農民無力購買農具哄抬物價謀取暴利。同時,政府還在糧食青黃不接、糧價大漲之時,向農民貸款;在糧食豐收、糧價大跌之時,讓農民把貸款折成糧食歸還。國家通過控制糧食流通領域,既防止了富商大賈對百姓尤其是農民的盤剝,又在糧食方面獲得了十分之九的大利,可謂一舉多得。
務實精神是齊人留給后人的寶貴精神財富。姜太公封齊之始便確立了務實的國策,后被齊國的繼任者們不斷發揚光大。這種政策雖然在西周、春秋、戰國不同時期的表現形式不同,但有一個主線,那就是根據變化的實際情況隨時調整治國策略。它使齊國由方圓百里的小國變為周圍鄰國紛紛向往的東方大國。可以說,齊國在整個先秦時期最終能夠成為著名的富強之國與其統治者采取的務實的治國政策密不可分。
(作者單位:淄博市委黨校,山東 淄博 2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