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璐
摘 要:《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重大決議,涉及到的經濟改革直指深水區,必然從以前的帕累托改進過渡到卡爾多-??怂垢倪M,對過去優先經濟發展的片區園區來說,全面深化改革意味著從原來的躺著享受政策福利,到現在的創新制度供給,改變固式思維才能解決有序發展的難題。本文就《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分析全面深化改革對于園區發展的影響,引導園區通過制度有效供給,展現在新時代應被呈現的轉型之路。
關鍵詞:全面深化改革;園區;良性發展
經濟改革的重心在于市場化改革,而市場化改革的重點在于要素市場化改革,園區的發展模式與傳統的政府機關事業單位不同,兼具政府行政職能的同時要提前布局經濟產業的發展,因此創新發展方式,市場化要素分配是必不可少的。在要素市場化改革過程之中,供給側的四大要素必不可少,包括資本、勞動、土地和創新,這四大要素的關鍵來源仍然在于制度創新,因此研究分析《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園區的發展影響,是有重要意義的。通過以下的影響分析,可以看出制度對于要素配置的改善起到了較大的引導作用。
一、全面深化改革對于園區土地制度的影響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s小征地范圍,規范征地程序,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范、多元保障機制。擴大國有土地有償使用范圍,減少非公益性用地劃撥。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合理提高個人收
益?!雹?/p>
收緊“地根”,意味著地方政府“土地財政”的終結。其一是土地用途管制和規劃控制更加嚴厲,一切不符合土地用途管理要求、不符合發展規劃的用地請求將很難獲得批準。其二是城市國有土地和農村集體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以后,土地征收難度加大。其三是征收成本上升,既使群眾同意將自己的土地使用權出讓給政府,征地補償成本也將節節攀高。項目不是空中樓閣,總要落地,不能提供土地的園區要談發展是無法想象的。其四是征地行為的后續問題將成為一道大門檻。改革的要求是建立“兼顧三方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新機制”,原來在征收集體土地以后再掛牌出讓,中間有個較大的差價,這個差價可以在彌補了征地及安置成本以后還留下一些利潤,增加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新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意味著參與這個利益分配的人和機構越來越多,每個參與分配者要分配到手的收益要求越來越高,很容易出現“勞神費力不賺錢”的結果。綜上所述,土地制度的改革方向仍然是朝著深化改革的深水區邁進,對于原來土地的收益水平大多由本級財政統籌向兼顧各方增值收益方面改變,同時以土地過度金融化和過度信用化的趨勢將發生改變,有利于規劃用地的合理性和非行政區劃的施政向導。
二、全面深化改革對于園區創新引領制度的影響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夹g創新市場導向機制,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推進應用型技術研發機構市場化、企業化改革,……探索建立知識產權法院。打破行政主導和部門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和經費分配、評價成果的機制?!雹?/p>
這項改革的目的是要推動全社會形成創新活力,激發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創新才是發展的最終出路。但是長期以來,企業研發創新的積極性并不高,一方面是企業更愿意采取穩健策略,按照現有的成熟技術生產產品,鞏固已有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企業創新還受到諸多外部制約因素制約:一是現有人員與設備不足,若全由企業自己添置的成本過高,若企業沒有研發活動的時候會造成資本閑置,現金利用率不高,過多的囤積在利用率不高的設備上屬于浪費,因此不愿創新;二是研發的條件不一定具備,由于每項研發活動的具體領域不一樣,有的領域已經有許多人在研發,并且已經取得成果,還實行了知識產權保護,企業擔心研發投資容易打水漂,因此不能創新;三是研發可能面臨知識產權糾紛和法律訴訟,一旦發生知識產權糾紛,就要進入曠日持久的法律程序,讓很多企業管理者心力焦瘁,因此不敢創新。凡此種種的原因,使得很多企業不能創新、不愿創新、不敢創新。改革對創新做出部署,意味著供給側的重點突出。關鍵在于要創新體制機制讓企業敢于創新、愿意創新、有創新能力?,F代創新的關鍵領域一者在于企業的研發部門與設計團隊,一者在于高校與研究院所的專家團隊,這兩者在我國過去長期是處于割裂的關系,一者為利潤做創新,一者為科研成果做創新,結果造成了企業團隊攻關克難時間線較長,造成成本居高不下,而專家團隊則屬于非營利團隊,專注于本領域內某一關鍵環節不斷的循環的實驗與得出結論,實驗結果較多的存在于書本與論文中,但是成果轉化成實踐的仍然過少。所以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是鏈接兩者的關鍵,也是打通過去體制機制阻梗的有效良方,其中的關鍵仍然是要推動要素市場化。
三、全面深化改革對于園區治理制度的影響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企業投資項目,除關系國家安全和生態安全、涉及全國重大生產力布局、戰略性資源開發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項目外,一律由企業依法依規自主決策,政府不再審批。”和“最大限度減少中央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一律取消審批?!雹?/p>
放權才能讓利。行政審批既是市場監管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造成壟斷的必然條件。中央放開行政審批的改革決定,堅持實行放管服制度的改革,就是要讓非公經濟有更大空間施展拳腳,一些領域簡化審批程序,甚至完全不審批了,會提高市場效率,有效消除壟斷。同時推動各級政府壓縮編制,把權力卷進制度的籠子,這是有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重大措施。但是,不審批了,可能一些領域就缺少了一道把關的程序,一些部門手上就沒權了,沒有審批權的監督和管理要按照什么模式來運行,能不能執行到位,管不管得好?不審批了,就不要那么多人了,可能出現裁減工作人員,尤其是臨聘人員,其他在崗同志的工作強度就會加大,這對極個別的同志來講能不能接受,能不能坦然面對?這需要長期以來對于園區工作人員的工作性質與工作重心進行有效的引導觀念的改變。園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競爭的重點是要實現理性回歸,回歸到不靠優惠來吸引投資,要靠優勢產業基礎和優質部門服務來吸引投資。什么是優質部門服務,怎樣才能做到優質部門服務,是各地園區必須厘清和認真實踐的新課題。這是政府基于過去的行政職能包括審批的權限的放大,到現在的治理效能提高的轉變,服務型政府的真正落實。
四、全面深化改革對于園區考核綜合評價制度的影響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產、新增債務等指標的權重,更加重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
地方經濟發展離不開勞動、資本、土地和創新這供給側四大要素,園區發展也不例外。在三十多年改革發展后的今天,轉變發展思路,調整發展策略,努力探索一條節約高效的“兩型”發展道路是全體中國人民不容回避的選擇。只有進一步通過改革,切實調整完善對各級地方政府發展政績的考核評價體系,才能遏制住一些地方“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發展沖動。只有大幅度增加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等指標在考核中的比重,把發展與人民群眾的經濟收入、健康狀況等事關生活質量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指標緊密聯系起來,才能實現“發展”的本質回歸,使發展真正惠及全體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發展是一種政績,我們一般以地方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就來評定一屆政府為人民所作的貢獻大小;但政績絕不簡單等同于經濟發展,如果經濟增長、城市面貌改觀的背后是民怨沸騰和矛盾迭出,那就背離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主旨,這是部分政府官員忽視的關鍵而造成錯誤決策的后果。發展園區經濟既要實現經濟增長,城市改觀,更要造福人民群眾,推動社會發展前進。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決定正是看到了以往園區發展中的亂象,著眼于調整改變園區發展模式,變靠土地發展為內生發展,變重物質形式為重人民福祉,變單一指標衡量為綜合考核評價,實現“發展”的本質回歸。
綜上所述,園區發展必須深耕于實體經濟,關注并引導園區內產業升級,通過有效的要素配置來達到資源的有效配置,促進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繁榮,這對于在經濟下行期,改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解決經濟結構性矛盾提供了有效的參考路徑。
[注釋]
①②③《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文)[EB/OL].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站http://www.scio.gov.cn/zxbd/nd/2013/document/1374228/1374228_1.htm.
(作者單位:中共湘潭市委黨校,湖南 湘潭 4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