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敏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也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通過過去幾年的精準幫扶,特別是產業發展資金的投入,并量化為貧困戶的股金,使貧困戶入股各類經營主體,為貧困戶精準脫貧起到了持續、穩定的產業支撐作用。但是,產業發展資金在入股各類經營主體的過程中,就貧困戶的收益問題,都是籠統的規定了一個4%—8%不等的“保底分紅”比例,且合同形式不規范,內容和關鍵條款不具體,為合同的履行帶來較大的隱患和風險,必須在脫貧攻堅的收官階段予以防范和化解。
一、厘清產業發展扶貧資金入股各類經營主體合同的法律關系
縱觀這類合同,無論具體名稱如何,都是將扶貧資金量化為貧困戶的股權,貧困戶再將其入股各類經營主體(公司、企業、專合社、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等),貧困戶不參與經營管理,甚至也不參與監督,而只是以年度為單位,每年按4%—8%(5%比較多數)的比例“保底分紅”。從名義上來看,應該屬于《合伙企業法》調整的合伙關系,但實質上看,又屬于普通的借貸關系。
從扶貧產業發展資金的初衷和出發點來看,是為了扶貧產業發展的需要,以解決貧困戶發展資金匱乏的難題。所以,這類合同,應從形式到內容,都回歸到合伙的性質上來。在這類合伙關系中,貧困戶應該是“有限合伙人”,具備“有限合伙人”的權利和義務。
二、完善合同內容,防范和化解合同履行中的各種風險
通過廣泛的了解,目前扶貧產業發展資金入股各類經營主體“保底分紅”合同,均不同程度存在關鍵條款約定不明確、不具體。比如“保底”條款有違《合伙企業法》的有關規定,“分紅”條款無約定或約定不明,風險承擔、違約責任、合伙事務的執行、退伙、本金歸屬等均約定不明或無約定,給合同的履行帶來較大風險,必須對合同予以完善。
1.關于“保底條款”的法律效力問題。最新的《合伙企業法》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保底條款”的法律效力,但從該法第33條的規定:“關于合伙企業的利潤分配,按照合伙協議的約定辦理,如無約定或者約定不明,再按其他方法進行分配。”由此可見,最新的《合伙企業法》,不僅引入了“有限合伙人”的規定,還充分尊重合伙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不但打破了《民法通則》中合伙人之間應“共同經營、共擔風險”這一原則,還讓“保底分紅”得到了“意思自治”原則的肯定。因此,“保底分紅”條款在扶貧產業發展資金入股各類經營主體的合同中,法律效力是具備的,入股的貧困戶在其中的有限合伙人資格成立,合伙各方的權利、義務是受法律保護和約束的,各方必須忠實履行義務,正確行使權利。
2.關于“分紅”條款無具體約定或約定不明的問題。在這類合同中,按年收益4%—8%進行“保底”分配利潤給貧困戶,雖然符合最新《合伙企業法》意思自治的規定,但對保底后再“分紅”的約定幾乎沒有,這就在合同的履行過程中,給合同各方帶來了風險。首先,由于貧困戶沒有參加經管管理和監督,即使參加了一些監督,由于自身文化、法律、政策等知識的不足,也難以形成有效的監督。因此,利益雙方完全可能在是否有紅可分,以及按什么比例進行分配的問題上,各執一詞、各持己見,特別是企業經營管理比較到位,發展態勢良好的情況下,企業管理者可能掩蓋實際利潤,導致無紅可分或分紅不充分的現象。由于合同對此約定不明,必然導致解決爭執無章可循,最終使企業難以正常運轉,甚至引起群體性事件。因此,必須糾正對“分紅”約定不具體、不明確的做法,必須完善合同相應條款,界定清楚分紅的前提條件,以及對前提條件的認可程序,確定分紅比例。只有這樣,才能從源頭上杜絕因“分紅”約定不明確帶來的風險。
3.關于其他合同條款的問題。一是關于風險承擔。既使貧困戶作為“有限合伙人”,也應按《合伙企業法》第二條第二款關于“有限合伙人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合伙企業債務承擔責任”的規定,承擔相應的風險。二是關于合伙事務的執行和監督。貧困戶作為有限合伙人,應按照《合伙企業法》第二十七條“不執行合伙事務的合伙人有權監督執行事務合伙人執行合伙事務的情況”的規定,讓渡執行權、行使監督權。三是關于股本金的歸屬問題。大多數合同中,沒有規定合同期滿,股本金退與不退、退給誰,是退給村集體,還是退給貧困戶,這些均應有明確的約定;四是關于違約責任、退伙等,也是基本上無約定或約定不明,也應認真進行梳理、完善。
三、強化監督,確保扶貧產業發展資金發揮良好效益
整個脫貧攻堅期間,涉及面寬量大的,仍然是扶貧產業發展資金入股各類經營主體“保底分紅”的產業發展問題。資金量大、貧困戶數量眾多、經營主體類型復雜多樣,故切實有效的監督管理必不可少。為發展資金發揮良好效益保駕護航,一是必須強化基層黨組織,特別是村一級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切實提升其適應市場經濟、監督管理經濟事務的能力和水平,且還要做到“打鐵自身硬”,打造“不敢貪、不能貪、不想貪”的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帶領全村群眾特別是貧困群體脫貧奔康,起到監督管理的主心骨作用。二是挑選貧困戶代表進入監管隊伍,使其成為監督管理的主人翁,提升監管的實際效果和監管公信力。三是完善各類管理制度,建立良性監管機制,特別是工程建設過程中的原材料價格和質量監管、工程建設本身質量監管、安全生產監管,以及種養殖業的購進賣出等均應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財務帳目的審計監督體制機制,讓有效的監督起到為“保底”保底、為“分紅”護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