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以中國消防救援學院2019級大一新學員為樣本,就訓練損傷的對象、時間、部位、科目等內容進行了詳細調查。并根據現狀,針對性提出了預防體能訓練損傷的對策,旨在提升體能訓練科學化水平。
關鍵詞:中國消防救援學院;新學員;訓練損傷;對策
目前,中國消防救援學院招生的大一新學員多數來自兩支隊伍的基層骨干,由于長期處在救援一線,平時訓練任務重、強度大、難度高,又加之部分組訓者不能完全做到科學施訓,按綱施訓,導致訓練損傷時常發生。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對新學員在入校之前過去一年中的訓練損傷情況進行了詳細調查,目的是為了真實掌握訓練損傷現狀,摸清底數,分析致傷因素,為體能科學化訓練提供決策和依據。
1 問卷調查
調查目的:本文為得到真實情況,結合目前消防救援和森林消防兩支隊伍體能訓練的具體科目,進行了此次問卷調查,目的是為采集真實數據并反饋給教學業務科室,旨在從根本上有效解決訓練損傷問題。
調查方法:建立微信小程序,發放電子問卷。
調查對象:本次調查特選取中國消防救援學院全體2019級新學員為樣本,針對性強。
調查內容:本次問卷重點調查在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這個時間段內訓練損傷情況,主要包括受傷次數、具體科目、損傷部位、損傷時間、損傷因素等內容。
問卷發放:共發放電子問卷1050份,回收1009份,其中城市消防救援743份,森林消防266份,有效問卷985份,有效率97.6%,符合調查要求。
數據處理:回收調查問卷后使用表格錄入數據并進行歸類匯總。
2 調查結果與分析
訓練損傷人群分布:通過數據顯示,按照入職年限分類結果為:入職兩年內的受傷率最高,訓練損傷率隨著入職年限變長相對減少。原因可能是:入職的前兩年由于自身體能素質還不過硬,不能夠完全適應訓練強度而導致訓練損傷;其次,隨著入職年限增加,訓練損傷出現了下降趨勢,原因可能是,訓練頻率加大,逐步積累了一些訓練經驗。具體見表1。
訓練損傷部位分布:通過數據顯示,下肢包括大小腿、膝關節以及腳踝出現訓練損傷占比最高,其次為腰部損傷,第三為手臂和腕部損傷。
訓練損傷時間分布:通過數據顯示,日常訓練中共有485人次,占總損傷人次的65.4%;集訓、比武時期中共有256人次,占總損傷人次的34.5%。
訓練損傷科目分布:通過數據顯示,發生訓練損傷較多的科目分別為負重跑,400米疏散物資救人以及200米綜合體能技能。具體見表2。
訓練損傷因素分布:主要包括生理因素、技術因素、心理因素、疲勞因素和其它因素。通過數據顯示,占比最多的是身體疲勞因素;其次是技術動作要領因素;第三位是心理因素;第四位是生理因素;最后是其它因素。具體見表3。
3 預防體能訓練損傷的對策
(1)積極開展宣傳教育工作,充分認清體能訓練損傷的危害及重要意義。因此,在集中訓練開始階段,要向訓練骨干傳授傷病預防和相關的生理知識,給新學員開設訓練傷病預防教育課,使之認識到傷病預防的重要性。教務部門要將預防體能訓練傷病知識納入新學員入學健康教育計劃,醫務人員要充分利用校園廣播、局域網、墻報等多種載體,大力宣傳體能訓練傷病的預防知識,及時解答學員在訓練中遇到的各類問題。
(2)加強身體素質的全面訓練,提高有機體對運動的適應能力。要針對不同的訓練課目,注意加強易傷部位及相對薄弱部位的訓練,提高機能,有效預防運動損傷;另外,要經常克服由于大運動量所帶來的諸如肌肉酸疼等疲勞感覺和各種困難,通過長期的艱苦訓練,持之以恒,堅持不懈,逐步培養學員強健的體魄、頑強的意志品質以及增強直面各類危險的承受能力。
(3)創新教學方法手段,提高科學組訓能力。教練員在了解、掌握學員身體健康狀況、機能狀態和運動素質水平的基礎上,根據體能教學的整體安排,制定科學周密的訓練計劃,創新方法手段,有效開展無傷訓練,最大限度減少訓練傷病,積極探索青年生和隊伍生學員體能訓練的新思路,例如:對青年生學員實施強化訓練普訓加正課分訓的策略,對隊伍生學員實施“好、中、弱”分別編隊編班等方法。
(4)加強訓練中的保護工作。訓練中適當的保護與幫助可增強受訓者的信心,避免一些意外事故的發生。保護在器械訓練中尤為重要。此外,學員自身也要學會自我保護的方法,如自高處落地時,必須雙腳屈膝并攏,當重心不穩時,立刻低頭,屈膝團身,以肩背著地,順勢滾翻,切忌直臂撐地等等。
(5)加強衛勤保障和醫務監督。醫務人員要加強對訓練傷病防治的指導,制定切實可行的衛勤保障預案,加強訓練場的巡診。另外,學員要加強自我監督,主要有運動心情、自我感覺、食欲、睡眠等定性指標,以及脈搏、體重等定量指標。嚴格實施場地、器材衛生監督。場地、器械和保護用品要定期進行衛生安全檢查,對已損壞的場地、器材應及時維修,維修前一律禁止使用。
(6)積極消除訓練疲勞。消除疲勞的方法很多,如睡眠、營養、溫水浴、按摩等。睡眠是最自然,也是最有效地消除疲勞的方式,在沒有特殊任務的情況下,要讓學員養成按時作息的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訓練結束后,要做好放松整理活動,如慢跑、肢體各環節靜力性牽拉等練習,或讓學員做一些簡單的相互按摩,對消除疲勞非常明顯。
(7)加強心理訓練,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對參訓人員要進行心理健康測評,對心理素質做出一個綜合的評定,做好相應的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導工作,講清心理因素對體能訓練的影響及保持心理穩定的方法,幫助新學員特別是青年生逐步克服體能訓練中的恐懼感和緊張感,減輕心理壓力,增強自信心和主觀能動性,加強心理適應性訓練,從而提高體能訓練的適應能力。
(8)重視健康體檢,加強運動風險評估。新學員入校之后,學院會安排新學員進行體檢復查,醫務人員應特別關注新學員的血壓,三大常規(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抽血、生化免疫的檢查,B超,X線胸片,心電圖的檢查。外科檢查要突出脊柱四肢關節。通過體檢,可以提前了解新學員的身體健康狀況,便于科學組織體能訓練,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做到有的放矢,確保安全。對于學員的體檢,建議一學年最好安排兩次,時間在每學期開學之前,這樣做便于更好地掌握學員的健康動態,對學員健康情況實施強有力的跟蹤。對每屆新學員進行身體功能評估。根據新學員身體機能測試結果和平時訓練的表現,教練員要對個體的身體運動功能進行合理評估,創建測試指標并建立學員個體訓練檔案,包括與體能訓練相關的指標,例如:呼吸功能、心血管功能、神經遞質、骨骼肌肉、自由基、體液酸堿平衡、激素水平等,使之對各自身體素質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和評價,以此幫助學員詳細分析優勢和不足,為訓練計劃的制定、疲勞恢復、運動傷病的治療提供準確的方向和參考。
參考文獻:
[1] 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消防救援人員體能訓練[M].2019.
[2] 應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體能訓練教材[M].2018.
作者簡介:
劉晉軍(1975-),男,山西長治人,本科學歷,現為中國消防救援學院基礎部共同科目教研室講師,技術8級,研究方向:消防員職業安全與健康、消防體能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