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青 張懷雨 張冬琴 王貴賢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目前,學界對武術課教學模式改革相關方面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呈現出精細化的發(fā)展傾向,甚至涉及散打裁判員執(zhí)裁能力研究。但是,這些成果的研究范式多是從“如何提高”武術散打課程技術教學效果的角度切入,再者就是對武術散打專項學生臨場執(zhí)裁技能構建和如何提高執(zhí)裁能力的途徑進行研究,其最大的局限性是忽視散打裁判理論課中教學模式的改革。[1]本研究正是基于對散打專項本科生裁判理論教學模式改革的迫切性和作用的認識,為實現北京體育大學人才培養(yǎng)“高端化、貫通化、國際化、協同化”的目標,進一步優(yōu)化散打學生裁判員人才培養(yǎng)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裁判員的業(yè)務能力和水平,構建了武術散打裁判理論課“1+2+1”教學模式并通過實踐檢驗其有效性。
北京體育大學中國武術學院武術與民族傳統(tǒng)體育專業(yè)武術散打裁判理論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被試對象為參加2019年中國武術學院散打裁判理論培訓的專項學生,共100人(二級裁判員培訓60人,一級裁判員培訓40人)。
問卷調查、專家訪談以及對比分析等研究方法。
2.1.1 教學模式的概念界定
布魯斯·喬伊斯和瑪莎·威爾最早將教學模式引進教學論加以研究。他們在《教學模式》一書認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和學業(yè)、選擇教材、提示教師活動的一種范式或計劃”。[2]吳恒山認為“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為完成規(guī)定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對構成教學的諸要素設計比較穩(wěn)定的簡化組合方式及其活動程序、方法或階段”。研究將教學模式定義為: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指導下,教師選擇的一種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或者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或者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具有普遍使用流程的課堂教學范式。在這種范式指導下,教師精選教材內容,師生配合,達成學生學業(yè)成績和綜合素質提高的目標。[3]
2.1.2 武術散打裁判理論課“1+2+1”教學模式概念界定
武術散打裁判理論課“1+2+1”教學模式是建立在整合中國武術學院教學、訓練、科研和管理資源,全力提升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堅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堅持傳統(tǒng)理論和現代科學相結合,夯實學生“論、技”同步提高的培養(yǎng)基礎。它是指采用分層教學法+微格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自主訓練法的組合教學模式。是在借鑒其他體育項目技術教學和裁判教學的改革經驗的基礎之上,提出以分層教學法為基礎,以微格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為主要教學方法,以自主訓練法為補充的“1+2+1”教學新模式。
2.2.1 分層教學法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
參與武術散打裁判課程培訓的學生中,每個人的學習能力、學習效率以及掌握情況的不同,容易導致出現有部分學生感嘆老師“教得快”以及另一部分人覺得老師“教得慢”的教學進度不均衡現象。而采用分層教學法的教師在了解學生差異基礎上進行分層備課、分層教學并分層布置作業(yè),在加強師生交流的同時可有效解決優(yōu)等生、中等生、后進生的不同學習煩惱,使每個學生都有所進步,提高教學效率。[4]分層教學法的實施實現了從教師主體地位向主導地位的轉變,教師不必在課堂上不斷地向學生灌輸教學任務,只需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解決教學重難點,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使教師有了更多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和方法的空間,同時使教師“導”的能力得到極大的鍛煉,提升了教師的綜合教學能力。
2.2.2 微格教學法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tǒng)常規(guī)教學法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單調古板的模式,容易挫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而微格教學法具有學習目標明確、具體;學習規(guī)模小、參與性強;運用視聽設備;評價科學合理;角色轉換多元性;教育技術的掌握、應用的特點。它充分利用了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提高了教學效果,突破了傳統(tǒng)單調的教學形式,對優(yōu)化武術專業(yè)散打裁判理論課程的教學改革具有啟示作用。[5]同時,采用微格教學的方法,可以提高學生對散打基本裁判理論、臨場執(zhí)裁技能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及時糾正自身錯誤,并能適當糾正其他同學的常見錯誤,還能進行正確的講解示范,為以后的散打裁判工作奠定基礎。
2.2.3 案例教學法有助于加強師生的教學相長
在散打裁判理論課程教學中,教師不僅是教師,而且也是學員。一方面,教師是整個教學的主導者,掌握著教學進程,引導學員思考、組織討論研究,進行總結、歸納。另一方面,在教學中通過共同研討。不但可以發(fā)現自己的弱點,從學員那里可以了解到大量感性材料。且由于不斷變換教學形式,學員大腦注意力不斷轉移,注意力能夠得到及時調節(jié),有利于學員精神始終維持最佳狀態(tài)。案例教學的最大特點是它的真實性。由于教學內容是具體的實例,加之采用形象、直觀、生動的形式。[6]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易于學習和理解。教師在課堂上不是“獨唱”,而是和大家一起討論思考,學員在課堂上也不是忙于記筆記,而是共同探討問題。由于調動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容易開闊思路,收到良好的效果。
2.2.4 自主訓練法有助于強化學生的學習成效
只講不練,效果減半。這句話是教學的至理名言,用在散打裁判理論課程的學習上更是如此。要想鞏固和提高散打裁判的理論與臨場執(zhí)裁能力,就得多做題、多訓練。因此,散打裁判理論課程的學習需要學生學會自主訓練,這也是學好裁判理論的重要途徑。所謂的自主訓練,就是在按照規(guī)定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之后,還要找一些適合當前水平的測試題以及模擬臨場執(zhí)裁來進行自主訓練。[7]這與被動接受式相對,自主訓練法主要包括個人自主訓練和小組集體訓練兩種形式。在自主訓練中,學生對訓練的內容和方法能夠進行自覺地選擇和控制,并能夠在訓練之前自主確定訓練目標,制定訓練計劃,做好訓練準備,訓練時選擇訓練方法,監(jiān)控訓練過程,調節(jié)訓練強度,在訓練結束后進行自我反饋和自我補救等。
3.1.1 實驗目的
在合作學習理論、系統(tǒng)理論等理論支持下,檢驗“1+2+1合作學習”模式在提升學生武術散打裁判理論成績,激發(fā)學生裁判學習動力,增強學生臨場執(zhí)裁能力,提升學生散打裁判綜合素質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
3.1.2 實驗步驟
(1)試驗設計。采用對比分析設計方法。為了保證試驗效果的客觀真實性,試驗前對全體試驗對象進行了散打裁判理論和臨場執(zhí)裁的考核,并對學生臨場執(zhí)裁實際操作進行了解。對成績進行均衡處理后,隨機確定一組為試驗組,采用1+2+1 教學模式(1+2+1教學模簡指分層教學法+微格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自主訓練法的有機結合),另一組為常規(guī)組,采用常規(guī)教學法。(2)試驗條件的常規(guī)。兩組的教學時數(16學時)、教學進度、場地設備等條件均相同,課后不另做輔導。試驗結束后,對試驗組與常規(guī)組學生再次進行理論考核和臨場執(zhí)裁技能的評定。
3.2.1 實驗前被試對象的裁判模擬測試成績情況

表1 一、二級散打裁判員模擬測試平均成績
為了保證試驗效果的客觀真實性,試驗前對全體參與對象進行了散打裁判理論和臨場執(zhí)裁的考核,并對學生臨場實際操作進行了解。對成績進行均衡處理后,隨機確定一組為試驗組(一級20人、二級30人),采用“1+2+1”教學模式;另一組為常規(guī)組(一級20人、二級30人),采用常規(guī)教學法。
3.2.2 實驗組和常規(guī)組的散打裁判理論成績比較與分析
實驗組和常規(guī)組的裁判理論成績比較與分析通過教改實驗理論測試,將成績輸入SPSS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比較分析表明:(1)一級裁判:實驗組理論測試成績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提升水平多15.7個百分點;(2)二級裁判:實驗組理論測試成績的提升水平較常規(guī)組多14.1個百分點;說明“1+2+1”教學模式的實驗運用,對促進學生掌握武術散打理論知識具有較為明顯的效果,且一級裁判員理論成績提升幅度更大。

表2 一級裁判員考試理論成績統(tǒng)計表

表3 二級裁判員考試理論成績統(tǒng)計表
“1+2+1”教學模式采用老師指導與學生互動結合的方式內在性地端正了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態(tài)度,激發(fā)了學生活躍的天性,激活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喚起了學生理論學習的積極情感,調動了他們的思維積極能動性,并進而加速了運動技能的理性認知,更多的學生取得了國家一、二級裁判員證書等理論性加分條件,所以差異性效果非常顯著。
3.2.3 “1+2+1”模式組和常規(guī)組的臨場執(zhí)裁測驗成績比較與分析

表4 一級裁判員考試臨場執(zhí)裁成績統(tǒng)計表

表5 二級裁判員考試臨場執(zhí)裁成績統(tǒng)計表
統(tǒng)計分析相關學生武術散打臨場執(zhí)裁成績表明:實驗組與常規(guī)組平均成績具有顯著性差異,且它們分別相對于模擬測試組的差異水平達到了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性意義。首先,這是基于“1+2+1”教學模式效應加速了學生對裁判理論概念的理解,學生通過積極思考與模擬臨場制裁的實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武術散打裁判理論知識的認知水平,對武術散打裁判臨場制裁具體技術有更清晰的理解,這種利于學生形成正確實際操作能力的表象亦促進了主動學習的良性循環(huán)。其次,多媒體等現代技術突破傳統(tǒng)教學手段與媒介的開發(fā)與應用,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主體興趣,激發(fā)了主動參與裁判工作的能動性,促進了臨場制裁技能的規(guī)范及更廣范圍的通級賽執(zhí)裁參與。最后,武術散打一、二級裁判員證書作為加分項目促進了學生專業(yè)臨場執(zhí)裁能力的自我認同與挑戰(zhàn),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學改革目標的實現。
3.2.4 “1+2+1”模式組和常規(guī)組測試總成績比較與分析
實驗組對比模擬組在散打裁判的總成績以及通過率上均高于常規(guī)組。一級裁判:總成績分值提高較常規(guī)組多6.4分,提升百分比較常規(guī)組多9.9%;二級裁判:總成績分值提高較常規(guī)組多9.3分,提升百分比較常規(guī)組多17.1%。“1+2+1”教學模式在總成績以及成績提升百分比上對二級裁判員的效果大于一級裁判員,而在通過率上則更有利于一級裁判員的培訓。

表6 一級裁判員考試總成績統(tǒng)計表

表7 二級裁判員考試總成績統(tǒng)計表
3.2.5 “1+2+1”教學模式實驗的應用評價
“1+2+1”教學模式是一種比較科學而可操作性強的新型教學模式。其一,追求團隊整體協作效益的同時,倡導教師主導意識下提升主體知識素養(yǎng)的同時做到能教、善管,它可以集多種教學模式之長的同時摒棄眾者之短,繼而產生良性循環(huán)的復合整體教學效應。[8]其二,學生在同教師互動過程中能動地探究理論、提高實踐能力;使散打裁判理論課教學內容不僅是教師的授課內容,也成為學生立足于增強自身裁判綜合能力為核心的主體內容;促成教學技術不僅為教師的教學工具,而且也成為學生能動學習的認知媒介與工具;[9]使教學過程不僅成為師生技術、學識等多層次的互動交流過程,也成為師生思維理性、精神等多維度的互動交流過程。其三,教改實驗呈現整體化設計的綜合性、直觀性、啟發(fā)性、科學性,體現散打裁判課程教學內容安排的統(tǒng)籌規(guī)劃。總的來說,這一新模式在武術散打裁判課程培訓的理論與實踐中都是切實可行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