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鑫 南京市六合區勵志學校
2020年初來勢洶洶的新冠疫情對學校體育教學工作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為了響應“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并引導學生積極進行居家鍛煉,各級各類學校紛紛將體育教學搬到了線上,利用線上教學的方式組織開展學校體育教學活動。這種做法雖然是新冠疫情背景下學校體育教學工作的應急舉措,但卻引起了教育界對線上教學的重視。如今疫情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學校也已經開學,而關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探討卻并沒有停止,很多研究者都認為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所帶來的教學形態變革是未來學校教育教學的一大發展趨勢。那么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是否適用于中學籃球教學?為了厘清這一問題,本文就結合中學籃球教學的特點和自身的教學經驗,針對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在中學籃球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
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是近些年在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背景下形成并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通常以智能移動終端為依托,通過搭建或者是利用網絡上的教學平臺,將優質的教學資源和學習資料通過網絡的方式進行共享、發布、傳播,供學生進行線上學習,同時再基于學生線上學習的情況在線下實體課堂中進行更深入的提問、討論,以實現知識和技能的內化。結合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概念特點和中學籃球教學的實際需求進行分析之后,筆者認為其在中學籃球教學中的應用價值主要有以下兩點:
中學階段學生已經逐漸步入了青春期,進入了身心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期。這一階段的學生精力旺盛,興趣廣度增加,渴求新知識、新事物,情緒容易波動,自主意愿增強,且對一些機械性重復的做法抱有明顯的排斥抵觸情緒。面對上述學情變化,如果教師在組織開展籃球教學時,仍然一成不變的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往往很難激發學生的籃球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籃球學習主動性。而此時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在中學籃球教學中的引入,則是改變上述問題的有效舉措。這是因為,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中的“線上”元素,契合中學生渴求新事物的特點,很多中學生都對在線學習極為好奇,再加上線上學習的模式非常靈活和多元,如:雨課堂、微課、翻轉課堂、慕課等等各種都是可供選擇的線上學習模式和線上學習資源,且給學生留下了足夠的自主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自主安排線上學習的時間、空間和進度。所以,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相較于單一的線下教學而言,更好的體現了學生在籃球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更契合中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籃球學習意愿,相應的在激發學生籃球學習興趣方面的作用也就更顯著。
籃球運動非常講究技戰術和團隊配合,屬于技術體系和戰術體系比較復雜的一項體育運動項目。僅僅依靠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學生很難實現對籃球運動知識的深入理解、對籃球技戰術的切實掌握和有效運用。在以往單一的線下教學模式中,教師通常會通過布置課下練習任務的方式,安排學生在課外時間進行籃球知識的學習或籃球技能的練習。然而由于無法做到對學生課外學習情況的有效監督,只能依靠學生的口頭反饋來了解學生的課外學習情況,所以,實際上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這兩個環節始終是脫節的。但是,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運用,則能夠有效改善這種情況。在將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相融合之后,教師可以隨時隨地的了解學生的線上學習情況,并通過線上問答、線上互動討論等方式,促進學生課外學習活動的進行,真正實現了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之間的有效鏈接,極大的拓展了中學籃球教學的容量,推動了中學籃球素養教育的貫徹落實。
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在中學籃球教學中的應用,大體可以概括總結為課前預習、課堂教學和課后鞏固三個階段:
課前預習階段,主要以線上教學為主,依托線上教學資源圍繞學生的自主學習展開。在這個階段,教師可以借助線上平臺(如,學校構建的線上學習平臺)或各種媒體形式(如,微信班級群、QQ班級群等)發布學習任務和本次學習任務對應的學習資料,如:微課、慕課、教師自行制作的教學視頻等等,讓學生利用課前時間,有針對性的進行自主學習。如果在課前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疑問可以隨時在線上平臺或微信群、QQ群中進行互動討論。
課堂教學階段也就是線下教學,但卻與傳統的籃球線下教學存在明顯不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中的課堂教學階段,以提問、討論和強化練習為主。課堂教學伊始,教師應針對學生的課前學習情況進行進一步的了解,有哪些不理解的籃球運動知識、有哪些比較難掌握的技術動作要領等等,并以互動討論的方式大家一起來分析解決,最后教師再對比較集中的問題進行統一的講解、示范,并安排有針對性的強化練習。
在課后鞏固階段,教師同樣可以利用線上進行課外練習任務的布置和檢查,例如:錄制練習視頻上傳或者以其它方式進行線上打卡等等,這樣教師不但能夠做到對學生課外學習的有效監督,還能夠根據學生的課外練習情況隨時給出指導,確保學生的課后練習質量。
綜上所述,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在中學籃球教學中的應用,既有助于中學生籃球學習興趣的激發,同時還能夠拓展籃球課堂教學的容量,實現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的有效鏈接,是依托現代科學技術和現有教育資源的有益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