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方甫 鄭州大學
足球運動向來以注重身體對抗而著稱,激烈的比賽節奏讓肌肉碰撞頻頻發生,因此各種類型的傷病往往是球員們保證身體健康所要面臨的一大考驗。冷敷療法則是最常見的一種處理急性運動損傷的物理治療手段,它通過滯后神經傳導速度,來麻痹痛處的局部神經末梢,進而降低其敏感性、減輕患者的疼痛。
在皮膚表面進行冷敷,可有效收縮受傷部位的毛細血管,使微血管通透性降低,避免因內部流血和炎癥而引起的受傷部位腫脹[1]。冷療在降低受傷組織溫度的同時也使該組織的新陳代謝率和氧需求量減少,這可以有效的防止因為缺氧而造成細胞的再次損傷。血液的粘稠度增加,也標志著血流量的增加,這可以有效防止體液滲透到其他區域而導致局部腫脹。
目前最常見的冷敷療法主要有冷水浴,冰敷,冰杯按摩和冷卻噴霧器以及液氮超低溫冷凍治療等手段。
其中冷水浴和冰敷是最常用也是最簡單的冷敷療法,這種溫度比較適宜可直接接觸肌膚,因此消除局部腫脹、減輕疼痛等作用比較明顯[2]。冰杯按摩是指利用紙杯裝水加以冷凍,制成柱狀的冰柱來作為按摩工具,用畫弧線的形式進行局部的刺激,一般時間控制為每次5至10分鐘,如遇到肌肉大幅度拉傷則需要10至20分鐘,該方法主要適宜治療膝關節的損傷[3]。冷卻噴霧器和液氮超低溫冷凍治療多見于職業賽場上,前者攜帶方便,多用于應急的止痛和降溫,但不能直接接觸皮膚,容易凍傷,后者則為剛剛興起的高科技物理治療技術,利用運動員體溫和低溫液氮之間的差值,短時間的刺激人體的各個系統,強化膠原纖維,保護受傷的組織器官,并且促進血液循環,同時為身體各部分補充能量以此來加快身體的恢復。
足球作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運動之一,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但由于缺乏基本醫學常識和運動技巧等原因,越來越多的人在綠茵場上出現了意外的傷病,孫輝[4]等人的研究發現,甘肅省12所高校共268名足球隊隊員中受傷率達100%,其中踝關節受傷率最高達20.5%,而膝關節以16.4%占據第二。Lee[5]等發現香港男子職業足球運動員中踝關節損傷率為16%,膝關節為12%。由此可見,足球運動中除常見的肌肉拉傷、挫傷、扭傷外,隊員最容易出現傷病情況的是下肢的踝、膝關節。
Holmstrom[6]等人研究發現,患者進行全膝關節置換術(TKA)后,冰敷相對于硬膜外持續陣痛更能有效的緩解疼痛,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效果會表現的更加顯著。施娟[7]等人發現冰敷組相對于對照組,在TKA術后6h內可以有效減少出血量,但國外研究結果顯示與此差別較大,John[8]研究術后對比傷口加壓包扎與冰敷冷療兩種止血方法,發現前者控制傷口引流量效果要明顯好于后者。這提示我們足球運動中出現嚴重的傷病且血流不止時,要首先選擇合適的方式控制住傷口的引流量,避免失血過多而引起傷情的惡化。在踝關節急性扭傷的研究中,李良[9]設定觀察組為冷敷療法和踝關節固定治療,對照組為冷敷療法和保守治療,每個組均設定48個患者作為受試對象,結果顯示,觀察組中發生積極性變化的有46人要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8人,這表明冷敷療法再輔助以固定腳踝的方式可以改善踝關節因急性扭傷而出現的功能性障礙。盧小麗[10]在治療踝關節骨折的研究中發現,通過設定實驗組為常規治療輔助自制冷敷的中藥,對照組為常規治療,結果顯示,在患肢腫脹程度和臨床療效等方面,實驗組均優于對照組。這提示我們當足球運動員出現的嚴重的骨折后,冷敷療法可以對術后的恢復及病情控制起到不錯的療效。在針對術后關節活動度的測試研究中,Kullenberg[11]等發現患者經過系統的冷敷治療后,其活動度要明顯高于對照組中硬膜外陣痛的康復手段。
除此之外,局部腫脹、發炎、肌肉痙攣、充血等癥狀是足球運動中最容易出現的輕傷,運動員在比賽中肢體受到外力侵犯后,會出現不同程度下的脈絡破裂,這會導致血液殘留在脈管之外,并擴散到肌肉和筋骨部位,久而久之,出現腫脹形成常見的淤血和紫斑[12]。俞潔[13]等在一項四肢創傷腫脹疼痛的臨床研究中發現,設定實驗組為中藥配方秘制的冷敷貼,對照組為常規性治療方法(病情觀察后固定加壓再抬高患肢),療效評定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總有效率要與對照組相比高達10%以上。
綜上所述,冷敷不僅可以緩解足球運動中常見的肌肉損傷帶來的疼痛,而且對膝關節、踝關節骨折的術后恢復也能起到積極的促進康復作用,而國內外針對冷敷是否可以抑制術后出血量存在較大的爭議。而中醫作為中國特有的技術之一,根據研究表明,一定程度上治療身體激烈碰撞后引發的肌膚的腫脹、水腫等常見并發癥。
雖然冷敷療法廣泛應用于運動損傷的應急處理,但由于受到種種可變因素影響,患者很容易出現二次傷害。因為不同的使用類型方法、不同的應用時間以及不同的冷敷溫度都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這三個因素也會影響到冷敷療法的生理作用和病理作用,這也與Swenson[14]等研究結果相一致。
在冷療方式選擇中,相對于間斷冷療,更多學者更青睞持續冷療的方式,在一項60例急性損傷病人的隨機對照實驗研究中,宋國玲[15]等研究發現,72h內抽出6-8h進行間斷冷療和持續冷療的比較,得出持續冷療更能減輕患者疼痛的結論,這與Stockle[16]等研究比較兩種冷療方式減輕水腫的實驗相一致。雷曉麗[17]研究發現,選取171例踝關節骨折患者后,根據冷敷前間隔時間的不同設定A、B、C、D四個組,結果發現19h后再冷敷的D組仍出現很強烈的疼痛感,這提示運動員受傷后應該盡早進行冷敷療法。
筆者認為,掌握冷敷療法的應用規律以及特殊時間節點的反應非常重要,因為受傷的器官組織在不同的溫度下,血管游離在收縮和舒張的狀態時,容易出現二次出血并造成嚴重并發癥的后果,而如何讓冷敷療法的效益最大化還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在進行冷敷療法前,首先要測試機體是否有冷過敏現象,即將冰塊放置裸露的手臂表層,觀察時間為5分鐘,如冰塊周圍的皮膚出現蕁麻疹癥的反應,則應該立即停止試驗。此外,雷諾氏綜合征或循環系統異常的患者也要禁止進行冷敷治療。
而冷敷的溫度也要嚴格控制,如果溫度過高達到20℃,則冷療效果很難通過關節腔作用到滑膜組織,從而減輕術后的滑膜反應疼痛[18][19]。但如果溫度過低又會傷害到機體的皮膚以及皮下組織,雖然Schroder[20]研究顯示,在皮膚保持在10-15溫度下的持續冷療并不會產生其他并發癥,不過并沒有其他實驗證明在更低的溫度下進行冷敷療法會出現何種情況。
此外,還要避免神經在冷療過程中出現受損,杜克大學的一份病案報告顯示,腓總神經在膝關節的冷敷中最容易出現二次傷害,因為其位置較淺且脂肪覆蓋薄,在使用面積較大的冰袋治療膝蓋時會刺激到腓總神經,而出現小腿外側和足背部麻木以及感受器能力下降的癥狀。筆者推薦在治療膝關節滑膜皺襞炎、髕腱炎等疾病時,最好采取冰杯按摩的冷敷方法,同時,股外側皮神經和鎖骨上神經也類屬于上述病案。
冷敷療法作為足球運動損傷中常用的一種物理治療方法,可以有效緩解關節、肌肉、韌帶部位出現的傷病情況,減輕患者痛感,但要在知識儲備足夠的情況下,充分最大化冷療所帶來的效益,并且盡可能的減少其負面影響出現的概率,可以幫助患者更快的回到職業賽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