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懷東 包頭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課程思政”是近年來提出的以強調思想政治課與其他各類課程協同發揮作用為特色的綜合教育理念,旨在教育質量和育人成效的雙重提高。“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到了整個教學活動中,是我國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高校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體育教學融入“課程思政”理念的改革也勢在必行。
目前,我國高校體育課程的教學中依舊存在著兩大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部分教師教學理念陳舊,過于重視學生的體育知識和動作技能的掌握,而忽視了體育運動的育人功能,因此導致了學生的全面素質能力提升始終無法很好地實現;二是部分教師過于重視體育項目技術動作的講授,而忽視了體育精神內涵的傳遞,因此導致了學生無法感受到體育運動真正的魅力,嚴重地影響了體育教學育人功能的發揮。由于“課程思政”理念更為注重各學科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協調效應,故此將“課程思政”理念與高校體育教學相互融合滲透之后,將會很好地解決上述體育教學中的兩大問題,這是因為如果體育教師想要更好地發揮出課程思政與體育課程教學之間的協調效果,從而實現學生全面素質能力提升的教育目標,就需要更新教學理念和重組教學內容,這就進一步地推動了高校體育教學改革。
根據教育形式的不同,高校教育可以分為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兩類。顯性教育是指通過設置專門的課程教育學生,隱性教育指在課程的教學中滲透其他的內容,從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教育。高校教育如果要達到全面育人的目標,就必須將這兩類教育形式很好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出二者的合力。目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顯性教育,這并不利于高校全面育人目標的實現。將“課程思政”思想融入到高校體育教學中,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加以體現,加以滲透,使學生在提升身體素質和學習運動技能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這將有助于提高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成效。
高校體育教學與課程思政理念融合的第一步是深入地挖掘高校體育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這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決定著高校體育與課程思政融合的質量。要確保對高校體育課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有效挖掘,就必須要對體育精神進行合理的解讀。體育教師要深刻意識到,體育并不僅僅是運動,而是蘊含著文化和精神的國際語言。例如,體育運動蘊含的精神主要有拼搏進取、不畏艱苦、遵守規則、熱愛祖國、團隊協作等,故而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踐內容靈活進行體育精神的合理解讀。當組織學生進行身體素質訓練時,可以側重解讀不畏艱苦、堅持不懈的精神;當組織學生觀看足球比賽時,可以側重解讀團隊合作、不輕言放棄的精神;當組織學生進行體育歷史知識學習時,可以側重解讀熱愛祖國、遵守規則的精神,等等。這樣通過體育教學實踐中對體育精神的合理解讀,不僅能夠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夠使學生體會深刻,在不知不覺中實現全面育人的目標。但是,如果高中體育教師不能合理地解讀教學實踐中的體育精神,牽強附會,就不會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例如,在組織學生進行枯燥的體能訓練時,給學生解讀體能訓練中蘊含的團隊協作精神,等等。為了能夠更好地對體育教學實踐中的體育精神進行合理的思想政治解讀,體育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能力,要不斷地研究體育項目中所蘊含的體育精神,并著重提升自身對體育精神的解讀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夠為體育教學中體育精神的合理解讀提供有力的基礎保障。
高校管理層需要組織相關人員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課程思政改革制度,以便從教學目標設定、教學組織、教學評價等各個方面有效地貫徹落實高校體育教學中課程思政理念的融入。例如,將課程思政的理念融入到高校體育教學目標體系中,在完善教學目標的同時,為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到體育教學中提供制度保障。又如,將體育精神、體育道德等內容納入到高校體育教學內容中,不僅能夠使體育教學內容更加吸引學生學習,還能夠使課程思政理念在體育教學中發揮出“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再如,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建立起相應的教學評價標準,針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成效進行全面的評價,從而實現體育課程育人成效的提升。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理念,能夠有效地實現學生素質能力的全面提升。作為高校體育教師,應該注重自身綜合素養能力的提升,不斷探索課程思政和體育教學相融合的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實現“全方位育人”的體育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