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菲 中共唐山市委黨校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不僅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中之重,也是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與關鍵環節之一。鄉村振興視角下,廣大農村地區經濟產業發展雖較歷史有了跳躍式發展,然而從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層面看,許多鄉村地區經濟產業發展仍處于相對落后、遲緩的不利地位。因此,新時期推動農村經濟產業發展不僅需要繼續保持現有良好勢頭,還需要進一步深化農業農村產業發展改革。只有始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原則,并更加積極探索農村經濟產業發展個性化道路,廣大農村地區才能不斷突破長期存在的各種痼疾與瓶頸,并在踐行科學發展戰略基礎上實現農村經濟產業現代化。
近年來,隨著國家不斷加大對“三農”的幫扶力度,各地鄉村地區經濟產業發展整體發展呈現持續向好的態勢。比如糧食產業已實現了連續十八年豐收,中國人不僅全面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已將飯碗牢牢捧在自己手中。又如種植與養殖業發展持續多年保持穩定,城鄉居民的“菜籃子”不僅數量始終充足,而且品種日益豐富。即使是在近兩年相對特殊的時期里,國內城鄉各地超市也不曾出現貨架空空的情況,與不少西方國家形成了鮮明對比。
僅僅從以上兩個最淺顯的實例也不難發現,當前我國各地農村經濟產業發展整體狀態十分良好。這不僅為全體人民奔小康打下了極為堅實的基礎,也為越來越多鄉村地區經濟產業實現現代化鋪平了道路。
隨著全面深化改革國家戰略持續推進,各地鄉村經濟產業發展逐步朝向創新優化方向快速轉變。尤其在互聯網與信息技術普及各行各業后,創新產業結構與模式同樣在廣闊的鄉村形成潮流趨勢。包括鄉村生態旅游、互聯網電子商務等已經在越來越多鄉村地區形成規?;?。這種持續擴大化、深入化的農村新興產業不僅使廣大農業人口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創新就業機會,也迅速提高了農民、農戶的物質收入。在此基礎上,曾經大批外出進入城鎮務工的青壯年勞動力開始不同程度返回鄉村。這些返鄉的青壯年勞動力不僅帶回了數量不等的資金、技術、資源,也同時激發起鄉村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創新創業浪潮。
因此,伴隨各地鄉村各種新興產業的萌芽和崛起,回歸的人口逐漸和創新產業形式產生疊加效應,進一步催生了更多創業項目、創新生產活動。這種良性互動不僅使越來越多鄉村地區經濟產業出現螺旋式上升的良好態勢,也為各地農村產業經濟融入城鎮、加快城鄉融合式發展奠定了基礎。應當說,各種新興產業發展迅速的基本趨勢正在成為縮小城鄉差距的催化劑,并通過徹底顛覆二元發展的原始狀態助力鄉村振興全面發展。
雖然鄉村振興已經成為各地農村經濟產業優化的基本潮流,但就整體而言,農村經濟產業發展依然面臨各種各樣缺陷與不足。其中,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就是制約農村經濟產業優化創新最突出的問題之一。
比如農業基礎設施從投資到利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不少鄉村地區農業基礎設施投資不僅存在數量匱乏問題,而且投資渠道相對分散難以統一規劃協調。加之國內不同區域農業基礎設施利用并不均衡,長期存在東部利用率最高,中部其次而西部最次的缺陷。以上各種問題都是導致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始終難有質的飛躍的重要原因。
受到特殊歷史時期社會環境多重因素影響,農業長期處于陳舊落后的原始發展狀態,這也是進入新時期后在國家戰略層面持續加碼助力農業加快轉型升級的時代背景。而處于第一產業的特殊定位需要農業得到來自二三產業的大力扶持。即,只有一二三產業能力合作,以融合發展的態勢協同發展,廣大鄉村地區才能基于合力實現突破和超越。
只是受到長期陳舊意識、落后模式的制約,不少鄉村地區經濟產業發展始終面臨融合有限的困境。融合發展程度有所不足的表現形式不一而足。除了籌措資金方面遭遇阻礙更多外,農業與制造業、服務業等往往缺乏嘗試融合的渠道與策略。尤其不少地方在一二三產業融合探索過程中只有形式、空間上的表面融合,而融合發展的頂層設計、戰略目標、實踐路徑等各層面則缺乏足夠深刻全面的融合。
正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農村經濟產業發展的優化和提升始終需要足夠扎實的基礎設施提供支撐。因此,鄉村振興視角下,各地鄉村經濟產業的轉型升級仍需要持續夯實基礎設施建設。
比如重點扶持相對偏遠落后地區鄉村基礎設施的新建、改建與擴建。雖然國內大多數地區已經取得了脫貧攻堅戰斗的根本勝利,但不可否認,個別相對偏遠地區僅僅實現了脫離絕對貧困,其在農村經濟產業發展方面依然相對落后。尤其個別偏遠鄉村能夠獲得資金與資源的渠道極其有限,數量極為稀少,其在鄉村基礎設施優化方面經常處于捉襟見肘的困境中。只有始終如一保持對這些偏遠鄉村的幫扶,盡快提高這些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農村經濟產業才能通過補齊短板實現整體發展,才能真正實現農村經濟產業現代化發展“一個都不少”的目標。
與此同時,要從根源上解決長期以來城鄉之間二元發展的剪刀差問題,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迫在眉睫。一二三產業融合不僅是幫助農村地區產業發展實現全方位和立體化,也是為了通過產業融合促進要素合理流動。即,基于融合發展戰略支持,鄉村經濟產業才有機會和條件實現資源優化與科學配置,才能為鄉村吸引更加豐富的發展資金,才能實現城鄉之間、產業之間各種要素與資源的良性循環。這也是促進農村經濟產業發展可持續的根本。
相較城市地區更加漫長的發展周期和更加雄厚的資金基礎,不少鄉村地區經濟產業的發展本就存在根基薄弱的不足之處。要在這種相對不利局面中實現后來居上乃至彎道超車,惟有創新求變,通過打破常規,鼓勵并引導創新式發展,突出針對性、個性化特色,進而實現跨越式發展。
比如通過集約化和規?;瘜崿F專業化的產業化。這一點可以通過山東壽光的發展模式得以展現。作為國內最大的蔬菜種植基地,壽光不僅已成為東部、北部等廣大地區最重要的鮮菜供應中心,而且正在持續擴大國際影響力,其生產的多種鮮菜已經遠銷到日韓等國。
又如基于互聯網和信息平臺實現線下結合線上的產業發展模式。這種模式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杭州蕭山的“淘寶村”。蕭山淘寶村不是一個自然村,而是指利用淘寶平臺開展網絡銷售的農村經濟產業發展模式。蕭山地區發展至今已產生了近二十個淘寶鎮和超過一百個淘寶村,其線上銷售的產品也早已從農產品擴大到工業品、日用品等在內的幾乎所有領域。
通過比較壽光和蕭山可以發現,農村地區經濟產業創新發展取得成功必須立足本地實際,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探索合理適宜的創新路徑,這是照搬照抄其他地區成功經驗無法實現的個性化發展道路。
在剛剛結束的北京冬奧會上,零排放、碳中和等已經成為金牌與成績之外社會各界熱議的焦點詞匯。綠色低碳技術的全面應用不僅使北京冬奧會成為有史以來最環保的奧運會,也為當前和未來各行各業可持續發展指明了科學道路。同理,農村地區無論是優化經濟產業發展還是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綠色低碳都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與關鍵。因此,鄉村振興視角下農村經濟產業發展也需要踐行綠色低碳發展戰略,基于轉型升級實現提質增效。
比如充分利用包括節水、節電、節能等多種農業科技助力農村經濟產業綠色低碳發展。時下越來越多地區在種植糧食或蔬菜作物時已逐漸摒棄了傳統的大水漫灌或噴撒式澆水,采用輸水管道進行滴灌正在成為流行趨勢。這種滴灌式澆水法不僅能節省約七成水量,而且能夠概括作物長勢或環境變化自由調節水量。無論是從優化作物生長環境還是從節約資源的角度講,滴灌式的農業科技才是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產業實現科學化發展的正確道路。
又如,通過發展鄉村旅游產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戰略。時下全國各地不斷涌現鄉村旅游網紅景點,不僅使越來越多農村人口擺脫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原始生產模式,而且在很短時間內實現了從脫貧到小康的跨越式發展。許多鄉村人口因而迅速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價值,迅速從消耗自然資源、破壞自然環境轉向自覺保護、主動維護綠水青山。
鄉村振興視角下,農村經濟產業發展仍有很大提升空間。一方面,農村經濟產業各種基礎設施仍需持續強化、不斷夯實,為農村經濟產業實現多元化、現代化奠定更加扎實的基礎。另一方面,要基于融合發展戰略進一步縮小城鄉之間、不同產業之間的相對差距,通過持續優化資源配置助力鄉村經濟產業發展實現系統化、長效化。同時,要持續加強鄉村地區高水平專業人才隊伍培養,通過更多專業化、復合型人才的加入為農村經濟產業發展提供強大內生動力。只有堅持主客觀層面立體化推進,農村經濟產業發展才能在更加均衡的宏觀環境中實現可持續。這既是新時期立足產業優化助力鄉村振興提質增效的根本舉措,也是新形勢下通過產業融合進一步鞏固全面小康、推動城鄉整體化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