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東 河北省廊坊市固安縣職業中學
中國民族音樂內容豐富,類型多樣,蘊含著多元的文化藝術價值。因此,在中等職業學校音樂教學的發展中,民族音樂文化的藝術精髓也被挖掘出來,展現了重要的育人價值。尤其是民族音樂文化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不僅提升了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還增強了學生文化底蘊的積累。與此同時,民族音樂文化的教學開展,進一步開闊學生的文化藝術視野,培養了學生的良好品質和精神風貌。由此可見,民族音樂文化的開展實施,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具有積極的作用。本文將對民族音樂文化在中職音樂教學教學開展措施進行探討。
民族音樂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重要體現,是來源于現實生活、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重要文化。從目前來看,民族音樂在我國已經衍生出了不同的種類與形式,主要分為舞蹈、歌曲、戲曲以及說唱等。我國的民族音樂主要是以五聲調式為主,具有群眾性、流傳性以及即興性等特點。在古代,人們喜歡將生活中所經歷的事情以及積累的經驗通過民族音樂在不同的場合中展現出來,并且該民族音樂往往會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傳承下來,但是這樣的方式并沒有實現對音樂準確無誤的傳播和傳承。因此,同一個曲調在不同地區也會出現差異,再加上不同地區人們的語調存在差異,民族音樂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發展特征。在古代,我國的民族音樂主要是作為各種勞動號子存在,在發展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不同的形式。在進入到封建社會中后,社會的繁榮發展促使民族音樂更為完善。之后隨著進入到現代,民族音樂的發展進入黃金時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隨著外來音樂進入到我國,導致民族音樂受到了較大的沖擊,年輕人偏向于喜歡流行音樂或是搖滾音樂。從新媒體方面來看,流行音樂在其中所占比例最高,年輕人對流行音樂歌手的熟悉度極高,但是民族音樂中的音樂家年輕人卻了解較少。同時,在音樂教育方面,民族音樂教育也未受到重視,教學模式不夠新穎,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民族音樂傳承發展情況不容樂觀。
原生態的民間音樂是我們中國音樂文化的源頭和根,今天的音樂文化需要吸取生存和發展的汁液。民族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不僅承載了這個國家人民的文化記憶,同時彰顯了這個國家人民的生活情趣與精神風貌,它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歷史、地理、宗教等內容的重要載體。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承載著博大精深的民族音樂文化,每一位中華文化孕育滋補的中華兒女身體內都流淌著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血液。我們要扛起復興中華文化的大旗,我們這一代應該更加珍惜并呵護民族音樂文化資源,對民族音樂文化查漏補缺,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傳承。因此,將原汁原味的民族音樂融入音樂教材是十分有必要的,尤其是中職類院校的音樂教材,民族音樂首先需要在音樂教材中占據相當重要的比例,才能引起學生們的注意。
民族音樂是人民的音樂。它誕生于人們的日常生活,是人們現實生活的寫照。只有與人民緊密結合的民族音樂才是活的民族音樂。面對當今民族音樂與人民大眾脫離的情況,我們需要對民族音樂進行創新。由于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發生了改變,因此民族音樂的內容和形式也應當向著現代化的進程創新和發展,更多地融入現代生活的元素,重新喚起人們的關注。對于我國的民族音樂來說,其最開始出現就是為了取悅民眾,有許多的民族音樂都是脫胎于農民勞動時口中喊的號子,所以民族音樂想要發揚光大依舊要回到民眾當中,走入民間,從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取材,將人民的日常生活編排成音樂,演出給人民看。民族音樂還需要借鑒其它音樂中的優點,例如早期對西方音樂中美聲唱法的借鑒就是很好的實踐。民族音樂在演出的過程中還應該積極聽取觀眾的意見,根據觀眾的意見對曲譜等進行更改,使其重新體現“民族”化特征。但是民族音樂之所以是民族音樂就在于它是帶有強烈民族特色的音樂,這是民族音樂區分于其它音樂的重要特征,所以在對民族音樂進行創新的過程中,不能夠一味迎合觀眾或者完全吸取其它音樂的元素,要保證民族音樂根本內核中的獨特性不改變,保持民族音樂的純正性。
首先,在新媒體環境下,我們需要對民族音樂文化進行梳理,從而引導人們,促進人們對民族音樂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從這些民族音樂作品中感受民族文化,進而為民族音樂的發展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推動民族音樂文化充分適應新時代的變化。其次,利用新媒體優勢實現對民族音樂的傳播。在當前文化多元化發展的背景下,民族的音樂傳播也需要走向多元化發展方向。實現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需要利用新媒體優勢來推動民族音樂實現多元化傳播。具體為要充分以新媒體為基礎,以電子期刊、音樂平臺等為傳播渠道推廣民族音樂,促使人們能夠認識民族音樂和接受民族音樂,從而實現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民間音樂選擇的呈現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在此基礎上大膽嘗試不同的教學手段。在教授《梁山伯與祝英臺》《二泉映月》這樣的民族音樂作品時,可以在課前布置預習作業給學生,請他們搜索相關的資料,在課堂上把一部分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去講述、分享音樂背后的故事,讓學生真正地成為音樂課堂的主人。在教授《扎紅頭繩》一類的內容時,可以設計讓學生進行一些歌劇、舞劇、音樂會等形式的展示活動,將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直接呈現,進一步的提升學生對這部分民族音樂的理解和表達。當然,課堂依然是教學的主陣地,如何在有限的一節課時間內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感受到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呢?教師此時就要利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來提高自身的教學效果。我們可以利用“視聽結合”的手段。例如,在教授青海花兒《上去高山望平川》時,教師可以一邊范唱代表性的樂句一邊同學生一起畫旋律線,感受青海花兒高亢起伏的旋律特點,隨后出示青海地區山川的地貌圖片,幫助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地理環境因素對民歌形成的影響。教師在教學民族音樂的過程中,還可以借助課堂樂器來提高教學效率。比如在教授歌曲《趕圩歸來啊哩哩》時,如何讓學生感受到歌曲中彝族的音樂風格?如何更高效地解決二聲部的演唱?這時候就可以利用課堂樂器中音豎笛,結合彝族典型的踏歌形式,請學生在學唱歌曲之前先來吹奏一段彝族風格的曲調,實際也就是歌曲的低聲部旋律,并且隨樂踏歌,感受彝族傳統的歌舞形式,演奏、舞蹈、演唱相結合,這樣就可以幫助隨后的教唱環節進行的更為順利。
在中等職業學校民族音樂教學的發展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中職院校要想通過多元的民族音樂教育提高人才培養效果,使多元民族音樂發揮出顯著的育人作用,就必須加強教師民族音樂教學能力的塑造,使其接受各種專業教學培訓,確保民族音樂的多元化價值被發揮出來。只有教師民族音樂教學能力提升,民族音樂文化才能真正滲透到學生群體之中,發揮出自身的教育價值。在當前中職院校的師資培訓工作中,主要是通過職前培訓以及職后培訓等方式來提高教師民族音樂教學的能力。為了不使師資培訓與實際教學工作產生脫節,要進一步確保培訓的實效性和應用性,從而切實提高教師民族音樂文化的教學實操能力。尤其是針對民族音樂文化方面的培訓,要加強對教師的理論指導以及實踐指導,為民間音樂教學提供更加豐富的教學素材和教學資源。唯有如此,才能夠促進教師民族音樂教學水平的提升,進而為社會培養更多文化素養突出的優秀人才。另外,作為中職院校民間音樂教學的組織者,教師自身必須具備民族音樂文化的底蘊,對各種民族音樂內容和形式了如指掌,能夠合理地應用到自身的教學工作中。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的民族音樂文化學習意識,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提高綜合教育能力。
民族音樂文化作為中國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應該受到全社會的關注。中職生學好民族音樂文化,不僅可以提高音樂素養,將自己培養成高復合型人才,而且能夠將中華民族文化的復興任務扛在肩頭,真正做到保護并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因此,中職音樂教師也應該在日常音樂教學中充分把握住每一個傳授民族音樂文化的機會,選擇積極有效的教學方式以及策略傳授民族音樂文化,讓學生們從心底愛上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從而更好地傳承民族音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