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學 體育部
發展民族體育為民族文化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成為國家和政府部門高度重視的發展方向。國家民委、國家體育總局[體群字(2018)9 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工作的指導意見》強調:“鼓勵和支持各類學校開展民族體育教學與活動,把培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人才作為實施人才培養戰略的重要內容?!盵1]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提出:“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結合,弘揚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汲取世界優秀體育文化,體現時代性、發展性、民族性和中國特色?!盵2]
帶頭發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傳統文化底蘊的民族體育項目,進一步弘揚優秀的民族體育文化,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學的責任。發展民族體育項目的關鍵是進行適用于高校的民族體育教學改革與實踐。南京理工大學通過民族體育文化進校園的多年實踐,將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改革實踐應用于民族體育教學中,為民族體育推進高校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民族體育擁有的項目種類豐富,且具備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將民族體育項目融入高校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能夠加強完善體育課程教學體系,為大學生參與民族體育活動、體驗民族體育文化提供更多的機會。高校學生的體育教學內容主要分為課內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兩部分,課內體育課主要由民族體育必修課、選修課、選項課的形式組成,可以豐富民族體育課程內容,課外體育活動則以更多樣的形式開展,例如:創建民族體育俱樂部、組建民族體育社團以及民族體育競技運動隊、組織民族體育競賽活動、開展民族體育校園匯報演出等。學??赏ㄟ^豐富的課程內容和多樣的活動形式,增加學生主動參與民族體育課程活動的機會,促進其積極參與民族體育活動。
若民族體育課程教學模式單一,僅僅重視運動技能的獲得和發展,而忽視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升和運動習慣的培養,則無法達到體育教育的預期效果。教學實際效果無法滿足教學目標,易導致學生對民族體育失去興趣、降低參與體育鍛煉積極性、體質健康水平下降等問題。通過課內外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民族體育活動以多樣化的形式地滲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使學生在課堂內的學習和課外生活中都可以參與民族體育運動,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還可以通過課外民族體育活動的組織和參與,提高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形成健康的競爭意識和合作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南京理工大學在多年的改革與實踐中,建立了一套獨特的民族體育課程體系,可適應課內外一體化的教學實踐。結合民族文化特色,學校建立了涵蓋必修課、選修課、選項課、競技運動隊與學生社團為一體的民族體育特色課程體系,開設了毽球、珍珠球、民族健身操、舞龍、舞獅、武術、五禽戲、八段錦等多項實踐課民族體育理論和實踐課程。同時以俱樂部的形式開展板鞋競速、高腳競速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組建舞龍舞獅、民族健身操、珍珠球等民族體育社團,將課內技能的掌握與課外運動的參與相結合,有效增加大學生參與民族體育運動的機會,促進學生體質健康。
體育項目的品牌效應可以提高其知名度,使其在學校擁有更大的影響力和活躍性,有利于營造民族體育文化氛圍。學生的學習行為是學生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3],建立品牌項目,擴大民族體育的影響力,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參與民族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同時,推進學生了解民族體育、體驗民族文化,幫助形成民族認同感。南京理工大學以打造品牌項目為目標建立龍獅社團,以社團為載體,組織校園龍獅競賽,積極參與演出活動,培養競技舞龍舞獅專項人才,建立學校舞龍舞獅競技運動隊,通過二十年的發展和傳承,累計獲得國家級以上比賽的冠軍20 多次。課內以選項課、選修課的形式,開展舞龍項目的體育理論和實踐課堂,發布線上平臺的舞龍文化精品課程,全方位營造品牌體育氛圍,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參與該項課程活動。
社會實踐是鍛煉學生服務社會意識和能力的重要活動。學校積極搭建社會實踐平臺,將民族體育社會實踐計入學業考評內容中,拓展民族體育的社會服務功能,是實施課內外一體化的民族體育教學模式的重要舉措。學校以民族體育文化為載體,在發展和建設社團與運動隊的基礎上,積極承辦和參與社會活動,依托政府和社會的力量搭建社會實踐平臺,促進學生參與民族體育社會實踐,提升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民族體育社會實踐活動,以校內外演出和訪演交流為主,學校以民族體育為內容形式進行境外訪演和校外演出活動的場次達到100余場,觀眾共計達近百萬人次,校內民族體育匯報演出更是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并形成了常年組織的慣例。
課內外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以革新傳統的教學目標為核心。傳統教學模式對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局限于教會學生掌握技能、提高體質健康水平、提高身體素質等內容上,忽視了對學生情感態度的關注,降低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和積極性。民族體育課程的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是從掌握運動技能,到培養體育態度,使學生逐步能運用正確的方法進行自主、有效的鍛煉,實現“要我鍛煉—我要鍛煉—我會鍛煉”過程的轉變。[4]同時,有利于發展學生體質健康以外的精神品質,例如:道德品質、情感態度以及交流協作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如何實現課內課外教學互補是構建“課內外一體化”教學內容體系的關鍵。[5]將民族體育課堂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聯動互補,是課內外一體化的民族體育教學課程體系創新之處。學校開設多項民族體育選項課和選修課,并根據開設條件和學生興趣建立學生社團和俱樂部,組織全校學生開展民族體育專項競賽,從課內到課外,高度關聯民族體育課堂與民族體育活動,有利于課內外教學的整體性發展,使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輔相成,提升課內外一體化的民族體育教學效果,推進實現“民族體育進課堂,民族文化進校園,民族運動隊參加比賽”三位一體、聯動發展的新局面。
民族體育課程實施課內外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具有教學結構的創新性,它能將課堂內的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關聯起來,建立整體化的教學結構,在教學設計中,教學的內容體系、教學目標、教學評價等,無一不包含了課內與課外的整體設計。民族體育課程的教學需要關注的不僅是學生對技能的掌握情況,還用重視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建立和體質健康水平發展,因而除了民族體育的課堂技能評價,還需要掌握學生參與體育課程活動后的體質情況,并設計豐富的課外體育教學活動形式和內容,將民族體育競賽、課外自主鍛煉、早操等計入考核內容中,定期進行學生的體質檢測,制定循序漸進的考核標準,不斷推進教學管理和教學流程的改進和完善。
民族體育課程的課內外一體化改革通過民族體育課程的目標、結構和體系的創新,推進了高校開展民族體育課程的廣度和深度。在不斷的改革與實踐過程中,課內外一體化的民族體育課程教學模式擴大受眾面,獲得了更多的受眾群體。在加強學生體質健康、培養運動習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上獲得了顯著的成效。
但此實施該教學模式也存在難點,其一,與僅屬于學校體育部門課程教學任不同的是,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需要學校的多部門聯動管理,同時應不斷地優化和完善教學管理系統。其二,課內外一體化的民族體育課程教學評價體系難以突出體現課內與課外銜接的教學效果,教學評價體系還不夠健全,難以全面統計學生課外活動情況和效果,因此需要繼續健全課內外一體化的民族體育課程教學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