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希鵬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民族與宗教文化研究所
分析心理學開創人榮格的《哲學樹》一書,深入分析了“樹”這個意象。其中某些意象與中國古代神話《山海經》中的“建木”“若木”和“扶桑”等樹木有著相似性,這些意象具有集體無意識的意義,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榮格在個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原型等諸多問題上的深刻認識,猶如智慧明燈般,照耀著分析心理學的研究之路。普通讀者要認識這些抽象的概念,確實有一定的難度。不過《哲學樹》作為一部經典著作,榮格選取32幅跟“樹”相關的繪畫,闡述了分析心理學中諸多重要的概念,行文深入淺出,娓娓道來,是理解榮格思想的重要作品。同時,該文本還是榮格分析繪畫作品的優秀范本,研讀《哲學樹》文本,有助于我們去了解繪畫中所表現出來的集體無意識、個人無意識以及畫作蘊含的原型和原型意向等內容,將書中內容與中國神話中關于樹的神話比較起來讀,更能幫助我們深刻認識“樹”這個意象。
如果說弗洛伊德通過冰山理論為世人揭開了深藏于海平面之下的巨大冰山,那么榮格更傾向于用“樹”理論來構建無意識以及意識的相互關系。弗洛伊德用冰山理論為世人展現了藏在海平面之下,我們一無所知的,但又隨時可能影響我們意識的潛意識。榮格與弗洛伊德的分歧之一,就是對潛意識的理解。弗洛伊德的理論只抵達潛意識就止步了。而榮格卻在潛意識的基礎上,分出了集體無意識和個人無意識等不同的部分,如果再用隱藏的冰山來表現潛意識,就顯得有些單薄,且不足以展現無意識的豐富性。于是“樹”理論便成為榮格表達他關于無意識理論的選擇。榮格在文中寫到,“潛存于原型意象之下的心理活動形式在所有的發展階段都保持著其特點,雖然從經驗的觀點來看它可能會有無數的變式。樹的外在形式可能會在時間的長河里改變,但象征的豐富性和生機活力則更多地表現在其意義的改變上。”①榮格從來訪者繪畫的眾多“樹”造型中選取了其中的32幅,使用簡潔明快的語言介紹了這些“樹”造型所具有的原始意象,以及每幅作品潛藏的意義。有些“樹”造型所表達的是人類集體無意識的內容,有些“樹”造型則表現來訪者個體意識的問題,而在體現人類集體無意識的畫作與中國古代神話中關于樹的文字描述,有諸多契合之處。
《哲學樹》選取的第一幅繪畫,就是一幅具有集體無意識的畫作。榮格在論述這幅繪畫所表達的意義時說道:“這棵樹的獨自存在及其位于圖畫中央的中軸位置,使人聯想到世界之樹和世界軸——樹象征幾乎普遍具有的屬性。這些特質表達了畫家內心發揮作用的內在過程,并標明樹與其個人心理無關。”②這種情況也可以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找到佐證材料。《山海經·海內經》記載曰:“有木,青葉紫莖,玄華黃實,名曰建木,百仞無枝。”袁珂《山海經校注》“建木”注有云:“《淮南子·墜形篇》云‘建木在都廣,眾帝所自上下’……‘眾帝所自上下’云者,實自建木‘上下’,非自都廣‘上下’,此‘建木,……大皞爰過’之謂也。古人質樸,設想神人、仙人、巫師登天,亦必循階而登,則有所謂‘天梯’者存焉,非如后世之設想,可以‘翱翔云天’任意也。”③可見這種生長于世界中心,供神人上下的天梯式中心樹,作為人類的集體無意識,不僅存在于我們普通人的心靈之中。也在人類早期神話中存在著,“建木”就是中國神話中具有中心意義的天梯神樹。
在中國神話里除了具有天梯意義的“建木”之外還有著名的“若木”與“扶桑”,也是中國神話中重要的樹意象。《山海經》中有云:“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陰山、泂野之山,上有赤樹、青葉、赤華,名曰若木。”袁珂先生注曰:“郭璞云:‘生昆侖西附西極,其華光赤下照大地。’郝懿行云:‘若,《說文》(六)作叒,云:‘日初出東方湯谷所登榑喪,叒,木也,象形。’今案《說文》所言是東極若木,此經及《海內經》所說乃西極若木,不得同也。”④若木是在東邊還是在西邊,古代神話還有爭議。由于這種不固定性,也就難以形成固定的意象,雖然若木已是很有名的傳說之樹,但因其意象的不固定性,而未能成為如建木一樣具有代表地位的樹意象。
中國古代神話中另一棵著名的神樹則是扶桑。“下有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⑤扶桑樹的意象就很清楚了,它是一株托著太陽的神樹,其實在榮格選取的圖畫中也有與扶桑樹意象相關聯的圖畫,“雖然是用金箔剪成,但這樹是寫實的。它仍然處在冬天、沒有樹葉的睡眠狀態。它以宇宙為背景昂首矗立,在其樹枝上有一個巨大的金球,很有可能就是太陽。”⑥無論是畫面中的宇宙背景還是閃閃發光的金色太陽,這位來訪者的畫就是在向我們展示著關于扶桑樹的故事。可見關于扶桑樹的集體無意識深入人心,無論是來訪者的繪畫還是早期神話,都出現了“扶桑”樹這個意象。
樹是揭示我們人類潛意識的絕佳意象,它不僅存在于我們的潛意識中,它也存在于人類早期神話之中。所以,榮格選擇“樹”這個意象來解析人類潛意識的結構,是建立在他對人類無意識深刻認識的基礎之上的。我們應該看到,樹意象中蘊含著巨大而豐富的內容。榮格通過《哲學樹》這部著作,指導我們去認識人類生命中與樹有關的意象,去發現我們潛意識中關于集體與個人的分野,指導心理學者通過分析心理學的方法去分析來訪者的繪畫作品,從而幫助來訪者完成自性化過程。因此,我們認為,《哲學樹》是一部洞察人類心理結構和洞悉人類內心意象的重要著作,是通過繪畫分析人類心理的重要作品,是每個想要了解人類心靈的人應該認真研讀的著作。將這部著作的內容與古代神話結合研讀,更能幫助我們深刻理解古代文化。
注釋
① [瑞士]榮格,楊韶剛譯.哲學樹[M].北京:譯林出版社,2019,29.
② [瑞士]榮格,楊韶剛譯.哲學樹[M].北京:譯林出版社,2019,2.
③ 袁珂 校注.山海經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1996,510.
④ 袁珂 校注.山海經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1996,498.
⑤ 袁珂 校注.山海經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1996,308.
⑥ [瑞士]榮格,楊韶剛譯.哲學樹[M].北京:譯林出版社,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