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曉樂 河北省張家口蔚縣白樂鎮中心學校
我國擁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從未斷流,語文是傳承漢語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小學語文這門學科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傳統文化,學習語文知識,增添課堂教學的魅力。本文將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詳細探索和分析,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做好傳統文化教育工作。
語文教材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感悟語文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傳統文化教育時,教師如果不能深入的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涵,那么其他工作的實施都將會淪為空談。在挖掘教材內容時,教師應當結合學生不同的學段,靈活挖掘利用,如古詩詞、成語故事、歇后語、寓言故事以及神話傳說中都有關于傳統文化的內容,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學會貫穿學生的學習行為表現,思考學生所喜歡的傳統文化類型是什么,然后結合實際的教育教學情況,靈活應用不同的傳統文化素材。比如說,一些寓言故事、神話傳說中就寄托了人們對于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向往,表達了人們對于勞動人民辛勞與智慧的困難,比如說,《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等。其次,教師在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涵時不能只是簡單的照本宣科,而是要積極思索,這些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涵,究竟以何種形式呈現出來,才會被學生喜愛,并且能夠迅速被學生所理解和接受。最后,在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涵時,教師自身還需要加強學習,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如果教師自身對于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涵了解不夠深入,不能準確的表達出傳統文化之魅力,那么教學效果也難以達到預期,這樣的話一切都將會淪為空談。所以說,在教育教學工作實施期間,教師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涵,還需要重視自我的學習與能力的提升,這樣才能更好的滿足學生的學習發展需要。
小學生的年紀比較小,在課堂上的40分鐘內,如果教師只是單純的運用同一種教學模式和方法,學生可能很快就會感到厭煩,覺得教師的教學缺乏新意,學習積極性大幅度下降,在課堂上容易注意力不集中,這樣對于傳統文化教育工作的實施實際上是極為不利的。所以說,為了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教師在教學中還應當靈活采取多種類型的教學形式,比如說,情境教學法、游戲教學法和多媒體教學法,借助這些教學法,將復雜的傳統文化知識簡單化,轉變成為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內容,并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得學生能夠參與到相關的學習活動之中,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比如說,《元日》這首詩歌所描寫的就是春節貼春聯,慶祝新年的行為。在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人們歡度春節的圖片,然后讓學生們回憶自己和父母在春節時有無貼春聯的習俗,學生對于春節的一些民俗活動比較熟悉,但是也有一些是他們不太熟悉,對于這些內容他們的好奇心往往比較重,在此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趁機給學生們科普春節里其他的一些民俗活動,比如說拜灶王爺、守歲等等。此外,在傳統文化教育實施期間,教師還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靈活運用情境教學法、游戲教學法等等,借此有效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
課堂上所能夠傳授的傳統文化知識畢竟是有限的,在傳統文化教育中,教師不僅要重視課堂上相關知識的傳播,在課下也需要做好相應的引導工作,要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做到厚積薄發。課外閱讀引導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等為學生推薦合適的經典名著,比如說,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其所儲備的知識有限,此時如果閱讀復雜的課外書籍,學生可能會顯得比較吃力,其在閱讀時不順暢,閱讀積極性甚至會因此大幅度降低。所以針對這一階段的學生,可以給其推薦一些相對比較簡單的課外讀物,如《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等,而針對中高年級的學生,其儲備了一定的語文知識,教師就可以推薦他們閱讀諸如《水滸傳》《山海經》《西游記》等經典名著,借助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讓傳統文化教育真正的滲透到學生內心深處。
情感教育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內核,在傳統文化中蘊藏有豐富的情感,比如說忠義、愛國、孝悌等等。如果教師不重視對學生的情感教育,那么傳統文化教育也就喪失了其意義和價值,只有關注情感教育,加強對學生積極正面的引導,其才有可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更好的發展。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想真正的做好傳統文化教育工作,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就必須要立足教材實際,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容,創新教育教學形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文化學習氛圍,讓學生能夠全方位的感知傳統文化,優化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