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民慶
中華武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最活躍、最活力、最外顯的載體之一,海外傳播既是世界民族文化交流的需求,也中華武術與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內在要求。在國內深化改革、對外深化開放的時代背景下,思考中華武術對外傳播的路徑及其價值,對提升中華武術對外傳播的質量與提升以中華武術為代表中華傳統文化在國際文化之林中的地位,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與啟發作用。
隨著中國的國際地位提升,中華武術在海外傳播的路徑也愈發多元化,形成了萬紫千紅的大好形勢。
以中華武術在美國的發展為例,“華人移民是武術得以在美國傳播的主要力量”,據此可以認為在世界其他國家,華人移民已經成為武術在海外傳播的主要力量。比較常見的傳播方式有:首先,創辦中華武術武館的傳播中華武術。以當前在國際國內比較有影響的太極為例,相關門派掌門人創辦自己門派的武館,是中華武術海外傳播的重要力量和途徑之一。例如一些武術派別在美國等國家采取了“段位制”,是海外武館“校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其次,其他漢語文化類學校的武術課程傳播。以在世界各地流光溢彩的孔子學院為例,其開設的中華武術課程成為海外傳播的又一重要途徑。武術課程相對某種武術的武館而言,前者能傳播中華武術種類更多,如開設少林長拳、八卦拳、形意拳等,一般傳授基本的武術套路為主;后者則對所屬武術門派的武術傳播更精深,如陳氏太極館不僅要傳授基本的太極套路拳法等,還會傳授門派內的更多特色技術等。
在現代體育賽事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武術門類成為了比賽項目。從中華武術傳播的角度,具有在海外傳播功能的武術比賽有:首先,國際性體育運動賽事上的武術項目與專門武術比賽。如亞運會上的武術與專門的國際性武術比賽等,通過世界各國武術選手參賽與世界各國人民觀看比賽的方式,激發世界各國人民學習中華武術的熱情。這是目前中華武術在海外最激情的傳播方式之一。其次,各種武術交流性活動與表演活動。以少林武僧團到世界各地的表演和世界各地的武術愛好者到中國學習武術的現象為例,通過精彩的武術表演活動和交流活動,最大限度地展現了中華武術和中華傳統武術文化的魅力。
含有中華武術元素的文化藝術作品在海外的發行,是傳播中華武術的靈性路徑。在海外比較受歡迎的有:首先,影視作品。以曾經風靡全球的電影《少林寺》為例,劇中人物李連杰所表演的小和尚覺遠的中華武術,成為了該電影的亮點,不僅吸引了國內的武術愛好者積極地學習武術和傳播,也吸引了其他國家的武術愛好者。此類影視作品還有《太極張三豐》、《太極宗師》與《詠春拳》等,成為傳播中華武術的重要載體。其次,在綜合文娛活動中的武術表演節目。如海外華僑在春節時舉辦的新春聯歡晚會上表演的武術節目等,在增加了舞臺表演藝術的元素后,使其更具幻象的美感,能極大地激發海外華僑與所在國家的人民開展相關武術的學習興趣和日常訓練積極性,據此實現潛移默化的中華武術傳播。
中華武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其海外傳播既是海外華人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也是民族文化兼容并蓄與時俱進的發展路徑之一。
中華武術作為中華傳統體育項目與傳統文化的最佳結晶,其蘊含了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武術的海外傳播過程自然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在海外傳播的實踐中,除了中華武術自身的強身健體、抵御外侮與伸張正義等文化內涵外,還有珍貴的服裝文化、圖騰文化、儒家文化、繪畫文化、造型文化、中醫文化與戰略戰術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如“易傳”記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詮釋了中華武術中的“太極”,蘊含著豐富的道家文化,并是道家文化的具象。另外,中華武術中的兵器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集大成體現之一,十八般武器的造型各美其美,其功能又各具特長,如槍挑一條線、棍掃一大片等,把中華文化中的幾何學、力學、美學與攻守統一的戰術學等文化凝結起來。因此,隨著中華武術在海外的廣泛傳播,會有更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被展示出來,使得世界各地人民更加全面地認識中華武術、認識中華文化,并積極地開展學習與融合創新活動。
中華武術中盡管大多數的技術技能與其他相關文化元素都是優秀的,但也有一些元素是偏離時代發展與新時代人們健身等需要的,對傳統武術項目進行與時俱進地創新的是中華武術自身發展的內需,也中華傳統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首先,拋棄糟粕性的技術技能與其他的文化元素,并融入新時代的文化元素。主要是對那些武術運動中危險性高且封建迷信糟粕的元素拋棄,如在某種武術運動前舉行某種祭奠鬼神的儀式或涂抹甚至直接飲用某種動物的鮮血等,保留那些健康、陽光、科學與美觀的元素,使其健身、娛樂與醫療等功能更加鮮明。其次,強化項目融合創新。實踐比較多的有武術護具創新、武術器材創新、武術動作技能創新與武術套路創新等。當前比較典型的是,在現代格斗武術的影響下傳統武術實戰技術技能創新,例如太極、八極拳、詠春等都在積極地探索能與自由搏擊、拳擊、散打等實戰武術相抗衡的技術技能等。其他的如太極舞、搏擊操等,把傳統武術與現代健身、健美與舞蹈藝術結合起來,使其具有了更多元的功能。
中華武術作為世界民族之林中優秀民族文化之一,以各種武術及其門派的特點從不同方面或層面,展現了中華大地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在海外傳播的過程中,必然與傳播地國家的傳統體育項目或武術產生文化碰撞或摩擦,也自然通過各種方式去展示各自的優勢與特色。如中華武術在美國傳播的過程中,武術宗師李小龍所創立的截拳道就是以中華武術作為根本,融合了詠春拳、跆拳道腿法、拳擊與劍術等世界各國的拳術。另外,中華武術在海外的傳播還能對傳播地國家的武術形成啟發,以日本的柔道為例,就是明朝時期日本人學習了浙江人陳元赟所帶去的中華武術中的摔、拿、踢、打等技術,進而結合本國武術與國情創立了新的柔術流派。同樣,在海外學習了外國武術的中國人,在回國后也會把相關技術技能引進來,為中華武術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技術技能和其他的啟發。
在深化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中華武術作為對外文化交流的載體與內容之一,必然要張揚中華文化自信及其魅力。但在海外傳播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濫竽充數的假傳播、渾水摸魚的偽傳播、張冠李戴的亂傳播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華武術及其傳承人的形象。建議:在政府相關行政主管部門的主導下,以“計劃性傳播、民間拳師和武術組織”為實體傳播主體,以“影視作品為載體”為“無意識傳播”主體,以各種賽事為興趣激發性傳播主體,以華人華僑武術活動為文化氛圍性傳播主體,打造一個立體、全面、科學與正宗的武術傳播網絡,為弘揚中華武術、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做出武術層面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