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河南質量工程職業學院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黨和國家事業的生命線,因此教育教學全過程要做好此項工作。除思想政治理論課外,其他各門課程也要加強思想引領,所有學科的教師都應發揮好育人的作用。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出的四個自信中有“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繼承和發揚好傳統文化,提升人們的文化自覺與自信,繼承和發展文化內涵,不僅是實現民族復興的精神支柱,也是我國在國際社會彰顯影響力的重要保障。在專業課中挖掘文化因素、傳播文化思想,高校武術體育類課程無疑是合適的選擇。
武術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明珠。正如《中國武術文化散論》作者所說:中華武術“在民族文化的搖籃中,不斷汲取傳統哲學、倫理學、養生學、兵法學、中醫學、美學等多種傳統文化思想和觀念,使之理論內涵豐富、寓意深刻,注重內外兼修,德藝兼備”。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在世界現代化發展大局中,愈發突顯舉足輕重,影響力與日俱增。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的身體生命文化的結晶——武術,已經成為既往、當前和未來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傳播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和良好渠道。但是,作為目前武術教育的主陣地發展傳承之地,常常過于注重武輕視文,偏愛術略于道,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不深,不強,不足,這種異化現狀不容輕視。
因此,有必要通過積極的研究,為高校武術教學課程踐行課程思政理念提供可供參考的融合資源、融合方案、融合建議。
體育本身以及武術身上都有豐富的可供發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點,同時在體育教學、中外合作辦學中融入中國文化,能夠讓學生在兩種文化的學習中對文化的差異性與多樣性有一個更好的認識,讓學生在學習體育文化的時候,感受到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作為時代流行文化、運動文化的發展者、踐行者的大學生,其學習過程應當始終將民族歷史文化與時代文化相結合,只有了解并研究自身深厚的體育傳統文化的相關方面,才能在跨文化、跨國界的體育比賽交流中,根據差異理解自己,用精華豐富世界。
高校思政課堂既易又難,易在思想教育就是大學生活的日用習常,難在思想政治意識外化于行。在高校武術教學中若老師能夠用心提煉挖掘教學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精心組織課堂教學過程,采用滴水灌注的自然滲透法,目標明確的對學生進行思政品德教育,從而有助于與思政課堂和專業課堂一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與此同時,還可以在實現世界先進文化與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中,傳播發揚中華民族的新的文化,豐富各國人民的觀念世界。
武術課程是以中國傳統生命文化、運動競技文化、倫理文化作為理論基礎,而且武術課程是一門多元綜合學科,歷史學、教育學、心理學、衛生學與倫理學等課程元素與武術教育有著密切聯系,在各高校專業學科群以及眾多體育項目群中,具有鮮明民族個性的人文社會學科,各個社會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都被人們所喜愛與提倡,也一直是學校體育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武術課程是深植于中華民族歷史傳統之中,各類各級學校設置的特色武術運動項目課程。在開設有體育教育專業的學校,武術更是必修課程之一,同時,也往往是許多高校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受人歡迎的公選課之一。據學者的研究,始于清末民初的學校武術教育,在1915年,在當時積極分子推動下,民國政府率先把武術教育納入學校教學體系,正式成為學校包括各層次各類學校體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1949年新中國至今,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承前繼后,繼續把它作為體育教學課程體系的重要一環來開展,列入教學大綱、成為體育教育專業主干課程中的六門之一等。
高校武術課堂教學環節既是向學生傳授運動基礎知識和理論的中心環節,也是在體育課教學中踐行和體現課程思政理念的不能缺位的重要環節。通過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有意灌輸和(或)潛移默化的引導,增加學生對中華武術文化的認識和比較,逐漸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第一,找準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在高校武術教學中踐行課程思政理念的基礎。
體育運動是人們生產生活實踐的產物,武術也是如此。武術一方面有強健體魄、娛樂身心、敦品養性的功能,此外,還反映著民族俠義文化、正義是非觀、生命意義等社會精神。因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入手開展課程思政教育。
(1)愛國主義。從歷史來看,許多習武者和愛好武術者都是是非善惡觀念鮮明,特別是各類影視劇、文學作品等都有很好地體現,也是很好的證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武德是習武人的第一追求,是一種可貴的愛國精神。任教者完全可以通過武術人物故事宣講、觀看專題視頻等方式,將愛國主義教育貫徹其中,讓愛國精神深入學生靈魂,從而激發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匠心精神。大國崛起,大國制造離不開大國工匠。大國工匠最核心是工匠精神,對待生產、工作、作品等等的追求精益求精、永不滿足的精神。高校武術教學正有先天之便利。比如,“拳打千遍,身法自現”“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站如一棵松,坐如一座鐘”的匠心精神、匠人心態等,在武術教學過程中,每個武術動作的練習,均須要反復錘煉,追求高質高標。為追求武藝精湛,特別是要強調基本功練習,重要動作的強化練習,在練習中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得到鍛煉,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強化學習意識,追求匠心精神。
(3)文化傳承。通過武術教學,或專修或普選,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中華民族悠久的體育文化,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化民族自信與民族自豪感。國家武術協會曾做過專門調查,按照源流清晰、傳承有序、內容詳實完整、運動特點獨具等標準,現存的武術拳種達 129 個之多。這些武術流派都普遍融合了“仁學”“道學”“佛學”等中華傳統主流思想,也不缺法、墨、兵家等其他諸子思想的,完全可以言之,中國傳統文化在武術上典型存在。通過言傳身教習練涵泳,民族的文化精神、技術體系的弘揚和傳承可以永葆生機和活力。
(4)個人品格與修養。司馬遷的列傳最為世人所贊,其中提到“非信廉仁勇,不能傳兵論劍”。在武術教學中,“知禮節,重德行”的教育理念貫穿始終,恰如拳諺所說:“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所以,“人無德不立,武無德不傳”的美譽就是武術運動的生命符,就是武術教育的名片。這種武德操守、德行品質的強調是中國倫理文化優秀體現,更發地融合這些倫理元素的高校武術教學必然對學生道德情操、意志性格的大有裨益。
第二,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和載體是在高校武術教學中踐行課程思政的理念改革的重要保障。
首先,抓好課程導論以及課前學習環節。教學前的這些預備環節,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除了說明課程性質、學分、學時、主要內容、學習目標等,也要重點分介紹課程的育人目標。鑒于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搜集整合與課程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音頻、視頻、文本等,建立供師生課前自主學習和課后學習交流的思政教育數據庫。
其次,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環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比如,課前五到十分鐘,可以以相關的經典武俠電影或圖畫、動漫視頻等的欣賞開篇。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口傳心授的技藝進行“育人”。在傳統武術的習練中,“入門引路須口授”,口傳心授主要是指師徒之間一方面強調口頭講解,另一方重視內心領會,兩者必須有機結合來傳授知識和技能。這主要是因為此項運動蘊藏的一些只可意會無法言傳,也不能通過文字管窺奇妙的精細法門,需要傳授者或教師口傳心授,在教師“手把手”一招一式的指導下進行更正,進行技藝升華。此外,武術技藝“育人”還有榜樣示范和楷模感染,較之其他球類或田徑類教學更直接或更直觀。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躬先表率,加強自身專業修養,特別是武德修養,以身作則,師生同進都達到內練精氣神信念育人目標。
再次,結合教學內容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后實踐活動、社團活動和校際交流活動。大量教學實踐表明,社會實踐活動和課外社團以及校際的比賽交流是學生課后鞏固、內化、遷移、拓展思政教育內容的有效方法。
第三,合理、量化的考核方式是檢驗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重要指標。教育必須做到三全育人,過程育人是關鍵,學生成器成才是落腳點,是歸宿,是全部教育的意義和命運所在。所以,合理考核評價方法可以有效檢查和檢驗專業教學與思想政治彼此融入的效果。
首先,在高校武術教學考核過程中,除考量學生武術技能知識外,還要在評教指標設計列入思政教育指標,并將其作為重要內容,強調武術教學效果的評估向歷史人文素養、社會責任感和歷史感等維度延伸,注意考查學生在學習過程前后中表現出來的意識情感、態度心情變化,比較全方位的對學生課程學習成效進行檢驗。其次,思想意識的存在往往是一個動態過程,于思想政治素養提升而言同樣如此,所以,可以與其他學習發展檔案相配合,把思想政治素養發展作為專項進檔,設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課程后,教學系部應對組織師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完成情況進行雙向互評。
總之,在武術教學過程中,遵行一般課程思政教學規律的基礎上,深挖精武思政元素,改進和創新既有的教學方法,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結合什么、如何結合、融合融入,力爭實現課程思政教學育人目標效益最大化,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