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晨 32035 部隊
如今各軍事強國越來越重視研發利用臨近空間預警系統,預警平臺憑借其靈敏度高、監測時間長的優勢,得到了廣泛應用。臨近空間預警平臺能夠完成導彈預警和情報收集等任務,能夠在使用過程中和偵察警戒雷達、無人機、預警衛星聯合應用。通過和其他偵察預警探測手段互相補充,能夠提供更加精準的信息。因此我國還需要進一步研發預警探測體系,支持國防事業的發展,保障我國國土安全。
臨近空間預警系統在國家預警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我國于20世紀70 年代開始對臨近空間預警體系進行研發,在2008 年,我國已經有多臺超視距飛艇投入使用。臨近空間預警平臺具有諸多優勢,具體優勢如下:
臨近空間預警平臺能夠對指定目標區域進行持續性掃描,得到完整全面的情報,相比于其他飛行器,平臺具有較高安全性。平臺使用軟體結構,在雷達截面積以及紅外輻射強度上都能滿足設計要求,達到隱身的需要。同時作業高度超過20km,比大部分作戰飛機都高,不受到衛星軌道的影響,能夠完成長時間偵察任務。
預警平臺具有較寬闊的視野,雷達探測能夠完成對地面1200km 的偵察,可以滿足反導預警需要。更關鍵的是,預警平臺能夠長期懸停在目標區域上空,飛行時間可以達到數天甚至數月。預警平臺對于目標定點持續性監控,可以根據任務需要靈活進行調整。即使處于緊急狀態下,也能輪流抵達熱點區域,對不同任務進行監控。
臨近空間預警平臺飛行高度要低于衛星高度,在監視畫面上,海面、地面和空中的監控目標都能得到較高的分辨率,不容易受到云層的影響。不受到電磁信號的影響,探測信息更加精準。臨近空間高超聲速目標預警可達到高精度條件,相比于偵察預警衛星,縮短了離地距離,縮短信息傳輸的延時性,預警探測更加靈活。
研制衛星系統,需要投入大量經濟成本,同時研制周期較長,難以滿足作戰實際需要。臨近空間預警平臺建設成本相對低廉,研制技術要求較低,對于偵察預警載荷軌道的要求也相對較低,可以隨時維修升級。如無人機價格約為千萬美元,衛星和預警機價格達到了數億美元,預警機運行1 小時費用可達到3500 美元。但是預警平臺運行1 小時的費用只有300~400 美元,具有較高經濟效益。
對于國家重點防空區域,如首都北京、軍事基地以及重大建設工程等區域展開防控保護,是戰略防御的核心。預警系統首先應當針對重點防空區域進行保護,圍繞突出矛盾和臨近空間展開防護,統籌臨近空間預警系統的功能,進行部署。在重點防空區域上建立空間預警系統后,再逐漸向全國其他區域擴展。
臨近空間區域中作戰對于預警功能具有高度依賴,尤其是高聲速目標作戰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從發現到攔截全過程要形成閉合作戰,全過程僅占據十幾分鐘。需要將預警探測、指揮控制以及火力攻擊系統整合為一體化系統。
要著手處理預警系統結構問題,統籌臨近空間預警、空間目標監視系統等建設,著眼構建預警情報共享,加強預警系統以及反導系統的聯合建設。注意系統和體系協調運行,避免盲目求快,提高體系內各部分的配合性。
建設臨近空間預警探測平臺,可實現靈活部署、定點監視、高分辨率留空的功能。第一,針對高動態目標預警,包含天基、空基、?;缺O視力量構成。對于臨近空間高超聲速目標信息加強早期預警,預警探測高超聲速目標,保證空間作戰和遠程打擊。第二,對地動態目標,有國土防空預警和臨近空間預警構成,監視高空無人機以及浮空器,保證臨近空間的防御。第三,目標監視系統,由臨近空間探測、紅外探測、雷達探測等力量構成,偵察監視臨近空間目標,對臨近空間進行環境監測,掌握航空航天的試驗活動,監控彈道導彈的跟蹤和監視,指引攻防行為,評估打擊效果。第四,信息傳輸處理系統,高動態目標信息傳輸和處理系統、地動態目標信息傳輸處理系統以及目標監視信息傳輸處理系統構成,完成收集監視信息的需要,按需分發,構成目標綜合態勢。第五,預警指揮機構及情報處理機構,按照國家、戰區以及部隊三個等級建立,負責臨近空間預警指揮,實現信息獲取、目標識別、態勢生成、評估效能等功能。借助于預警系統,將目標監控、臨近空間預警以及反導預警等集成,保障預警情報用戶綜合信息。
首先建設體系裝備,加快地面雷達升級,加強臨近空間的覆蓋能力,進行分區推進和統一布局。重點建設遠程預警雷達、外輻射源氣球載等,尤其是首都防空區域和指揮平臺。繼續推廣超視距雷達和臨近空間預警平臺建設,形成臨近空間目標覆蓋,完成探測導彈目標。
其次改進防空預警力量結構,首都防空區域和沿海區域是基本單位,建立預警體系,重點對首都地區和沿海地區進行部署,任務需要時,要在各個戰略方向實現機動配置,加強對制定區域的預警探測功能。
再者要建立?;h程預警力量,由于遠程預警、專業分工、部署設施等相對固定,需要遵循裝備使用需要,進行分類建設,建立對應的預警中心以及地勤部隊等。
最后要提高傳輸預警信息的能力,作為臨近空間預警的重要環節,通過專業的情報處理能力,處理獲取信息和分發信息,超聲速目標容易造成戰場態勢的瞬息萬變,為了給予及時作戰指揮,要提供有效地預警情報,預警建設要重視建設傳輸預警信息的能力,能夠充分發揮出預警系統作戰能力。
法規體系作為臨近空間預警系統的關鍵內容,是對預警系統的保障和保護,必須要將法律法規的完善放在首要位置上。第一要完善作戰綱要,作為綱領性文件,在空間作戰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管理體制中占據重要指導意義。第二,完善作戰條例,包含空間預警系統的作戰條令和綱要等內容,對系統作戰行動和報知程序進行規范,明確預警力量的權限和職責。第三,系統訓練法規,預警系統訓練的條例,對訓練思想、內容以及方法進行規定,有助于實現正規化預警戰備。第四,裝備戰術法規,針對預警系統內部、攔截系統以及通信系統等的裝備技術標準,裝備法規對預警裝備管理責任進行規定,保證裝備高效運行。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分析臨近空間預警探測體系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持續時間長、部署靈活性高、探測精度高、經濟成本低上。然后本文進一步研究了臨近空間預警探測體系的構建,針對不同防空區域,統籌規劃預警和火力一體化建設,注意構建預警系統協調結構,完善功能結構,建設預警系統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法律法規,進而推動預警體系的建設,保護國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