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全媒體記者 伍洲奇
“我最終選擇了一家總部位于香港的保險公司。”2020 年春節前的最后一個工作日,北京市民林玲告訴《法人》記者,她選擇在這家保險公司投保的主要原因是,它來自于香港。
林玲作為一個普通市民,可能并不十分清楚,1 月15 日,中美兩國簽署了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根據雙方協議,此前的保險、證券、基金、期貨的外資股比限制將被取消。也就是說,想要投保一家外資保險企業,林玲即將面臨的選擇機會更多。
1 月16 日,中國首家外資獨資保險控股公司——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正式開業。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之后,眾多對中國金融市場躍躍欲試的外資公司,均欲搶灘中國內地保險市場。
“這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內在需要,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只要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必將推動中國金融市場登上新臺階。”2月5 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合林告訴記者。
隨著被“調快”的金融市場開放時間表,中國金融市場開放不斷加碼,人們也許會發出驚呼,這一回,“狼真的來了”。
對此,盤合林對記者表示,應該說,進一步擴大金融開放,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內在需要。只有堅持金融開放,才能夠讓國際上具有成功經驗的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能夠讓國內的金融機構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經營模式,在國內市場形成“鲇魚效應”,最終帶動中國金融水平的提升,促進金融行業健康發展。
盤合林認為,金融開放能夠引入國際資本,服務中國經濟發展。中國作為越來越開放的經濟體,必然以開放金融體系作為支撐。這就是說,中國穩妥有序開放金融市場,既給世界帶來機遇,亦有助于借“外力”發現并彌補自身存在的短板,從而更好地參與全球合作與競爭。
“機遇往往伴隨著挑戰,金融開放對中國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盤合林說。
記者查詢發現,截至2019 年9 月末,中國不良貸款余額為2.37 萬億元,不良貸款率上升至1.86%;同時,債券市場違約風險增加,2019 年企業的盈利下滑,資金周轉困難,全年債券違約突破1300 億元;房地產風險也在不斷上升,部分房企面臨資金鏈斷裂,影響上下游企業,加劇了信用風險。金融不良資產不斷增加,勢必給金融開放帶來風險。
與此同時,近年來各種類金融組織紛紛興起,互聯網公司直接開展借貸、理財、投資等金融業務,部分實體企業熱衷金融投資,紛紛打造金融控股集團,一些地方亂批濫設交易場所,導致金融活動泛濫,這些缺乏管理經驗和風控能力的行為,也將給金融開放帶來風險。
“因此,金融開放對中國金融機構和金融監管部門,的確意味著巨大的挑戰。”盤合林認為,對于國內金融機構來說,無論是規模還是管理水平都與國際金融巨頭差距很大。國內金融機構相比較而言,體量小,同質化競爭嚴重、抗風險能力弱,將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有可能被外資金融機構爭奪相當大的市場,甚至會出現類似于日化領域被外資所控制的風險。
因此,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將會倒逼監管部門層與時俱進,倒逼企業提高金融服務水平,而積極應對最終保住“城池”走向國際舞臺的企業,也將是這場“與狼共舞”挑戰的勝利者。
眾所周知,自2001 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金融業就一直在不斷拓寬開放通道。
2018 年4 月11 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出席博鰲亞洲論壇“貨幣政策的正常化”分論壇時,宣布了11 項金融開放重磅措施及時間表,這被業界視為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的標志。
2019 年7 月,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致辭時表示,將原本規定的2021 年取消證券、期貨、壽險外資股比限制提前至2020 年。金融市場開放提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堅定決心。
在此背后是,中國銀行業資產規模世界第一、保險業資產規模世界第二、14 億人口紅利——如此巨大的金融市場和消費需求,必將吸引各大外資機構爭相來華投資。
2019 年底,中國銀保監會稱,2018 年以來,金融業對外開放大門越開越大,繼2018 年宣布銀行業保險業開放措施后,2019 年陸續出臺兩輪共計19 條開放措施,為提高我國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營造了良好的制度和市場基礎。
而到了2020 年,更是取消了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合資保險公司外資比例限制,合資壽險公司外資比例可達100%,這意味著外資在合資壽險公司中的話語權有望增強。
對此,金融業分析人士預測,2020 年將是外資入華大年,預計中國金融市場總規模將高達45 萬億美元。據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預估,到2030 年,中國金融市場總規模可達640 萬億元人民幣(約91 萬億美元)。這意味著,按照正常行業利潤率計算,屆時商業銀行和證券行業年利潤,將高達90億美元。
與此同時,中國支付寶、微信的移動支付已經走進了東南亞、歐洲、非洲等地區,越來越多的中國金融機構也布局海外。在銀行業領域,“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年來,已經有11 家中資銀行在27 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了70 余家一級分支機構,參與建設項目2600 多個。
1 月11 日,在第二十四屆中國資本市場論壇上,國融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侯守法表示,中國金融開放,對中國、對世界都將是一場機遇和挑戰并存的進程,中國金融業需要引進更高層次的國外機構、人才和管理經驗,來推動高質量發展。
“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不僅要與經濟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相配合,與國內金融市場承受能力相適應,還要與金融監管能力和金融法制建設相匹配。”在中國金融進一步開放前夕,央行副行長陳雨露向媒體表示,只有在監管到位的情況下,金融開放才能起到促改革促發展的積極作用。
對此,中國銀保監會原副主席王兆星則強調,在不斷擴大金融開放同時,官方將繼續加強監管制度和能力建設,“不僅確保把門開得開、開得大,也要確保金融安全穩定”。
“中國金融的國際化、市場化應建立在法治化的基礎至上,減少行政干預,減少壟斷,確實保護普通百姓、中小企業、企業家的利益,所以,金融工具的創新不應建立在空轉的基礎上,金融創新應服務實體經濟,避免政策的‘羊群效應’式的引導,加大對違法者的處罰力度。”2 月6 日,在談到金融開放的風險管控話題時,北京圣運律師事務所律師連大有認為。
連大有表示,只有普通投資者的利益得到保證,金融行業才能實現良性發展。比如股市,如果大多數投資者虧得一塌糊涂,而融資者和機構投資者卻穩賺不賠的局面得不到改變,作為經濟學概念中的理性投資者就會“用腳投票”,普通投資者無法從金融市場中獲利,這樣的金融市場如何健康發展?
連大有還認為,此前我們實行的是比較嚴格的外匯管制制度,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后,如果在國內的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收益率低于成熟市場經濟的國家,甚至低于國際平均水平,那么國內資本就會流向收益較高地區。因為資本的本性就是追逐利潤。因此,保障廣大投資者也就是金融市場最普通參與者的利益,就是保障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的成績。
對此,盤合林則表示,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的大趨勢,中國作為世界第二經濟體與新興市場國家代表,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勢在必行。但是,金融市場開放并不是一時沖動,而是在評估了當前中國市場整體環境與承受能力前提下做出的綜合決定,對于中國金融機構與整個資本市場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把握機遇、迎接挑戰,才能使中國金融市場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