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建明 鄭州大學體育學院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即人工智能,與基因工程和納米技術被認為是二十一世紀三大高尖端的技術,在二十一世紀發起的全新技術革命中,人工智能也被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技術突破口之一,為人類架構一座連接理想未來的橋梁。“人工智能”的概念是1955年8月在《關于舉辦達特茅斯人工智能夏季研討會的提議》中首次被使用,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智能的理論、方法、計數級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
現今,各個領域都在應用人工智能,如智慧醫療、智慧政務、智慧教育、無人駕駛等,逐漸形成一個較為全面的、多元化的人工智能應用體系。在體育領域,人工智能自誕生以來,就在體育領域不斷地進行著實踐與應用,如1912年第5屆奧運會終點攝影裝置在田徑賽場首次使用;1956年第16屆奧運會半自動游泳計時裝置的首次使用,以及1988年第24屆奧運會計算機計時在賽場上的首次使用等,都充分地體現出人工智能與體育的結合形影相隨。中國做為體育大國,借助人工智能促進體育發展也應與時俱進。2017年7月,國務院制定并頒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這標志著人工智能技術已被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的高度。2019年國務院頒布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和《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將加快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體育經濟深度融合作為突出建設的內容之一。由此可見,人工智能與體育的深度融合已是時代大趨勢,這是國家對體育在人工智能時代的方向定位,也是體育自身發展的需要。現階段,由于人工智能發展還不夠深入,與體育的融合程度還比較低,探討人工智能在體育領域的應用與弊端對人工智能與體育的深度融合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和實踐應用性。
當前人工智能的發展,相比較依賴于大數據分析。體量大、類別多、處理速度快是當前大數據的特點,誰掌握了更多的數據,就意味著誰能在競爭中占據優勢和主動權。在體育領域,無論是競技體育、學校體育、群眾體育、體育產業或是體育傳播等均離不開人工智能的參與和對數據的分析和挖掘。因此,充分認識人工智能并將其產品高效、快速地應用到體育領域,將會對體育的發展方式產生深刻的變革。
1.促進運動訓練科學化
現代奧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強”,經過訓練不斷的突破人類極限。科學的運動訓練就是為了獲得更優異的運動成績。人工智能運用和大數據的分析為科學化訓練提供了理想的工具,這些能夠從宏觀上的訓練周期和微觀上運動員短期的身心狀態進行把握,有效的進行系統、科學化的訓練。同時,通過人工智能對每位運動員身心數據的分析,能夠直觀的了解到運動員個體間的差異,為運動員提供更加具有針對性的個性化訓練方案。
2.提升比賽成績預測比賽結果
比賽是競技體育的核心。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一場比賽于觀眾是視覺上的審美和情緒上的起伏,而對于運動員或運動隊來說,其深藏在比賽中的各項數據才更有價值,其最具代表性的賽事就是NBA。從20世紀80年代起,商業化運作高度發達的NBA就開始對每支球隊和每位運動員在賽場上表現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以此判定球隊的戰術策略、運動員的技術風格和行為習慣等。借助人工智能對數據進行科學地分析,不僅能夠及時發現本運動隊及其運動員的優勢與不足,有重點地進行賽外訓練,也能通過分析發現其他隊伍的劣勢,在比賽中采用不同的戰術和技術風格的隊員,甚至更能夠有效的預測下一場比賽的勝負。
3.提升比賽的專業化程度
公平和準確的判罰一直是競技體育追求的目標。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在比賽中,裁判的判罰標準和尺度不盡相同,會引起判罰爭議,情況嚴重的會影響比賽的結果。人工智能運用到體育領域,為理想化的判罰提供了可能性,保障了運動員的利益,維護了裁判員的權威。如羽毛球比賽中的壓電式傳感技術和邊界數字檢測系統,網球比賽中的“即時回放系統”又稱“鷹眼”系統等等,這些技術的運用作為裁判的輔助工具,有效地彌補了人類在觀察上的不足,使得運動員和觀眾能夠直觀且迅速地判斷出球是否出界,從而保證判罰結果的公平和準確。
人工智能融入體育課程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使學校體育有了無限可能,同時,也符合教育要面向現代化的潮流。體育課堂不僅限于以往的師生面對面地指導練習,學生還可以通過利用一些授課軟件以網絡課堂的方式進行學習鍛煉。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陰霾影響下,學校運用網絡直播學習軟件開展在線體育課程并且成功地舉辦了“云體育運動會”,使體育運動變得“微型化”,從而打破了體育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這種網絡授課的方式保證了學生在疫情等特殊情況無法正常入學的情況下,能夠按時完成學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后印發了《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和《“健康中國2030”綱要》;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雖然這三份文件強調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都指向了一個共同的主題——健康。現今,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大力號召下,人們的健身意識逐漸增強,參與體育運動的人群數量越來越多,但同時出現健身缺少專業指導,群眾健身缺乏科學性等嚴重問題。許多科技公司從中看到了商機,開發了許多健身相關的人工智能產品,如健身用的APP、運動手環、智能體重秤等。這些產品能夠給健身人群提供科學運動指導,也能夠通過移動終端實時監測運動中的人體數據,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科學地進行健身鍛煉。傳統體育場館運營中出現的成本高、利用率低、管理難度大等突出問題也將會因為人工智能的應用得到大幅改善。通過互聯網,體育場館可通過將數據中心與會員的移動終端綁定,隨時發送場地的使用情況,為客戶提供實時的場地預約、無接觸式支付等服務,能夠提高場館使用率和客戶滿意度。人工智能的應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體育愛好者的多樣化需求,越來越多地影響著人們的體育行為和生活方式。
網絡傳播具有時效性、傳受面廣和針對性交互性強等優點,因此人們獲取、接觸信息的主要方式由過去的電視、廣播、報紙等轉變為通過接入互聯網的移動終端,傳統媒介的壟斷地位被徹底打破。依托互聯網,網絡直播自2012年進入大眾視野后至今,直播平臺的用戶規模達到了5.26億。在此過程中,體育也充分利用起網絡直播的優勢對各項體育賽事進行轉播,人們可以不再受限于電視直播的局限性,可以隨時隨地選擇自己喜歡的直播賽事進行觀看,極大地提升了體育的傳播力度和廣度。同時,網絡直播平臺可以在直播間中售賣相關體育產品,也刺激了體育相關產業的發展。此外,抖音、快手等移動短視頻APP利用大數據和算法,對用戶的個人喜好進行“私人定制”,對某一類內容關注的越多,推送的視頻也更加偏向用戶喜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對推動大眾健身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我國體育領域的大數據正處在迅速發展時期,未來數據的體量預測比較可觀。但是,這些數據一是采取對象分布極度不平衡,現階段,群眾體育大數據主要來自于使用一系列健身APP的年輕一代,缺乏中老年人群的相關數據;二是數據來源地區分布不平衡,數據多來源于中東部地區的城市且主要來源于一二線城市,其數據占比到達60%;三是各大體育公司獲得的用戶數據相互獨立,沒有形成系統的數據管理系統,最終成為“信息孤島”。
智能體育產品在競技體育領域的應用已非常普及,但競技體育帶動的消費能力有限,智能體育產品大市場還是在于群眾體育,但群眾體育對智能體育產品的消費能力較低。根據2018年國家體育總局在《智能體育基礎理論、現狀、發展趨勢及對策研究》項目中所作的調研顯示,消費者在智能體育產品或服務上的年消費金額最多的是無消費(37.7%)和1~500元(37.7%),其次是501~1000元(12.5%)。這與當前能夠運用于生活中的智能體育產品的智能化程度低但價格高有著很大關系。
數據隱私是隨著互聯網和信息化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新型隱私。其主要是指個人信息被數據化上傳到云端后,通過確認信息所有者身份之后才能被查看的私人信息。然而,隨著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縱深發展,個人隱私對于一些科技公司和黑客來說,這些信息就是平鋪在他們面前的個人信息列表,毫無隱私可言。運動員由于職業的特殊性,不僅運動員的餐廳、訓練房、更衣室等生活的區域被攝像頭全方位無死角地監控,也通過可穿戴設備對運動員身體各項數據進行收集分析,甚至運動員在智能終端設備瀏覽的網頁也會被挖掘出來暴露在團隊地視野中。在這種“惡劣”的數據生存環境中,運動員如同嬰兒般被“悉心照料”,這對于職業運動員的隱私無疑是個巨大的隱患。因此,運動員的隱私必須經過運動員的同意方可收集,并且運動員的隱私必須得到良好的保護,以保障運動員的隱私權和基本人權。
人工智能與體育的結合充滿機遇與挑戰,人工智能的發展及其在體育領域的應用仍處于初級階段,但無論是在競技體育、學校體育、群眾體育、體育產業或者體育傳播等領域,人工智能已經顯示出它對于推動體育生態圈發展的巨大作用。但同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完美只存在于理想之中,我們也應該重視解決人工智能在此過程中產生的負面效應,如此才能建立起良好的智能體育發展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