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珺
(浙江省杭州市綠洲花園幼兒園 浙江 杭州 310006)
3-6歲兒童發展指南中強調“應珍視幼兒生活與游戲的獨特價值,保護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1]”。為此,為實現文化育人、在幼兒教育中更好的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促進孩子在體驗、感知、操作中理解、走進傳統文化,初步培養其文化自信、愛國熱情,幼兒園需加強與家長的合作、交流,使教育活動變得繽紛多彩、激發孩子的參與熱情。并且,這也有助于提升游戲、實踐活動的有效性與創新性,形成園本特色,讓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理解能力等得到良好發展。
3-6歲幼兒認知處于發展階段,心智懵懂,對事物的理解、認識還主要依靠直觀思維[2]。這一階段的孩子對生動、有趣的事物更感興趣。將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游戲活動、主題實踐中,促進家長的全面參與,既有助于使家長了解孩子在幼兒園中的生活狀態,促進優質教育理念的傳播,使幼兒園、家庭教育更具一致性,也將獲得家長對幼兒園工作的理解與支持。同時,從傳統節日、中華美德、國粹中提取教育元素,將提升幼兒啟蒙教育的實效性,在寓教于樂中促使孩子思維能力、溝通意識、認知觀念等綜合能力的協調發展。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中,促進幼兒身心發展,使其快樂成長。
2.1 培養幼兒閱讀積極性。為使幼兒園與家庭教育形成協同,應重視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積極性。對于不同年齡的幼兒來說,可選擇適合其閱讀的繪本。譬如:低齡幼兒可讓其觀看布制繪本;使中班孩子閱讀有聲繪本;讓大班幼兒閱讀電子繪本。選擇講述美德故事、傳統文化的繪本,依據不同幼兒的閱讀興趣,建議家長每天在家中陪同孩子閱讀一小時。
例如:除了在幼兒園設置閱讀角,教師可號召家長為孩子購買不同種類的書籍,在家中增設閱覽角,使其觀看《百年朝鳳》、《重陽節的傳說》、《老人與猴》等講述神話傳說、傳統節日由來的故事,讓孩子在閱讀學習的同時,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2.2 組織多樣性主題活動。為豐富幼兒的生活體驗,使其愿意參與幼兒園的游戲活動,可在傳統節日、具有紀念意義的日子到來前,邀請家長到幼兒園參與親自活動。
例如:端午節讓孩子與家長比賽包粽子,并讓孩子品嘗自己親手制作的事物,在培養其勞動意識、促進他們感受節日氛圍的同時,為其講述屈原的故事,并可組織劇情表演、教孩子們系五色線,讓家長與孩子一同放風箏等等。將節日活動與不同年齡段孩子的認知、興趣偏好等有效融合,精心設置活動環節,使家長與孩子在幼兒園過一個熱熱鬧鬧又十分難忘的端午節。當快過春節時,還可讓家長與孩子一同寫對聯,在幼兒園中學習剪窗花、包餃子,增強孩子的動手能力,使其他認識到不同傳統節日背后的寓意。通過增加節日的儀式感,使孩子不斷升級自身的知識庫,了解民族傳統文化,讓孩子們向往美好生活、對未來滿懷期待。
2.3 構建良好的文化氛圍。為實現文化育人,還應重視為幼兒構建良好的生活、學習氛圍。這也需幼兒園與家長密切溝通,使教育更具連續性。
例如:可在幼兒園的班級墻面、活動室等區域繪制《弟子規》、《傳統美德故事》中的經典畫面,在潛移默化中使孩子形成樂于助人、勤儉節約、誠實守信、尊老愛幼的美好品格。在家中,家長需積極配合幼兒園實踐活動的開展,使孩子參與家庭勞動、幫爺爺奶奶做家務、給弟弟妹妹講故事等等。并進行每日打卡,促進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通過實踐配合,促進幼兒的知行合一,形成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使孩子們感受民族傳統文化與美德,具有美好的品格、積極樂觀的性格[3]。
綜上所述,構建家園共育體系,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播,并非一蹴而就的。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應認識到文化教育并非只是幼兒園與老師的事,更需要吸引家長的參與,在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的過程中,讓傳統文化成為彌足珍貴的教育素材、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快樂成長。從另一角度來說,這也將使得幼兒活動變得更加豐富多樣,給孩子們創造更多自主實踐、積極嘗試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初步的文化理解與傳承能力。從而,為幼兒的未來學習與發展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