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利
(重慶市沙坪壩區第一實驗小學校 重慶 沙坪壩 400030)
在小學階段問題解決過程中,教師的側重點往往集中在“怎樣解題”和解題方法的小結、歸類上,而往往忽略“為什么要這么解題”。“問題解決”這一內容是小學階段每個單元的重要環節,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對提高小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將結合“西師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問題解決”第一課時,研究如何以分析為手段,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讀懂題意,獲取數學信息,找到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的關系是正確解決問題的前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非常注重數學信息的提取,具體過程如下:
探索新知:
多媒體呈現教材第56頁例1:2臺鋪路機同時給公路鋪瀝青,每臺每天鋪450m,40天可以完成任務。這條公路長多少米?
1.1 問題一:題中告知了哪些信息?
題中告知了三個信息:①“2臺鋪路機鋪路”、②“每臺每天鋪450m”、③“40天可以完成”(教師把這三個條件貼在黑板上)
1.2 問題二:要解決什么問題?
求“這條公路長多少米?”就是求“2臺鋪路機40天鋪路多少米?”
1.3 問題三:鋪路的長與哪些因素有關?
這三個問題設計得很巧妙,“問題一”讓學生讀取信息,找到“已知條件”。“問題二”是讓學生找到問題是什么,也就是“未知條件”是什么。“問題三”“鋪路的長與哪些因素有關?”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思考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間的關系。
在明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間的關系之后,如何利用已知量和未知量關系梳理解題思路,制定解題計劃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教師巧妙地利用“導學單”實現了這一點:(“導學單”具體內容如下)小組合作學習: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自學:你能獨立解決這個問題嗎?請拿出導學單,先根據要求自學。
自學要求:
2.1 獨立思考:
先根據條件( )和條件( ),可以求出( );
再結合條件( ),就可以求出2臺鋪路機40天鋪路多少米,也就是這條公路長多少米。
2.2 列式解答:
2.3 想一想:還能用其他方法解決嗎?
學生通過自學,利用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之間的聯系,梳理思路,找到求解的計劃。學生在梳理的過程中,不僅知道了怎么解題,還知道為什么要這么解題。
學生在明白自己每一步算的是什么之后,再列式計算,就可以降低因為審題不清而導致的失誤,在這節課中學生的“互學”、“展學”和“師生總結”環節都是解題計劃實施的過程。
3.1 互學要求:
(1)小組內交流有幾種方法?
(2)向大家介紹你的方法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3)比較這幾種方法,解題思路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3.2 展學:小組匯報。
3.3 師生一起小結解題思路及方法。教師設計小組合作,讓組員在交流中了解了其它組員的解題思路和算法。在展學之后,師生共同總結各組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列式計算。這一個過程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展示學生的思維進程,暴露學生的思維缺陷,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技能。
檢驗是一種很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也是學生必備的學習技能,計算之后要檢驗,問題解決之后也一樣需要檢驗,這種好的學習習慣在這節課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比較上面三種方法,它們在解題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結合例題引導學生明晰:解題思路上的不同著重體現在“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不同。
怎樣檢驗算得對不對?(一是不同的解題方法,但結果相同,說明沒有算錯。二是乘法可以用除法進行驗算。)
在計算之后,教師詢問學生解題思路有什么不同?如何檢驗結果?這也在間接地提醒學生在完成問題解答后還有檢驗的環節,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種習慣,而習慣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在教授新知識之后,教師設計一定的練習,其目的是鞏固新學會的知識,并且在此基礎上有一定的提升。
(1)完成教材第56頁課堂活動:每隊每天安裝205米管道,有4個隊同時安裝,需要28天完成任務。這條管道長多少米?
①205×4×28 ②205×28×4 ③205×(28×4)
(2)課內作業:完成練習十三第1~3題。
(3)拓展練習:教材第60頁的思考題。
在這節課中,教師利用課堂活動讓學生經歷了自己學習——小組互學——全班互學的過程,讓學生再次感受讀取信息——制定計劃——列式計算——回顧的經過,將“怎樣解題表”的方法運用到其它問題解決中。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會的不是解決一道題,而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問題解決教學中教師注重解題思路和方法的教學,先讀題獲取數學信息,然后理清思路制定計劃,在列式計算之后再回顧檢驗。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只做有限的題目,能解無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