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雪梅
(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城關小學 福建 三明 365000)
我國近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吐納”,用來表明語文閱讀與寫作之間的密切聯系。傳統教育理念和應試教育大環境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則嚴重忽視了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重要聯系,沒有進行讀寫結合教學,導致小學生無法將自己在閱讀中積累的知識靈活運用到寫作學習中,降低了學生的寫作能力不說,語文閱讀學習能力的提高也得不到保障。
在《全日制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程新標準》中曾明確指出:“新時代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應當拋棄傳統教育理念中‘師尊生卑’‘唯成績論’的錯誤觀念,充分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從學生實際的學習發展角度出發,完善教學理念與教學范圍,并促進小學生語文聽、說、讀、寫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所以,閱讀作為小學語文課程中的重要教學內容,應當進行以讀寫連接點為核心的教學改革與創新,開展讀寫結合新型教學模式的構建工作,運用于文閱讀去促進學生語文寫作水平的提升,再運用寫作來激發學生進行閱讀學習的興趣,綜合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這才是推動小學語文教育不斷向前發展的正確方式”。由此可見,以讀寫連接點為核心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而且,在小學語文閱讀中開展讀寫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拓展教學思維、豐富教學手法,將閱讀教學語文寫作教學進行充分結合,豐富課堂教學的素材與內容,激發學生的語文閱讀和寫作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這不僅僅可以提升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綜合能力,更是促進小學語文教師教學水平與教學能力進步的最佳途徑。
所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當開展以讀寫連接點為核心的教學改革工作,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相結合,豐富教學手法、拓展教學思維,綜合提升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為學生的未來長久發展而奠定良好基礎。
2.1 深入分析教材,尋找有效的讀寫連接點。語文教材在教學中的作用是為學生奠定一個基礎、樹立一個模型,學生通過在教材學習的知識與模型,舉一反三來不斷學習、發現新的知識,并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深入分析教材,從中找尋讀寫連接點。
例如:在學習“那一定會很好”這一課時,小學語文教師先引導學生展開閱讀學習,并為學生設置問題。課文中的情節是如何展開的?樹的成長有幾個階段?等等。滯后教師在要求學生將自己的閱讀感悟寫成一篇小文章,進行有效的讀寫連接,促進學生語文閱讀與寫作能力的雙提升。
2.2 豐富閱讀題材,明確教學的讀寫連接點。教材中的文章類型與內容畢竟有限,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多看一些課外的書籍,豐富學生的閱讀學習題材和種類,并從不同的題材、內容中尋找讀寫連接點,在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綜合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實現課內教學與學生課外學習的完美結合。
例如:在學習“不懂就要問”這一課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請學生以歷史的名人為范圍,去看一些課外的書籍。并自發地做一份課外書籍閱讀所得知識的累積冊,將自己在閱讀課外書籍時的想法,和看到的好詞佳句記錄下來,與寫作學習相聯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2.3 拓展教學范圍,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提升。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時間和教學范圍畢竟有限,教師可以適當的拓展教學范圍,運用起學生的課余時間和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并將閱讀與寫作的連接更深入的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去,讓學生切實掌握這一種學習方式,達到以讀促寫、以寫助讀的目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并解決問題。
例如:在學習“習作: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這一課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請學生三五一組,一起想一想除了常規的公園、街景等場所外,我們還可以如何描述繽紛世界這一主題?并閱讀大量相關的文章或者作品,拓展寫作思維,從以往的閱讀學習中尋找可供寫作的素材,促進學生語文學習綜合能力的提升,并培養小學生的語文自主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以讀寫連接點為核心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既是順應新課改教學要求的必然選擇,也是促進小學生語文學習綜合能力提升的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