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磊
(浙江省溫州中學 浙江 溫州 325014)
作為高一班主任,開學初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就是能否迅速建設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班集體,讓新同學感受到新班級的團結與溫暖,增進對新班級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若成功,接下來的工作就能順利開展,同學們對于學習和活動都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整個班級就會特別有戰斗力。反之,整個班級猶如一盤散沙,各行其是,毫無凝聚力,同學們對班級事務漠不關心。因此,建設一個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班集體是開學初的當務之急。筆者用一套“組合拳”,讓新班級快速融合,打造新的溫暖“港灣”。
要想加速新班集體的融合,就要盡可能多地打造集體活動。新生剛入學一般都會迎來軍訓,在站軍姿、齊步走、正步走之余,會有一些間歇時間。這些時間就需要班主任利用起來,開展集體活動,不讓新同學有孤獨感和落寞感。筆者采用的是讓唱歌較好的同學來教同學們唱軍歌和團結的歌曲。剛開始,同學們都比較羞赧、放不開,但架不住一遍又一遍反復地練習。同學們對歌曲越來越熟悉,歌聲逐漸大了起來,精神頭越來越飽滿,同學們逐漸感到集體合唱的樂趣,并且享受其中,甚至有時唱得好的時候,自己都情不自禁地為自己鼓掌喝彩。在這一過程中,集體的力量在無形的歌聲中浸潤著每位同學的心脾。
圍繞“共筑我們的家”的理念,筆者發動同學們為班級的文化建設出謀劃策,有的同學主張要在墻面上張貼勵志標語;有的主張設置宣傳欄;有的主張在教室設置讀書角,添置圖書供同學們閱讀;有的主張在教室窗臺上和教室后黑板下擺放綠色植物等等。在同學們的共同努力下,教室迅速被布置起來。這時還剩下一個后黑板,如何把后黑板的宣傳作用朝著有利于班級融合的方向利用起來,是班集體融合建設的關鍵一步。筆者在后黑板的正中央寫下“We are family”幾個大字,而后讓同學們在其周圍寫上自己的名字。待全班同學們寫完,后黑板呈現出“我們在一起”的強烈的即時感。之后,筆者組織同學們在后黑板前,排成英文“one”的造型,象征我們是一個整體,拍下了第一張帶有儀式感的全班合影。此外,我們還確定了班級生日、設計了班旗和班徽,譜寫了班歌等等。同學們通過共同打造班級命運共同體,增強了對“我的高一我的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班級生日是增進同學友誼、體會班級溫暖的重要載體。為了慶祝班級生日,我們準備一個新穎的形式——包餃子。家長們將和好的面和三鮮餡、搟面杖、面板和煮餃子的用具都搬到教室里,同學們見此將桌子并在一起且分好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一位家長負責指導如何揪面團、如何搟皮、如何包餡、如何煮熟等。同學們都吃過餃子但去從來沒包過,當然有幾個在家包過的,也主動當起了“老師”,耐心地教其他同學包餃子。同學們彼此分工協作,有的負責揪面團、有的負責搟皮、有的負責包餡。整個過程同學們興致勃勃、其樂融融,充滿歡聲笑語。雖然最后包的餃子形狀各異,但都是同學們集體勞作的結晶。最后煮熟之后,同學們吃起自己包的餃子,特別的開心、滿足。整個活動同學們不僅體驗了傳統文化與團結協作勞動的快樂,而且增進了同學之間的了解與友誼,收獲了集體的溫暖與喜悅。
能讓同學們快速了解熟悉彼此的有效途徑莫過于戶外集體游戲活動。筆者聯系了經營戶外集體游戲活動的團隊,負責提供道具和技術指導,并且家長們提供后勤保障。同學們對這次外出集體游戲活動充滿期待,同時也擔心與不太熟悉的新同學合作放不開或露怯的忐忑心態。為了能夠讓同學們快速進入游戲活動狀態,消除羞怯的心理,我們組織的基本是不需要個人在集體面前展演,而是將個人作為集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游戲活動。比如管道接力球、胯下籃球傳球接力等。開始練習幾次并不順利,但同學們不氣餒,每一支隊伍在失誤中互相交流、總結經驗技巧,然后再練習、再總結改進、再練習。如此反復,幾次下來,同學們越來越熟練,做好了比賽的準備。最終四支隊伍有快有慢,但相差不大。比賽只是一種形式,同學們更享受團隊一起合作奮戰的過程。同學之間的友誼及對班集體的認同感歸屬感在歡聲笑語中潛移默化地樹立起來。
教育既需要言傳,更需要身教。如果只是口頭上講,同學們應該有班集體觀念和榮譽感,但卻沒有增進集體認同感和歸屬感的舉措。學生只是表面的理解,并沒有內心的觸動,也不會真懂集體的內涵,對建設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班集體猶如隔靴搔癢。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只有通過參與集體活動,親身感受集體的溫暖、團結、力量,感受自己是班集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員,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班集體,才會發自肺腑地主動去建設、維護班集體,與班集體同呼吸、共命運。
一個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班集體,不是講出來的、等出來的,而是干出來的,是我們班主任們需要用真心、花心思和愛去培育和澆灌換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