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治理 周敏 閩南理工學院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
閩南民居營造技藝始于我國福建泉州,早在唐五代時期,該項技術便作為古代建筑技藝的典型代表而被應用于閩南地區的各項古代建筑中。2009年,閩南民居營造技藝被正式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隨著現代建筑技術的不斷發展,閩南民居營造技藝的發展陷入了困境當中,相關技藝應用受到了當前建筑環境下的制約。因此,為了更好地傳承該項技藝,本文在對閩南民居營造技藝的特點和內容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著重對該項技藝的發展困境及傳承發展路徑進行詳細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閩南民居營造技藝在我國已經有1000余年的發展歷史,相關技藝主要分布在泉州廈門和漳州。此外,在我國港澳臺地區以及東南亞地區也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從技藝工種上來看,閩南民居營造技藝主要包括了大小木作、磚石作、瓦作、彩畫以及油漆作和堆剪作等諸多工種。在眾多的工種當中,作為核心的當屬大木作,這一工種在閩南民居營造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梁、柱和額坊等承重結構的建造方面,大木作的運用情況直接決定了民居建筑結構的穩定性。小木作主要完成的是門、窗和欄桿等非承重部分的建造及安裝。瓦作主要用于屋面建造,堆剪作主要用于對民居內相關裝飾構件的制作。磚石作是閩南民居營造技藝的關鍵,也是最能夠凸顯閩南民居特色的技藝工種,通過使用一種名為“煙炙磚”的紅磚,并配以白色、青色或是原木色的花崗石,從而營造出的“紅磚白石”民居,凸顯了閩南地區民居建筑的典雅和氣派的區域建筑特色。
閩南民居營造技藝是古代閩南地區勞動人民基于地區天氣氣候、地質等實際情況,所研發出的一種典型的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對閩南民居營造技藝進行分析可知,其不僅具有和其他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的相似之處,如房屋樣式基本為四合院式,房屋建設按照“制圖→搭架→構件制造→組織分工”這一工序來進行等,而且還具較為明顯的地域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基于該技藝的民居樣式具有獨特的風格,以飛燕戩尾的屋脊和披瓦覆壁筒的屋面為主,并配以不同色彩的鏡面墻,特別是以白色花崗石作為襯托的紅色煙炙磚,是其他木結構營造技藝的房屋中所鮮有的。二是基于該技藝的民居建筑多有圖相配,例如,在這一技藝下,建筑人員通常會將石、木、磚雕等相關圖案刻于脊吻、屏風、門窗等相關構件上,從而體現閩南地區人民和諧、吉祥的美好意愿。三是技藝具體工種的獨特性。對于閩南民居營造技藝而言,其中部分工種的激發是較為獨特的。例如,民居屋頂不僅有單檐、重檐和三檐的樣式,而且還包括了攢尖式。在了解閩南民居營造技藝內容和特點的基礎上,對地區民居營造技藝的發展困境進行如下分析。
利用率較低是當前閩南民居營造技藝發展面臨的首要困境。現代社會,隨著鋼筋、混凝土和水泥等相關材料的普及,各類建筑的材料和相關施工技術也發生了重大的變更,這也使得閩南民居營造技藝在現代建筑中的應用更為貧乏,而即便是對于閩南本地居民而言,在構建新的房屋時,也很少使用傳統的木結構營造技藝,這進一步制約了閩南民居營造技藝的傳承和發展。例如,泉州地區 漁村的“蚵殼厝”這一傳統的地區民居營造技藝,該項技藝通過將蚵殼同海泥進行有機結合作為民居建筑的外墻,并以木質材料作為內部框架,不僅凸顯了地區特色的建筑風格,而且也具有較強的防水性和經濟性,對于海邊潮濕環境具有較強的適應性。然而,隨著基于鋼筋水泥的現代建筑的興起和發展,目前,地區居民已經很少使用這一技藝進行房屋構建,既有的基于這一技藝的房屋也大都年久失修,鮮有人居住。
閩南民居技藝的傳承具有一定的困難,這主要表現在,當前,閩南地區傳統的木結構民居營造班底并非是固定的,只有在需要建設對應類型房屋時,方才臨時組建建設團隊。一方面,由于缺乏固定的班底和相關人才匱乏,使得地區民居營造技藝無人可傳,另一方面,因受現代建筑的影響,傳統民居的建設項目少之又少,很難將專業領域的各相關人員聚齊來開展關于閩南民居傳統營造技藝的系統性研究和傳授工作,這又進一步制約了該項技藝的傳承與發展。此外,由于閩南民居營造技藝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其營造技藝主要是以家族或師徒相傳的方式傳播授予的,導致這一技藝青黃不接,一旦老師傅離世,將很有可能造成該傳統木結構民居營造技藝的失傳。
為了確保閩南民居營造技藝的有效傳承,通過宣傳與推廣,使更多的人認識并了解這一技藝并產生了解和學習興趣是極為必要的。但就現階段而言,閩南地區居民和相關部門并未圍繞地區傳統木結構民居營造技藝開展宣傳與推廣工作。這使得社會民眾并不知曉這一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的存在,更無法了解和掌握這一技藝的相關內容,而即便是在泉州地區,年輕人關于閩南民居營造技藝也鮮有了解。由此可見,由于地區居民和相關部門缺乏對閩南民居營造技藝的宣傳推廣和傳承保護意識,進一步制約了該項技藝的傳承與發展。
對閩南民居營造技藝的傳承與創新可從不同建筑階段入手,兼顧技藝利用率、人才建設和宣傳推廣等工作,確保新時期下閩南民居營造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在民居設計階段,可將閩南民居營造技藝同基于計算機的參數化建模進行有機結合,簡單來說就是,利用計算機建模形成對基于閩南民居營造技藝的建筑設計的支持。通過利用計算機參數化建模技術,將閩南民居營造技藝的各個參數,如不同工種、材料特點、結構要求等予以采集,從而為系統參數模型的數據設置提供依據。同時,為降低用戶對大量參數數據處理的壓力,還可借助計算機參數化模型的平面生成、剖面生成以及內外墻和屋頂生成等逐步將閩南民居的參數化模型構建出來,最終,形成所要建造的具體民居的總體設計模型,并以該模型為依據,開展民居的建造生產。由此,通過將閩南民居營造技藝同現代化的計算機技術相結合,既能夠在參數輸入過程,提高這一技藝的利用效率,并將相關技藝以數據的方式存儲于計算機系統中,又能夠以所建模型為依據,提高民居的整體建設效率,進而為閩南民居技藝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有效的路徑和方法支持。
通過開展基于閩南傳統木結構民居營造技藝的民居或房屋建設,不僅有利于該項技藝的傳承發展,而且也能夠凸顯地方特色,營造特色區域建筑景觀。在具體的生產建造過程中,應避免房屋建設人員“隨建隨組”的情況,而應在平時便做好人才的積累工作。通過在地區開展系統性的培訓工作,使相關人員,特別是區域內的青年群體了解并掌握閩南民居營造技藝的內容與應用方法,進而為確保該技藝的傳承及其在具體民居中的應用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持。在具體的生產建設方面,具有閩南傳統民居風格的住宅既可以通過組織當地居民進行自助建設,也可以通過地方政府對房地產開發商招標的方式進行建設[8]。需要說明的是,在具體的住宅區域建設中,單體的建筑建設應充分體現閩南傳統民居風格或是盡量保留地區民居的原始特色,例如,可將具有鮮明地區民居特色的“煙炙磚”予以保留,房屋形式可以前庭后宅或上房下店為主。對于生產過程中的建筑材料,可以就地取材的方式選用地區特有的條石、紅磚和原木作為建筑材料,并對相關材料進行相應的現代化加工,如可將木材料加工為膠合木、平行木片等用于民居建筑中,發揮其承重和調節層高的作用。
在基于閩南民居營造技藝的房屋產品生產結束后,應在居民自身或建設單位和有關部門檢驗合格的基礎上,開展相關民居產品的營銷。需要說明的是,相關檢驗工作不僅應對閩南民居營造技藝的應用情況,即房屋的技術、地域特色予以檢驗,而且也應對基于這一技藝的房屋質量,如結構穩定性、材料耐腐蝕性等進行檢驗,待檢驗合格后,開展具體的營銷工作。在實際的產品營銷過程中,可以地區政府或開發商為單位,通過利用網絡這一新興媒體加大對閩南民居營造技藝以及基于這一技藝的相關防務產品的宣傳推廣力度,例如,通過建設微信公眾平臺和開通微博官方賬號等方式將地區傳統木結構的營造技藝以及基于這一技藝而建設的房屋產品信息進行公示,使更多的受眾了解閩南民居營造技藝,在提高對基于這一技藝產品特點和功能了解的基礎上,刺激用戶需求和購買欲望,提高營銷效果。由此,則在獲得良好宣傳推廣和經濟效益的同時,將閩南民居營造技藝及其產品同新媒體進行融合創新,進一步促進該項技藝的傳承與發展。
本文通過對閩南民居營造技藝的內容和特點進行闡述和分析,進而對當前該項技藝的發展困境和傳承與創新途徑展開了詳細的論述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當前,閩南民居營造技藝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技藝利用率較低、傳承困難和宣傳與推廣工作缺失等方面的問題。為了有效解決相關問題和促進閩南民居營造技藝的傳承與創新,應從民居設計、生產和營銷等各階段著手,通過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和新媒體等,提高技藝的利用率和宣傳推廣效果,并通過加強人才建設,確保新時期下閩南民居營造技藝的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