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瑋琳 長沙職業技術學院
根據人類記憶的特性以及學習語言的特性來看,人在學習一門新的語言時必須要搭配著聲音輸入來進行記憶。也就是說在人的記憶中,字音和讀法是首先被人所記憶的內容。其次才是文字的字形和寫法。人類直接記憶的內容是會對感官形成刺激的內容,然后第二順位記的內容是較為抽象的知識型內容。根據這一特性,學習者在學習一門新的語言時,要根據音環模型來加強對視覺感官的刺激,并通過發音活動對學習者的聽覺感官進行語音刺激。
在教育中有一個很著名的理論,叫做遺忘曲線理論。也就是說當學習者學習一門新的理論知識的時候,在經過第一次學習之后,必定會產生自然性的遺忘。如果想要牢牢的將新知識記住,就必須通過反復學習的方式,才能夠保證這些新知識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這個理論同樣適用于學習語言。在上文中提到,人在學習語言的時候,首先記憶的是語言的發音,第二順位記憶的才是語言的字形和寫法。所以教師可以將以上兩點特征充分結合起來,帶領學生將語言的讀法和字音反復練習,對語言的記憶點反復加深印象。從而對學習者的大腦皮層產生刺激,只有先記住語言的字音和讀法,然后通過聯想的方式加深對字型和寫法的記憶。這也是音形義結合式教學策略的主要內容,教育者要充分意識到學習者在學習一門語言時,這門語言所具有的所有特性和容易記憶的內容都是可以相互聯系的。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必要將一門語言的字形、讀法以及其所具有的含義分割開來進行學習。最佳的方式是可以同時對學習者的視覺和聽覺產生刺激,具體表現為一邊用眼睛看一邊張嘴大聲朗讀,這種方式是增加記憶的有效途徑。經研究表明,這種一邊看一邊大聲朗讀的記憶方式對于對抗遺忘曲線理論也有一定的功效。采取這種方式進行記憶的學習者們在日后的考察過程中,對相關知識和內容的記憶程度更深。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對學生讀音的教學和糾正。很多教師在實際教學時只注重學習者是否能夠正確書寫一門語言,但是對于學習者的音準問題卻稍有松懈。實際上正確的音準對學習者學習一門新的語言來說是有輔佐作用的,不準確的音準對于一門語言的記憶深度和廣度也是有影響的。所以教師在教授一門新的語言知識時,授課重心不能只放在學習者能否正確書寫這門語言,要同時結合一門語言的字型、讀法以及所具有的含義來進行聯想記憶。
展示手法教學策略的特點是通過更直觀的方式對學習者進行記憶刺激,相較于其他教學方式而言,這種方式更具有趣味性和觀賞性。一般情況下,教師會通過圖片、視頻、音頻等方式對詞匯進行解釋、說明、展示。這種方法的優勢在于對詞匯的解釋更加全面、生動、直觀。對詞匯語義到聯想程度不僅局限于表面含義,而是通過深度聯想的方式,將幾個詞匯聯想在同一個情境中使之產生關聯性。這種人為的聯想手段,可以讓學生在日后進行記憶的時候,通過一個小場景同時記憶和聯想幾個詞匯。教師在選擇聯想場景時,最好選擇向教室、家庭等這類對于每個學習者都有具體畫面的場所,會有助于學習者的記憶。在選擇聯想行為時,必須要在每一個序列中加入一個記憶點。可以是一句順口溜、諺語,或者是一個有趣的童話故事。只要是含義簡潔明了的、并且能夠引起學習者學習興趣的內容,都可以成為每個場景中詞匯的記憶點。甚至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在每一個場景和序列中加入新的詞匯進行記憶,這樣一來又能夠幫助學生自主學習一些新的詞匯知識。
構詞法教學策略對于教師知識系統的要求較高。它需要教師對詞匯本身的結構進行分析說明,甚至要對同一類型結構的詞匯進行分類記憶。例如在學習詞匯時,可以根據詞根前綴和詞根后綴的含義去推測某一類詞匯的含義方向,例如它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方向詞還是介詞等等。只要學習者掌握了這種規律,在遇到一些生詞和難詞時,都可以基本推斷出詞匯所具有的含義。在具有不同詞性的詞匯面前,教師同樣可以引導學習者找出詞匯之間的規律。例如在名詞向形容詞轉換時,其詞匯后綴的變化一般都是相同的,學習者只需記住轉換規律,然后在記憶個別有其他變化的詞匯就可以大致掌握名詞轉形容詞的變化方式。總地來說,構詞法教學策略的特點就是找到詞匯結構的特點,然后對同一類型的詞匯特點進行歸類記憶。雖然這種方式并不適合于所有詞匯,但他已經能夠幫助學習者記憶大部分的詞匯內容。所以構詞法教學策略同樣被視為學習語言時使用的一種教學策略。教師在使用構詞法教學策略進行詞匯結構分析時,盡量避免一直教授干巴巴的理論知識,因為構詞法教學策略本身就是比較抽象的詞匯變化規律內容。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能夠多舉例子,在語句中找到詞匯變化的規律。這樣才能增強構詞法教學策略的實用性,同樣能夠加深學生對構詞法教學策略的理解。
發現手法教學策略主要是為了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傳統的教育過程中,無論是在學習一門語言還是在學習其他新的理論知識時,采取的都是教師教授給學生的單向傳播方式。但是這種傳播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缺點,比如說單向傳播方式的雙向性弱,互動性弱,反饋不及時。教師無法及時得到學生的教學意見和教學反饋,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不清晰,也就沒有辦法開展針對性的教學,也無法對自身的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及時調整。為了有效規避這種在教學過程中的缺陷,教師可以適當的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自主發現。具體方式表現為,教師可以首先讓學生找出一篇文章中新的詞匯。在找到學生不會讀不認識的詞匯之后,不要急著對這些詞匯的含義進行解釋。而是選擇試著讓學生通過構詞法教學策略來猜測這些生詞的含義,或者可以讓學生自主查閱這些生詞的意思。在經歷了這個環節之后,學生對于生詞的理解程度一定是被加深了。最后可以通過相互交流的方式標注好所有生詞的意思,從而對整篇文章的含義進行整理和解釋。整個過程教師起到的作用只是引導,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問題的答案。只有通過摸索最后得到的答案,才能夠被學生真正的記憶。
總的來說,學習一門新的語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筆者在本文中簡單地論述了四種學習語言的實用策略,無論是在高職詞匯教學中,還是在其它的教學過程中,都可以對這四種教學策略進行應用。這四種實用策略結合了人類記憶的特征和人類記憶遺忘曲線理論,彌補了我國傳統教育中單向傳播模式的弊端。爭取在教師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在學生的大腦內對詞匯形成一個具體的形象,這樣可以保證學生即使是在極度緊張的狀態下也能夠通過直覺反映出某一詞匯的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