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鑫麗 河北大學
人本主義思想是教育思想理論中的重要組成內容,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興起了從哲學取向襲承發展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相關研究工作,人本主義教育思想隨著探索的逐漸深入和時間推推移,給西方國家教育改革創新提供了重要啟示,是現代西方教育理論體系中的璀璨一筆,不僅對西方教育工作帶來了極大影響,也給全球教育事業發展帶來了廣泛且深刻影響。中國是一個具有上下五千年歷史文明的文化大國,在遙遠的春秋時期以孔子為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代表的教育事業探索中,所形成的教育思想里蘊藏著人本主義思想,這也為我國教育理論體系中的人本主義思想構建打下了根基基礎。然而,目前來看中國教育中的人本主義思想尚未受到各界充足關注,為此研究中西方教育中人本主義思想差異顯得尤為必要,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西方教育理論體系中對人本主義思想內容的含義闡述和中方理解角度不同,其不同點主要體現在個體人和集體人側重上。其中個體人是西方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特點,相關研究人員從個人角度出發,重視對人和社會生活、價值潛能、本性之間的關系研究,類人和集體人并不是西方人本主義所推崇的人本理念。相反個體人才是西方人本主義思想所推崇的理念,這就說明了西方人本主義教育視個人自由、個人表現、個人利益和個人需要為本質內容,對個人給予了高度關注,過分強調個人價值。正因如此,西方教育工作在奉行人本主意思想時,容易顯現出放任自流的特點,學生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對自我享受、自我發展和自我設計給予了過度關注,容易引起集體利益趨于個人利益之下的現象。
中國教育理論體系中的人本主義思想具有集體人特點。其探討目光從人類整體角度出發,關注人與自然環境、人和天地萬物的關系,力求從其中挖掘異性問題和共性問題,以此作為強調人類價值的途徑。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一向提倡尊重人,這里的人是指集體人,將集體作為備受青睞的主體,一定程度上歧視、冷遇和忽略了個體人格,在這種人本主義思想的影響下,教育工作開展難免會發生抑制或者局限個性創造力、個性發展現象。
有上可知,中國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對集體人給予了過度關注,著重拔高集體利益,充分體現集體價值,一定程度上在個體加納可能夠發展方面產生了扼殺和抑制作用。西方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對個體給予了過度關注,著重追求個人利益和個人發展,因此引起個體發展趨于自私自利,過分以自我為中心。從分析中西方人本主義思想“人”的理念差異,可以獲取新的啟示,想要培養出符合新時期社會發展需求的全面人才,就要從中西方原由人本主義思想中汲取所長,做到對個體人和集體人價值、利益的兼顧,衡量好二者之間關系,正確處理小我利益與大我利益的矛盾沖突,避免此輕彼重、此重彼輕失衡問題再現。
中西方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在教師地位確定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促進者和引導者方面。教師在以西方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為指導的教育工作實踐中,非常重視學生為中心原則的體現,主張教師的所有任務和工作均要成為促進學生的動力,著力通過教師教學給學生創造自由學習、自主選擇的環境條件,令學生可以在教師服務下明白怎樣學習,所以教師地位具有明顯的促進者特點,可被理解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助力以及催化劑,也是給學生解決問題的向導。隨著西方人本主義思想在教育事業中的滲透發展,有些被教育者提出學生在不同時候、不同情況下無法預知課堂將會出現什么樣的新問題、新感情和新需求,所以作為促進者的教師雖然在課堂設計、課堂管理教學中具備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個性創造力發展的作用,卻也對教師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保障方面的主導作用無形中形成了一定制約影響。
教師在中國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指導下的工作中,更加偏于引導者地位。教師在與學生相處中既秉持平等,尊重態度,會注重學生學習中教師引路人作用的充分發揮。強調了知識可以由學生自己去獲取,科學道理可以由學生去深入探索研究,但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是能夠與學生一起商量和給予恰當點撥的引路人,突出了學生和教師之間是一種平等、尊重、民主的關系。正如《師說》中所體現的尊師重道理念,韓語通過“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八個字形象生動說明了教師在中國教育工作中的定位和主導作用。
教育理論體系構建中學生觀是不可缺少的關鍵組成部分,中西方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追求中在學生觀方面有一定相同之處,均提倡對待學生要平等,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興趣愛好方面充分尊重。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蘊藏了人本主義教育理念學生觀,提倡學生和教師之間需構建起相互促進、彼此關愛、真誠關心、互相尊重、理解平等的和諧關系,對以權威者自居的教師給予反對和批判,不主張教師在教學中包辦代替、盛氣凌人,避免了教學中學生被教師牽著鼻子學習的不良局面。與之有相通之點的西方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在歷史發展中無論是非指導性教學理論,抑或是現代西方教學理論均明確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認為想要促進學生個體健康自由發展,就需要提供良好的人際關系作為必要條件,這也是課程能夠有序順利推進的基本前提,主張教師在工作中給予學生充分理解,真誠對待。
不管是西方人本主義教育思想還是中國人本主義教育思想都突出了人相較于動物而言具有更獨特、更珍貴價值的相通價值觀,并將其作為區分萬物和人類的主要依據。人與萬物的關系在中國教育事業發展中,從荀子在《王制》中對事物與人的聯系和區別闡述便可體現萬物以人為貴的價值觀念,他認為之所以說萬物以人為貴,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在和萬物一樣有知、有聲、有氣的前提下,同時還具有義,而這恰恰是社會性心理素質的重要體現,該價值觀也給我國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理論中的價值觀構建帶來了切實影響,突出了教育的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多年來,以人為貴一直是我國主流思想文化中的基本思想。人本主義思想中價值觀在西方國家的追求中,也同樣體現了社會需要和人本性處于對立關系的價值觀特點,行為主義、精神分析學說所產生的影響切實沖擊了西方傳統人學理論,西方人本主義理念提倡人具有潛能價值和獨立尊嚴,是一種可以與動物做出本質區分的社會主體,人可以通過教育更好的認識自身價值,并從中獲取自主實現個人價值的能力和動機。
中西方國家對人本主義教育思想追求中人性論方面相通主要體現在性善論的堅持上。中西方國家教育者均認為人性本善,主張人人都有向善求知的意愿和潛能,需要對此引起重視,如果教育工作可以給個體這種潛能提供相對適宜的教育環境,則能夠幫助個體學習和良好發展。我國最早提出性善論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孔子以及孟子等古代先知,至今我國社會依然廣泛流傳著”性相近,習相遠”的孔子人性學說理念,他強調了人性發展中受環境和后天教育影響的重要性,孟子在孔子所提出的人性論基礎上,對其進行了進一步深入研究,他提出每個人自身都有是非、辭讓、羞惡、隱惻這四種心理善端傾向,面對人的固有傾向教育工作根本作用就是將人心善端進行擴充、找回、保存和加固,開展教育活動的根本任務就是讓學生明人倫。以孔子和孟子為性善論基礎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經過后人世代相傳逐漸發展成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給后世各個領域發展帶來了極大影響。
性善論在西方教育事業中也有著悠久發展歷史,相關學者在經過系統的大量研究后,提出了性善論觀點,經由臨床心理學、動物心理學、人類學等諸多領域相關資料的搜集、整理、求證,給人性本善理論提供了切實支持。主張每一個人生來本性都是善良的、美好的,而絕不是壞的、惡的,至少是處于中性狀態的。認為惡在人行為中的諸多表現都不是人性本質,而是次要反應,可以視為對人性的損害。經過西方教育對人向往健康、自我實現、人生活等特性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人的自我實現和完善以及提高是所有人發展的必然趨勢,沒有向著這一自然趨勢所發展的個體只是被后天教育和后天環境等外在影響因素條件所歪曲和阻礙。教育的工作要強調對個人尊嚴和價值的關心,提倡通過教育讓學生的人性潛能順利實現,提出了人的自然本性并不是邪惡或者反社會的觀點,說明了人性具有的建設性和創造性自然趨勢,以此為基礎的性善論觀點經過漫長的西方教育事業發展,成為現代西方教育人本主義思想理論體系的靈魂。
總之,由于中西方人本主義教育思想起源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和不同社會背景中,所以所展示出來的歷史軌跡也大不相同,在定位教師角色和闡述人的內涵等一些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同時也在學生觀、教育價值觀、人性論等方面具有一定相通性,需要對這些差異和相通進行全面解讀,才能夠從中獲益,加快新人本主義教育理論體系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