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慧英 山東省金鄉第一中學
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因此,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模式延續著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教學效率一直得不到提升。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大部分呈現死板的教學狀態,教師首先根據教材進行理論知識講解,之后針對理論內容進行計算機操作演示,演示過后安排學生自主模仿練習,通過考試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學生根本無法掌握信息技術,教師的授課似乎只起到了微軟操作系統說明書的作用。針對這一現狀,在高中信息教學中應有效地融入支架式教學,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支架式教學的教育理念基礎來源于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維果斯基認為,在面對智力活動時,不同學生在自身能力及所需解決問題之間擁有著天然的差異,這種差異應該通過教學活動而消除。根據維果斯基的理念,教學應在提高學生能力方面起到積極作用,教學不應一味地貼近學生的現有能力,而是應該實現學生學習能力的快速提高。
在維果斯基理念的基礎上,建構主義者進一步形成了支架式教學的概念。他們將學習中各因素的關系帶入到建筑領域的腳手架中,形成了以學習者為中心,構建學習框架的概念。在應用支架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復雜問題進行拆解,將其分解為不同層次的支架問題,通過一層層問題的不斷解決,實現對學習者學習能力的提升。將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帶入到支架式教學中,應該從課程的基本規律出發,以具體操作為中心點,構建學生現有能力及課程要求能力之間的支架式教學模式。
目前,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跟隨感覺,無意間也會運用到支架式教學。但是,教師往往對此毫無察覺,也沒有進行針對性的研究,導致支架的設計缺乏針對性及科學性,從而無法發揮其教學作用。這是因為教師本身不能正確意識到支架式教學的重要性,缺乏對其的理解與思考。而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因自身水平的限制會輕易的被教師的思維影響,在教師的主導下進行思考與訓練。若教師不能有針對性的改變自身的教學方式,支架式教學將無法發揮自身的作用。因此,學校若想嘗試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應用支架式教學,首先需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思維,變革傳統的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學方式中學生的學習完全受教師的支配,從而喪失了自學的能力,通過支架式教學能夠增加學生獲取的信息量,不斷提高學生的獨立能力。
例如,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可適當將說話的權利交給學生。教師可在正式授課的前期,抽出五分鐘的課堂時間,選擇一位同學進行上節課的回顧,讓同學根據自身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對上節課的知識行講解。如此不僅能夠深化上節課的學習效果,還能夠使學生專注聽講,減少分神的狀況發生。
支架式教學模式有別于傳統教學,它主要由五個要素構成:
(1)情景的進入。在這一階段,教師應不斷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好奇心,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自主融入課堂教學中。
(2)教師引導探索。在情境進入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進一步梳理,對學習內容進行初步理解。
(3)獨立思考探索。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對學習內容形成初步理解后,應給予學生充分的獨自思考時間。使學生能夠通過獨立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
(4)互助學習。當學生獨立思考產生結果后,同學之間應對思考結果進行討論,不斷完善自身的答案。
(5)結果的評估。對學生出的答案進行評估。
這五個要素是構成支架式教學的主體,這些環節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為實現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情況,對五大要素進行調整。
支架式教學改變了以教師為主導,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它更強調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給予學生更大的話語權,提高了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若想使支架式教學發揮最佳的作用,需要師生雙方共同努力,通過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支架式教學能夠通過觀念框架幫助學生建立知識模型,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的掌握知識的內涵。
例如,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可以嘗試走下講臺,不將自己局限在三尺講臺上,拉近自己與學生的距離。在學生進行操作時,對學生進行手把手的指導,通過一對一的教學確保學生能夠掌握操作方式。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掌握程度,同時能夠增加教師在學生心中的親和力。通過經驗表明,當學生喜愛一門課程的教師時,將會極大提高對該門課程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成績。
支架式教學模式也并不是盡善盡美的,在應用過程中自然有利有弊。因此,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應該合理運用支架式教學,充分利用其優勢,幫助學生掌握信息技術,提高高中信息技術教育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