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莉 馬子涵 楊來虎 錢吉芳 趙麗 楊愛萍 徐生芳
甘肅省婦幼保健院醫學影像中心,甘肅 蘭州 730050
隨著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結構的形成,以及老年人生活方式的改變,骨質疏松(osteoporosis,OP)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調查資料顯示,我國OP的患病人數達7 000萬左右,骨量減少人數為兩億左右,并且每年在以3%~5%的速度增加,尤其在中老年女性中表現更為顯著[1]。本研究對甘肅蘭州地區中老年女性的年齡、絕經狀態、身高、體重及骨密度等情況進行現狀調查,并分析體重指數與骨質疏松的相關性,為OP的臨床監測及預防提供有力證據。
納入標準:篩選2019年5月1日至2019年10月30日期間于甘肅省婦幼保健院行健康體檢的女性為研究對象。排除標準:甲狀腺功能亢進及減退癥,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糖尿病、嚴重肝功能、腎功能或全身性疾病;近期有服用抗骨質疏松或影響骨代謝藥物史;成骨不全、轉移性骨腫瘤、惡性腫瘤、血液系統等疾病;因金屬植入物無法測量腰椎及左側髖關節者。
調查研究對象年齡、絕經年齡及相關病史;測量其身高及體重,并計算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測量腰椎及左側髖關節骨密度值,并計算T值或Z值。
使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雙能X線吸收骨密度儀LUNAR iDXA進行檢測。測量前對設備預熱后使用設備自帶體模進行校準。檢測部位為腰椎1~4后前位和左側髖關節各部位,包括股骨頸、股骨頸上部、股骨頸下半部、Ward’s三角、大粗隆、股骨干及全髖部,骨密度單位是g/cm2。根據國際臨床骨密度測量學會(ISCD)要求:診斷骨質疏松使用腰椎1~4或腰椎2~4、股骨頸和全髖部骨密度值,以上述部位最低值診斷,其中一個部位達到標準即可診斷骨質疏松,特別強調Ward’s三角區不能作為診斷部位。診斷標準按《中國人骨質疏松癥標準(第二稿)》[2]:圍絕經期及絕經后女性使用T值(T值是將測得的骨密度值與同性別、 同種族的正常人群骨峰值比較得出的值),T≥-1.0為正常骨密度,-2.5

根據納入、排除標準共納入2 078例。其中絕經前組,即年齡小于45歲,且月經周期正常者,共204名(9.82%);圍絕經期組,指年齡≥45歲且停經≤1年的女性,共443名(21.32%);絕經后組,指經婦科臨床診斷確定已絕經且>1年者,共1 431名(68.86%)。納入研究的基本資料見表1。
納入2 078名研究對象,所測得骨密度值見表2。由表可見,腰椎的測量長度、L1、L3及L4的骨密度在各組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絕經前女性中,Z值均大于-2.0,即所有受試者的骨密度均在同齡人范圍內(100%),圍絕經期女性中,正常骨密度200名,占45.15%(200/443);骨量減少者143名,占32.28%(143/443);骨質疏松者100名,占22.57%(100/443)。而在絕經后女性中,正常骨密度280名,占19.57%(280/1431);骨量減少者480名,占33.54%(480/1431);骨質疏松者為671名,占46.89%(671/1431)。運用Pearson卡方檢驗,χ2=582.35,df=4,P=0.001,結果顯示絕經后女性較圍絕經期及絕經前女性的骨質疏松發病率有顯著增高,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納入研究的基本資料Table 1 Basic data of subjects included in the study
采用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納入研究對象的BMI與骨質疏松發病率的相關性,見表3。由表3可知,女性的BMI與骨質疏松的發病率呈正向顯著相關,即體重指數越大,骨質疏松的發病率越高。

表3 納入研究的BMI與骨質疏松發病率的相關性分析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骨量減少和骨微結構破壞為特征,導致骨強度下降、脆性增加以及容易骨折的代謝性骨病態綜合征[4]。中老年女性OP早期的臨床表現為肌肉關節疼痛、身高減低及身體活動性變差,嚴重者可發生骨折,甚至致殘,從而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并增加家庭和社會負擔。
本研究對甘肅蘭州地區2 078名健康中老年女性的骨密度進行統計分析,204名絕經前女性(年齡<45歲)的骨密度均在同齡人范圍內。443名圍絕經期女性中,近半數(45.15%)女性的骨量正常,其次為骨量減少(32.28%),骨質疏松者占比最少(22.57%)。而在絕經后女性中,骨質疏松者最多,占46.89%,其次為骨量減少(33.54%),僅19.57%為骨量正常。該結果與文新強等[5]、付曉寧[6]的研究結果大致相同。由此可見,對于中老年女性,尤其是絕經后,定時監測及早期干預尤為重要。本研究統計了左側髖關節各部,包括股骨頸、股骨頸上部、股骨頸下半部、Ward’s三角、大粗隆、股骨干和全髖部,以及腰椎1~4椎體的骨密度值,可以看出所有腰椎椎體以及部分髖關節部位(股骨頸、股骨干及全部髖關節)的骨密度平均值均為絕經后<圍絕經期<絕經前,其余髖關節部位圍絕經期的骨密度平均值比絕經前略高,但所有部位的絕經后骨密度平均值都不同程度低于前兩個階段。此外,腰3及腰4椎體骨密度平均值較其他部位略高,可能跟其容易發生骨質增生有關。故進行骨密度檢查時,診斷醫師必須結合患者骨質增生情況,適當縮小感興趣區。當骨質增生嚴重時,可根據情況去掉1~2個椎體,以降低檢查結果的假陰性。
本研究將BMI與骨質疏松的發病率做了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兩者呈顯著正相關。也就是說,體重指數的增加與骨質疏松的高患病率有明確相關。何躍輝等[7]在其研究中也得出了相似的結果。韓國的研究也強調了BMI與BMD之間類似的相關性[8]。
本研究的局限性有以下幾點:(1)納入研究對象均為自覺到醫院接受體檢的女性人群,不能完全代表同齡社會人;(2)納入研究中,絕經前女性的樣本量較少,絕大多數為絕經后女性,對于絕經前女性骨質疏松的病例處于缺失狀態;(3)缺少影響 BMD 的許多其他因素,如胎次、鈣和維生素D的補充、日照時間及運動飲食等多方面因素。
總之,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激素的變化導致骨量丟失日趨嚴重,尤其是超重甚至病理肥胖的中老年女性,定期監測骨密度成為了一項不可或缺的體檢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