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珍,馮曉菲,吳 磊,王祥傳
(京博農化科技有限公司,山東 博興 256500)
水稻在世界上種植范圍最為廣泛、面積大,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水稻生育過程中受病蟲害影響較多,其中常見三大病害為稻瘟病、稻曲病和紋枯病。
稻瘟酰胺又名氰菌胺,為苯氧酰胺類殺菌劑,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劑(MBI),主要通過抑制附著胞的滲透或侵入,阻止稻瘟病菌的侵染。稻瘟酰胺具有良好的內吸傳導性,對新生葉片具有較好的保護效果,在水稻田應用較多,主要防治水稻稻瘟病、稻曲病等。
氨基寡糖素來源為海洋生物,為微生物源殺菌劑,可防治細菌、真菌、病毒等多種作物常見的病害,氨基寡糖素發揮作用主要為誘導機制,通過誘導作物產生抗病因子,抵御外界常見病原菌,目前市場上主要用于病毒病的防治。此外,近年來在糧食、蔬菜上應用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在病毒病的治療方面主要作用機理為干擾病毒RNA 的合成,阻礙病毒的繁殖。此外,氨基寡糖素作為生物刺激素的一種,在生產中具有提高作物抗寒、抗旱等不良環境條件的適應能力,在作物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氨基寡糖素應用方式多種多樣,盧宗新[1]使用氨基寡糖素浸種水稻種子,移栽后噴霧發現有助于水稻幼苗快速返青、促進分蘗及根系的生長;同時與30%苯·丙(嘉潤)EC 混配,大大降低紋枯病的發病率,對產量的增加效果明顯。李穎[2]對4 種生物農藥在防治稻瘟病方面的差異進行對比,發現氨基寡糖素對稻瘟病的防效明顯高于其他3 種。
氨基寡糖素含有碳、氮,可被微生物分解、利用,利于有益菌的繁殖,改善根部微環境。目前,關于氨基寡糖素與殺蟲劑、殺菌劑、植物營養等產品混配的報道較多。劉慶安等[3]、郭志剛等[4]等在黃瓜上的研究表明,氨基寡糖與阿維菌素混配,能明顯抑制黃瓜根結線蟲的發生,增強黃瓜根系活力及抗病性。
稻瘟酰胺、氨基寡糖素單獨在水稻上的應用均有報道,但兩者配合施用對水稻病害的防治及增產效果未見報道。因此,筆者將試驗安排在水稻主產區,旨在探索2 種藥劑配合使用在水稻防病、增產方面的效果,為農業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依據。
試驗于2018 年5 月20 日至10 月25 日在湖南省懷化市溆浦鎮水稻田進行,試驗地前茬作物為油菜,試驗地良好,水源充足,便于灌溉與管理。
試驗藥劑稻瘟酰胺(京博施美清)、氨基寡糖素(京博斯潤)均為京博農化科技有限公司在售產品,商品含量及劑型分別為30%稻瘟酰胺懸浮劑、0.5%氨基寡糖素水劑。
試驗材料為水稻品種兩優2118。
1.3.1 試驗設計 試驗設6 個處理,每個處理3 次重 復,每個重復30 m2,小區隨機區組設計,分別于水稻分蘗末期、破口前期進行噴霧處理,共噴霧2 次。處理1(T1):30%稻瘟酰胺40 mL/667m2;處理2(T2):30%稻瘟酰胺40 mL/667m2+0.5%氨基寡糖素10 mL/667m2;處理3(T3):30%稻瘟酰胺40 mL/667m2+ 0.5%氨基寡糖素20 mL/667m2;處理4(T4):30%稻瘟酰胺40 mL/667m2+0.5%氨基寡糖素30 mL/667m2;處理5(T5):30%稻瘟酰胺60 mL/667m2;處理6(T6):30%稻瘟酰胺80 mL/667m2;處理7 為CK(清水對照)。1.3.2 調查項目 不同時期葉瘟、穗頸瘟、紋枯病的發病情況,同時調查水稻植株生長狀況及后期產量等方面的指標。
病害的調查方法參考田間藥效試驗準則,試驗數據采用鄧肯式新復極差法進行分析。在水稻分蘗末期、乳熟期各調查1 次,對當地水稻主要病害稻瘟病、紋枯病進行調查,記錄發病株數和發病級別,計算其病情指數和相對防效。
紋枯病分級。每個小區對角線5 點取樣法,每個點取5 株,共計25 株,發病程度按如下分級方法:0 級,全株無病;1 級,第4 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黃(以劍葉為第1 片葉);3 級,第3 片葉及以下各葉鞘、葉片發病;5 級,第2 片葉及以下各葉鞘、葉片發病;7 級,劍葉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病;9 級,全株發病,提早枯死。

式中:CK0,空白對照區施藥前病情指數;CK1,空白對照區施藥后病情指數;PT0,藥劑處理區施藥前病情指數;PT1,藥劑處理區施藥后病情指數。
穗頸瘟的調查及計算方法參照GB/T17980.19 進行,水稻穗瘟病情分級標準為:0 級,無病;1 級,每穗損失5%以下;3 級,每穗損失6%~20%;5 級,每穗損失21%~50%;7 級,每穗損失51%~70%;9 級:每穗損失71%~100%。根據公式計算病情指數與防治效果。
病情指數(%)=[∑(各級病穗數×相對級數值)]/ (調查總數×9)×100
防治效果(%)=(對照區病情指數×處理區病情指數)/對照區病情指數×100
由表1 可看出,在水稻葉瘟病的防治過程中,單獨的稻瘟酰胺40 mL/667m2,葉瘟病的發病率為6.44%,防治效果為76.20%;隨著稻瘟酰胺處理濃度的升高病葉率逐漸下降,T5 和T6 的病害發生率分別為4.30%和2.69%,防治效果分別為83.37%和90.64%;氨基寡糖素的加入明顯提高了單獨稻瘟酰胺防治葉瘟的能力,T2、T3 和T4 的防治效果分別為85.43%、88.25%和89.67%,其中T2 與T5 防治效果無顯著差異,T4與T6 的防治效果差異不顯著。
穗頸瘟的調查結果呈現與葉瘟相同的變化趨勢,氨基寡糖素的加入對稻瘟病的防治效果逐漸上升,T2、T3、T4 的防治效果分別為83.83%、86.91%和90.87%,其中,T4 與T6 防效結果相近。注:表中同列數據后不同小、大寫字母代表處理間差異顯著(P<0.05)、極顯著(P<0.01),下同。

表1 不同處理對水稻稻瘟病防效對比
如表2 所示,第一次調查與第二次調查植株發病率、病情指數、防治效果呈現相同的變化趨勢,單獨稻瘟酰胺在低劑量40 mL/667m2對紋枯病的防治效果為71.44%,隨著處理濃度的升高,稻瘟酰胺的處理劑量分別增高至60 和80 mL /667m2,防治效果同幅度提升,分別為85.28%和90.35%;氨基寡糖素的加入對紋枯病的發生及防治效果明顯。隨著作物的生長,第二次調查紋枯病的發生率呈現小幅度下降,氨基寡糖素的加入對病害的防控增效明顯。

表2 不同處理對水稻紋枯病防效對比
由表3 可看出,稻瘟酰胺單獨及與氨基寡糖素配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稻穗長、穗粒數及千粒重等指標,其中稻瘟酰胺在40 mL/667m2時,千粒重為30.42 g,隨著氨基寡糖素不同劑量的加入,T2、T3和T4 的千粒重分別增加至32.96、36.42 和36.44 g,增產率分別為9.61%、13.43%和13.63%,表明增產效果明顯。隨著稻瘟酰胺劑量的增加,增產率呈現相同的趨勢。

表3 不同處理對水稻植株性狀及產量的影響
綜上所述,單獨施用稻瘟酰胺對水稻葉瘟、穗頸瘟和紋枯病的防治效果和增產率的影響,隨著稻瘟酰胺濃度的升高而上升;氨基寡糖素的加入對病害的防控和增產的增效明顯;稻瘟酰胺與氨基寡糖素配施的防治效果和增產率,與施用高劑量稻瘟酰胺對水稻防治效果、增產率無明顯差異,且有利于降低有機化合物的使用。
稻瘟病為水稻上重要的病害之一,對于稻瘟病防治藥劑的研究較多,稻瘟病的治療經歷了由無機殺菌劑、抗生素、有機磷、甲氧基丙烯酸酯類的發展[5],目前稻瘟病的防治轉向免疫、誘抗等[6]方面發展,氨基寡糖素作為一種誘導劑在其他作物上的效果得到 共識。
目前市場上稻瘟病防治藥劑主要有三環唑、稻瘟靈、春雷霉素和咪鮮胺等,在上述藥劑中,除三環唑只有治療效果,而無保護功能外,其他藥劑兼有保護與治療功效。同時由于長期使用稻瘟靈抗性不斷上升,使用劑量逐年提高,而稻瘟酰胺使用劑量低、對水體生物影響小,在防治水稻稻瘟病方面呈現上升趨勢。
稻瘟酰胺為酰胺類物質,具有甲氧基丙烯酸酯類產品相似的植物健康保護功能,在防病的同時,促進植物健康成長;氨基寡糖素具有明顯的誘導效果,誘導作物抗病、抗逆基因的產生,兩者配合施用具有協同增效作用,防病、增產效果明顯。
稻瘟酰胺與氨基寡糖素配施,符合國家積極提倡的農藥減量政策,有利于降低有機化合物的使用,符合農藥綠色、環保、高效、減量等的環保理念。
氨基寡糖素與殺菌劑、營養類物質混配具有明顯的增效作用,莊禮珂[7]在芒果上發現氨基寡糖素與吡唑醚菌酯混配,對芒果炭疽病的防效顯著,明顯降低炭疽病的發生率,提高商品屬性;周林媛等[8]研究發現,氨基寡糖素與鎂鋅配施能明顯降低煙草TMV 的發生,同時能夠提高體內抗性相關的酶活性及葉綠素含量。
氨基寡糖素具有誘導作用,誘導相關基因的表達及相關酶活性的升高[9-10],同時氨基寡糖素具有生物刺激素的功能,能夠調節作物的生長,有助于作物度過不良的外界逆境,促進作物成長。余青等[11]在煙草上使用氨基寡糖,發現煙草植株中的Pro 含量升高、MDA 降低,以便于調節煙草對外部脅迫的抗逆性,適應環境。
氨基寡糖素本身具有殺菌活性,與其他殺菌劑混配,擴大殺菌譜,在藥效的速效性、持效性等方面均有提升。氨基寡糖素殺菌譜廣,對多種病原菌的發生具有抑制作用,抑制孢子的萌發,使病原菌形態結構、生化活性發生改變,誘導基因表達,產生幾丁質酶、葡聚糖酶、PR 蛋白等激活細胞活性,對于不利環境造成的傷害具有相應的恢復、調節功能,增強作物對不利環境的抵抗力,有利于受害植株的恢復,此外在促進植物健康發育方面具有明顯的效果,因而氨基寡糖素在農業領域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水稻為重要的糧食作物,稻瘟病為水稻常見的三大病害之一,生產上對稻瘟病的防治成本逐年上升,交替用藥、混配用藥有助于降低稻瘟病的發生率。筆者發現稻瘟酰胺與氨基寡糖素配施,能明顯降低稻瘟病、紋枯病的發生,同時對水稻產量具有提升效果,可能是由于氨基寡糖素誘導水稻抗病基因的表達,同時與稻瘟病的防治效果相協同作用的結果。兩者配施與施用高劑量稻瘟酰胺對水稻防病、增產效果無明顯差異,且符合綠色農業、農藥減量的趨勢,在生產上具有一定的推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