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母親大學
15歲的女兒殺死自己的親生母親,為什么這樣的人倫悲劇一再上演?

膽子小圖
親愛的媽媽:
若在天有靈,不知您是否還能接受我對您的這個稱呼。但我想,能!因為您是這個世界上最疼愛我的那個人,關于這一點,您在世時總是一再強調,雖然我很煩,但從來沒有懷疑過。
事情發生后,幾乎所有網民都在罵我,說我蛇蝎心腸、禽獸不如。但這不是事實,我不是那樣的壞人,您也養不出那樣惡毒的女兒,難道不是嗎?
至今我依然想說:我愛您,您是我生命中最愛的人。不管別人信不信,也不管您是否還相信,但這都是事實,這就是我對您最真實的感情!
或許很多人,包括您,要問:“既然這么愛,怎么就下得去手勒死媽媽呢?”
但我想問:“媽媽,難道您不愛我嗎?您又何嘗不是天天往我脖子上套繩子,玩命地勒?”
唯一不同的是:我用的繩子是物質的,您用的繩子是精神的;您被窒息的是心跳,我被窒息的是心而已!
其實,我們此生犯的最大錯誤都是相同的,我們都愛得太拼了,但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愛!到最后,我們都用自己的愛把自己最愛的人活活窒息死了!
誠然,15年來,您把您大部分的時間、精力、金錢都給了我,您竭盡所能地給我最好的吃穿,幫我找最好的學校、輔導老師,十年如一日地按時接送我上學,生怕我凍著餓著,生怕我在外面被欺負。但您所做的這些,并未讓我快樂,先前這些對于我都是感動,后來更多地成為了壓力,轉化成了我對您的愧疚和虧欠!
媽媽,誠然,您非常愛我,但這些愛從來不是沒有條件的。
當初,我認為這個條件是:我是您的女兒,我血管里流著您的血。后來,我才發現,這個條件更可能是:我必須無比的聽話,無比的優秀,能夠滿足您實現爭強好勝和消解過度焦慮的需求!
媽媽,有段時間,我真的覺得您不是真的愛我,我只不過是您證明自己是女強人、自己很成功的工具,是您讓爸爸感覺羞愧、后悔的工具。但我后來發現,您連自己都不愛,您根本不知道愛是什么。
如果非要對您的價值和追求排個序,排在前兩位的一定是:成功、爭強好勝,而不是您自己,也不是我。您、我只不過是您追求成功、爭強好勝的工具而已。
這么多年,您都不過是為了爭強好勝、爭取成功苦苦掙扎著,您不覺得這很痛苦,您誤以為這就是生活。但可怕的是,您不容置疑地將我的全部列入了您這種生活的一部分,重要的一部分;并強行地把這種生活觀、人生觀強加于我。
因為這種病態的生活觀、人生觀,您離異、拼搏,讓憤怒、不甘、抱怨、哀傷、焦慮塞滿您所有的生活。一半的時間您在竭力證明自己的成功,另一半時間,您在充滿憤恨地抱怨命運對您的不公。
在這種錯誤生活觀、人生觀的驅使下,我同樣被您強行賦予了兩種角色:一種是幫助您成功、證明您成功的工具,另一種是證明您付出沒有回報、上天對您不公的證據。而我不得不全力配合您的原因就是:您是我媽媽,您是這個世上最愛我的人,您給了我無微不至的關懷!
而我扮演這個角色的代價就是:除了被要求、被期待、被控制,我從來沒有自己的自由和生活,或者說這就是我全部的生活。我生活的色彩只剩下:焦慮、壓力、擔心媽媽失望、害怕媽媽指責。考了個高分、拿了個好名次換來媽媽瞬間的開心,成為了我生活中唯一的亮色。但我何嘗不知道,這絲轉瞬即逝的亮色只不過是點燃更大壓力、更高要求的導火索。
當童年過去,步入高中,學習變得不那么輕松了,我無法再在成績上輕易滿足您對我必須做一個尖子生的要求了。學業摧毀了我所有的自信,打碎了我完成角色扮演的武器,而您無時不在、從不停歇的要求、指責、失望、抱怨,無疑成了壓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您的要求、期待如同巨蟒纏身,我在您的纏繞下、血盆大口下,瑟瑟發抖,恐懼到無法呼吸。
今年“三八”節,您在我們校媒體上發表了一首詩:
《致女兒》
女兒 你可曾知道
你一直 一直
是我心中
藍色的憂傷
掬你于口中
怕熱度焐傷了 初春的嫩芽
捧你于手中
怕溫度融化了 初冬的雪絨花
你的笑靨 曾給我
月光下的遐想
你的蹙眉 曾給我
雨中丁香的愁結
我一直 一直
以為
有缺口的愛
雖不完美
卻想在 不完美中
愛到極致
女兒 看著我
別給我你的背影
你小小的背影
讓我憂傷的心
又變成
冰涼的石頭
以愛之名,充斥的只有失望、指責及您的哀傷。
周五時,我充滿恐慌,我不知周末該如何與您相處,我擔心您的批評、指責、抱怨,更恐懼您的失望。然后,便沒有然后了……
媽媽,我殺死了您,但我何嘗不也殺死了自己所有的未來和生活,我知道逃不掉,也從來沒想過逃!
若有來世,我做您的母親。我一定會讓您生活得輕松、快樂。因為輕松、快樂才是幸福,才是生活,爭強好勝、成功、壓力不是!
上面這封信來源于《今日頭條》胡延美律師的頁面,源于一樁今年5月發生的、震驚世人的案件。
據《新京報》報道:山東青島女律師張某在家中遇害,其15歲女兒有重大嫌疑。5月27日,張某好友姜女士告訴新京報記者,張某性格好強,與前夫離異多年,此后獨自帶女兒生活,日常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
親生子女殺死親生父母,如此人倫悲劇早已不是個案。
2016年2月14日,北大學子吳謝宇將單親母親謝天琴殺死在家里,后潛逃,成為轟動全國的大案。
2018年12月2日,湖南益陽12歲男孩吳某,因不服母親管教,持刀連砍親媽20多刀致其死亡,之后他曾說:“我又沒殺別人,我殺的是我媽。”
2019年3月18日,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13歲男孩邵某因玩手機游戲,不服從母親管教,雙方發生激烈沖突,男孩將母親殺害。
2020年2月24日,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13歲男孩因瑣事爭吵,將36歲親生母親殺害。
……
為什么這樣的事會一再發生?幾乎所有案件都涉及“管教”和基于情緒的爭端。
無論這封“信”是否確為案件中的女兒所寫,但“信”中文字倒也說出了許多家庭的親子關系現狀和父母的教育理念——父母對孩子高要求、高管控、少傾聽、少回應。
管控,既有成年人無法處理自身承受的生存焦慮,并把焦慮轉嫁給孩子的原因;也有基于面子、虛榮、好攀比的因素,一如“信”中所言:我必須無比的聽話,無比的優秀,能夠滿足您實現爭強好勝和消解過度焦慮的需求!
高管控,還有成年人自身的懶惰:令行禁止,方便管理。我說什么你就聽什么,我讓你如何做你就如何做。這樣,父母可以無需花費心思去傾聽孩子那些不正確的、幼稚的說辭,不用考慮他們的情緒,更用不著消耗精力與時間去溝通協商達成妥協。
如果能夠達成這樣的目標,當然還無需面對孩子那些惱人的行為造成的后果,比如:打破東西,和他們發生沖突,被老師請去開“微型家長會”……這是多么令人愉快的畫面啊,看上去是那么的美好,而且是對孩子和父母都好——我省心省事,你是好孩子,我比你的經驗多,你按我給你指的路走就能抵達光明的未來!
至于這個未來是不是孩子想要的、是否適合孩子,有多少父母認真想過?還是說許多要求與夢想原本是父母的,是父母基于這樣那樣的原因未能實現,做了父母之后就把夢想轉嫁到了孩子身上!但是,孩子不是機器人,不是物件,他們是活生生的生命,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情感。想象孩子應該是什么樣,然后再想象出對付孩子的辦法,這是非常可怕的養育觀。
任何控制都會遭遇反彈,不管控制是多么正確、理由多么高大上、目標多么美好。因為,孩子是獨立的生命體,他們有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夢想,希望被看見,需要被傾聽。
他們可能不成熟,可能很幼稚,也一定會犯錯,但人,就是在不斷的試錯過程中,經由親身體驗獲取經驗,進而學會規避錯誤,獲得成長。我們無法代替他們成長,代替他們生活。
我們應該給孩子怎樣的愛?
愛,不是我們以為的樣子,而是對方感受到的樣子。真正的愛,應當用對方最樂于接受的方式去給予,去表達,沒有附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