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傳亮
一個政黨、一個國家在前進道路上,不可避免會遇到成長的煩惱,甚至會遇到較大的困難、挑戰或考驗。應對變局、突破困局、化解危局,需要破局智慧。鄧小平在長期的政治生涯中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具有高超的破局智慧,值得后人學習。
面對變動不居的形勢、深刻復雜的局面,最迫切的是要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切不可四處出擊,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百廢待舉、百業待興,遺留難題堆積成山。同時,“兩個凡是”的出現又表明歷史的慣性十分強大,擺脫起來很有難度,一時中國出現了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如何盡快擺脫這種局面?鄧小平敏銳地認識到必須從思想層面解決問題,思想不解放,什么事都不敢想更不敢干。因而,他堅持實事求是,緊盯住“兩個凡是”不放,從1977年4月給中央寫信,到1978年5月給前來看望他的中央同志明確說“兩個凡是”不對;從1978年6月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公開支持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到7月份找中央黨校負責人、中宣部負責人談話;再到9月去東北考察一路走、一路講,鼓勵各地干部解放思想,要以發展生產力為重。正是在以鄧小平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帶動、支持、領導下,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才頂住壓力真正開展起來,進而形成解放思想的時代大潮,結出了實行改革開放和轉移工作重心的累累碩果,一舉擺脫困局。抓關鍵、抓重點是鄧小平破局智慧的鮮明特點。比如,他講發展才是硬道理,講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講“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這些就是抓住了事物發展的關鍵所在,符合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的國情和定位。

1978年6月2日,鄧小平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話
坐在房子里面壁,不會得出破局的辦法。走到屋外,走進民間,實地考察,問計于民,有助于得出解決難題的思路,有時還能出現“恍然大悟”或“豁然開朗”的情況。鄧小平經常下去開展調查研究,用他的話說就是到處“走一走”、“看一看”。在鄧小平1979年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小康”概念后,對于中國能否如期完成1982年黨的十二大確定的“到2000年實現全國工農業總產值在1980年的基礎上翻兩番,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的宏偉目標”,在國內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在這種情況下,1983年2月,鄧小平到經濟發展較快較好的江蘇、浙江、上海等地進行調研。在了解了這幾個地方實際發展情況后,他心里有了底。同年3月2日,鄧小平約請幾位中央負責同志談話說:“這次,我經江蘇到浙江,再從浙江到上海,一路上看到的情況很好。看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希望很大。”正是這次江蘇、浙江、上海等地調研之行驗證了小康目標的可行性。當時,深圳等4個經濟特區發展也遇到了困難,有的人寫材料把經濟特區與舊上海的租界相提并論,一時特區發展很有些“秋風蕭瑟”的味道。在此關頭,鄧小平說:“經濟特區是我的提議,中央的決定。5年了,到底怎么樣,我要來看看。”1984年1月下旬,鄧小平對深圳、珠海等地進行了考察。在考察中,他透過各地熱火朝天干事業的場景、震撼人心的口號,看到了發展的大勢、看清了主流,欣然為珠海、深圳題了詞。1984年2月24日,鄧小平在召集幾位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指出了實行開放政策,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從此,對外開放事業成功破局,邁開大步,東南沿海地區發展為之一新,也極大地帶動了內地的發展。
事實最有說服力。有時工作遇到困難,推動不下去,就要用事實來推著人們向前走。改革開放以來,很多時候改革決策遭遇執行難的問題,也多次遭遇新生事物出現了怎么辦的難題。鄧小平的辦法是“允許看”,用事實說話,用事實教育人。由各地農民自發包產到戶引發的農村大變革就曾遇到問題。有的省份、地區,對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觀望態度甚至出現抵觸心理。怎么辦?中央并沒有強推,而是一方面開會研討,一方面采取用事實教育干部群眾的做法。鄧小平1992年初發表重要談話時就說過,對改革開放一開始就有不同意見,這是正常的。不只是經濟特區問題,更大的問題是農村改革,搞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廢除人民公社制度,“開始搞并不踴躍呀,好多人在看。我們的政策就是允許看。允許看,比強制好得多”。他還談道,“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允許看”的方法論就是讓事實說話,用實際情況來改變人、教育人。在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前無古人,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其間,出現了很多新事物,比如個體經濟的興起、市場行為的規模出現等。有的地方對此拿捏不準,政策實施左右為難。鄧小平采取“允許看”、讓事實說話的方法,推動了改革開放順利前行。
有時變局的出現、困局的形成,并非由于自己的原因,而是和我們有聯系的個體出了問題。置身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國,是世界大格局中的重要部分,不可避免會受到國際大變局的影響。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不僅使社會主義發展遭遇重大曲折,還讓中國前行經受巨大外部壓力。加上國內改革也有10多年,累積的問題、新生的矛盾層層疊加,中國確實在方向感上存在較大難題。東歐局勢剛出現動蕩,1989年9月4日,鄧小平就指出:“對于國際局勢,概括起來就是三句話:第一句話,冷靜觀察;第二句話,穩住陣腳;第三句話,沉著應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靜、冷靜、再冷靜,埋頭實干,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抓住解決國際國內互動性問題的要害。按照鄧小平的思路,我們從容應對了國際變局,化解了國內憂慮,維護了國家利益,也發展了雙邊多邊關系。置身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復興戰略全局疊加互動的新時代,只有做好自己的事,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困局或危局的出現,往往不是單一因素的結果。在困局中實現突圍,在危局中發現機遇,有時需要瞻前顧后,更需要統籌兼顧。統籌兼顧是中國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治國理政的重要歷史經驗,是處理各方面矛盾和問題必須堅持的重大戰略方針,也是我們一貫堅持的科學有效的工作方法。鄧小平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常常帶有統籌兼顧的強烈意識。從“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到“兩個大局”再到處理美蘇關系等等,都是如此。在中國推動現代化建設,必須從全局出發考慮問題,統籌兼顧提出思路。針對社會治安形勢出現的問題,鄧小平指出,“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這兩只手都要硬。打擊各種犯罪活動,掃除各種丑惡現象,手軟不得”。他還談道,“廣東二十年趕上亞洲‘四小龍’,不僅經濟要上去,社會秩序、社會風氣也要搞好,兩個文明建設都要超過他們,這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以后,東南沿海地區率先發展起來了,中西部地區發展較慢,鄧小平1988年提出了“兩個大局”的設想,著力解決沿海同內地貧富差距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中國考慮并有節奏推進和蘇聯關系“正常化”問題期間,同時也非常注意同美國的溝通。此事自始至終鄧小平都親自參與、親自決策。正因為處理好了中美蘇大三角關系,把握好了彼此關切,才為中國改革開放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