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曼 浙江農林大學 信息與教育技術中心
近年來,為提高學校信息化管理水平,許多高校也提出"數字迎新"概念。例如清華大學于2002年將數字迎新系統投入使用,從新生入學開始就建立電子身份,實現學生數據的統一管理和共享,是國內開展數字迎新較早的高校。國內許多高校也緊隨其后,開始探索開發數字迎新,如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南昌大學等。各高校的數字迎新在設計上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概括起來可以分為以下三類模式:自主研發式,即根據自身需求和學校技術條件,自行開發設計,這一類模式主要集中在技術實力較強的高校。合作開發式,即與技術開發公司簽訂協議,共同進行設計開發,這類模式的優越性在于可以得到軟件公司的專業技術支持,對提高系統整體功能起到積極作用。統一訂購式,即由學校直接向技術開發公司購買數字迎新系統,由開發商負責系統的設計建設及后期維護。自身技術研發能力較弱的高校大多選擇這一模式。
某高校人臉識別迎新系統是基于某高校一庫一表的人臉大數據平臺為迎新系統提供的子應用系統,通過這一數據平臺可以協助學工部實現快速、低成本的迎新應用,并通過迎新系統采集到新生數據,以對系統本身進行驗證,從而在下一階段采集在校生的大數據,以期實現其他基于人臉大數據的相關應用。具體功能特點如下:
2.1 安全性高,人臉大數據在核心機房配置了專門服務器,實現了人臉數據庫系統的安全體系保障及本地配置的可實現機制,與此同時,數據的本地化具有信息高度安全機制和調用可實現化。
2.2 可自行配置各種應用,迎新系統數據采取學校數據中心統一采集管理,為迎新系統等應用系統提供應用接口,用來連接不同的應用系統或實現不同的功能,只有得到授權的子業務系統才能使用。
2.3 數據的使用采用統一管理.
數據傳遞脫離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數據的傳遞及采集是通過服務器提供的統一接口進行傳遞,使得使用管理人員能夠及時知道數據的去向,同時傳遞脫離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二次開發更加便捷,數據庫由校方統一配置管理,后臺大數據的歸屬權也屬于校方,此外,結合其他業務已經開放的接口能力,校方還可使用數據內容原生的功能,為信息化大數據提供了更豐富的多場景的移動化數據使用解決方案。
報到流程模塊的功能描述如下:(1)APP信息填報:迎新系統APP包括新生基本信息庫、報到實時信息查看、以及人臉數據采集,在上述內容的基礎上同時將系統將采集到的新生數據與招生照片及身份證信息對比。(2)錯誤信息校正:報道前一周針對部分有問題信息采取電話,APP首頁提醒等形式完成信息提醒修正功能。(3)現場確認:在現場報到點,通過攝像頭采集人臉數據與系統數據進行比對,通過比對完成新生入校報道。完成報到之后新生收到短信,主要包括宿舍信息,并至宿舍樓下領取公寓鑰匙(其中預定的生活用品已放置宿舍),一卡通,通過二維碼掃描完成報道。(4)綠色通道:系統記錄使用綠色通道志愿者主要對未能識別的部分新生通過迎新系統手工完成報道。
高校迎新工作涉及大量的部門及數據,怎么做,怎么做的更好,是每一季的迎新工作對迎新人員的考驗。確定什么樣的迎新方式,開展什么樣的迎新活動能簡化流程,實現人員、設備的最優化,是衡量一個迎新系統的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某高校2019年人臉識別迎新系統的設計與實現,邁出了勇于嘗試的第一步。實現了人臉識別秒過,總之,高校迎新系統在信息化背景下,需要加強新技術的推廣與服務,建立起具有競爭力的認知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