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萍
(甘肅省酒泉市實驗小學 甘肅 酒泉 735000)
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采用主題單元的形式編排,主題鮮明,內容豐富,所選的文章大都文質兼美,描繪了充滿感情的能引發孩子想象的生動形象,給人以美的享受。如何在新課標的引領下用好這套教材,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新課題,通過認真、深入地學習教材,筆者認為要用好這套教材,那就必須立足于教材,用活教材,讓教材成為學生獲取語文知識、培養發展語文素養的重要憑借與依托。下面談四點做法,就我在這方面一些嘗試性的做法總結如下。
“立足教材”就是必須依照《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中段學生應該達到的學習水平來對教材進行基礎性教學。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對語文基礎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我們不但要把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作為基礎,而且還要把語言積累、文化積累、經驗積累、情感積累、學習方法、學習習慣、思維水平、綜合運用能力,民族化現代化的人文精神、獨特的個性以及正確的價值取向等也同樣的納入語文的基礎范疇,這些對于學生的后續發展必不可少。而“用活教材”則是在“立足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深度挖掘和開發,是不斷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手段。
但是,在堅持課程標準,強調語文素養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常常會產生一些困惑,比如:如何把握閱讀教學的度?課文篇幅較長,長文短教的策略又該如何操作?有些課文深邃的思想內涵和豐富的情感內涵應如何引導學生“簡單”地挖掘?等等。在教學實踐中,尤其在閱讀教學中,我常常抓住課文后的思考題來進行教學方向的確定,在這一兩個大的問題背景下挖掘出一些有價值的小問題,以此來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理解內容,領會情感。比如,在《“三顆紐扣”的房子》這篇長課文中,我先抓住課后第一個思考題“找出能概括文章內容的句子”,引領學生把握課文主旨,再讓學生自學完成第二個問題“課文用什么具體事例表現窮木匠“三顆紐扣”善良寬廣的胸懷?”當我提出第三個問題“都有哪些人得到過三顆紐扣的幫助時?”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回答。最后再品讀文中的好詞佳句。這樣學生不但很快抓住了文章的重點,理清了層次,窮木匠“三顆紐扣”淳樸、善良、美好的心靈更是感染了學生。當然,這篇意大利童話告訴人們的深刻道理:“一個人的愛心雖小,卻能溫暖眾生。”也已深入人心。“簡簡單單地教語文”,立足教材與課標,強調語文素養是我們語文教學應該追求的目標。
音樂,來源于生活,是情感的奔流,是流淌的詩歌,是雨后的彩虹。美好的音樂能陶冶情操、升華思想、鼓舞斗志、凝聚人生。因而,運用音樂渲染情境,把悠揚的音樂語言和豐富的語言文字溝通起來,教學就真正實現了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的綜合調動,會收到美不勝收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月光曲》,課前我先播放貝多芬的著名鋼琴曲——《月光曲》,學生們凝神屏息地聽著,他們的興奮點都集中在這美妙的琴聲上。這時,我用舒緩的語調說:“同學們,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曾經這樣說過:‘我的音樂只應該為勞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么幸福!’他的一生譜寫了許多曲子,我們現在聽的就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就這樣,美妙的琴聲和動情的引入,扣響了學生的情感之弦,營造了一個和諧富有暗示性的美好情境,也為課文閱讀定下了情感的基調。再比如教學《橋之思》這首優美的散文詩時,我先播放歌曲《北京的橋》,將學生引入對橋的遐想中;教學《林中樂隊》時,一首《百鳥朝鳳》展現了森林中生機勃勃的景象;教學《瑞雪圖》時,一曲《我愛你,塞北的雪》激發了學生對雪的喜愛之情;教學《一枚金幣》時,是兒歌《一分錢》伴隨學生完成了課文續寫。
新課標四年級習作教學要求,學生能把想說的話寫下來,但實際教學中,學生記流水帳,語言貧乏,言不達意的現象屢屢存在。學生作文有的過于口語化,有的內容過于簡單,甚至不知道如何下筆。家長著急,教師也著急,為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我在教學中大膽嘗試了創設情境,為作文鋪路搭橋的策略。
在教學第七冊第八個主題單元“規則”中的語文天地時,我依據教材把“初顯身手”和“筆下生花”做了整合,進行了一次樂翻天的“傳口令”游戲,根據教材“初顯身手”的要求,我先和同學們一起討論制定了游戲規則讓學生記錄下來,接著把全班學生按游戲規則分成人數相等的8個組,準備游戲。游戲開始,我把事先準備好的8句繞口令分別小聲的告訴每組第一個同學后,一聲令下,傳令開始,每組最后傳完的同學大聲報出結果,哪組傳得又快又準,哪組獲勝,結果各組的口令被傳得五花八門,教室里像炸開了鍋似的。通過總結,學生認識到:規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只有人人都遵守規則,我們這個世界才能更和諧、更有序。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必須立足于教材,用活教材,才能用好教材,才能使孩子的語文素養得到不斷的發展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