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紅
(福建省石獅市教師進修學校 福建 石獅 362700)
孔子云: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儀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是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師生學習、生活的根基。因此,創設良好的禮儀文化成能夠豐富校園文化,從不同角度實現禮儀對師生道德層面、行為表現和言談舉止的規范,外樹形象、內修涵養,實現學校中師與生、生與生、學校和家庭、社區和諧關系的建立,給學校德育工作提供軟化劑和推進器,為營造和諧校園增光添彩。
校園禮儀環境是學校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它既是學生生命文化的重要形式,更是一種看得見的文化,具有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功能。創設良好的環境氛圍,是培養兒童禮儀習慣的重要前提條件,也是陶冶師生情操的無言之師。因而在環境創設中,既要整體規劃,精心布局,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創設禮儀文化長廊,既要注重不斷豐富、完善和發展禮儀文化,更應關注文化的靈魂和根脈,突出一個‘潤’字。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充分體現環境中為課程服務,讓校園每一堵墻都會說話,每一個走廊,每一個轉角都有禮儀文化,校園內的一草一木,一石一亭,一紙一硯都附著禮儀育人和規則的功能,如走廊上的提示語,提醒著上下樓梯要輕聲細語漫步;禮儀墻上展示孩子知禮、守禮及在社區做禮儀宣傳員的亮麗風采;正衣鏡子提醒每一位師生讓微笑成為一種習慣;學校園地、班級文化陣地、食堂、籃球場等,甚至連廁所也不放過,充分利用起來,皆可成了禮儀教育的有效媒介。班級展板上有師生共同收集、整理出適用于各種場合的禮貌用語,有精彩紛呈的“禮貌用語我知道”的手抄報;學校的水房、衛生間張貼了學生自己動手設計節約用水標語、有序排隊等作品;班級的衛生角張貼了學生畫的節約用紙宣傳畫,時刻提醒大家要節約用紙,既展示了孩子自我服務的能力,又進行了環保與文明禮儀的教育。這樣通過環境來規范禮儀行為,讓校園每一角落都是禮儀常識的學習場所,使師生、家長在無意識中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與美的感受,得到精神上的提升。
禮儀文化不僅要滲透在環境中,更多地要滲透在師生的活動中。師生可通過豐富實踐活動來踐行禮儀行為文化,加強道德實踐,達到以情養儀,以儀養德,為校園錦上添花。
2.1 文本對話,互訴衷情。每個學科都具有的學科屬性特點,學科內容豐富多彩,所有內容都是以學生年齡特點出發的,每一單元、每一課的主題都賦予了明確育人教育目的和要求。因此教師要善于借助學科中文本內容,提煉與禮儀教育相關的資源,引導他們相互真情“對話”,互訴心中情,通過對文本的多角度、多方位的多層次地對話,巧妙轉變學科內容為禮儀教育內容,將禮儀教育與學科課堂有機整合,從而引起學生對自己的日常行為慣的重新審視和動態重構。例如部編人教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課《掌聲》描寫了身患殘疾、憂郁自卑的英子上臺講故事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后,因而變得開朗自信的故事。有位教師執教時抓住掌聲前、掌聲時、掌聲后英子和同學們的變化這兩條情感,從課前的師生談話共情、課中的“鞠躬禮”踐行、課后用英子的口吻講自己的故事的拓展延伸導行等方面進行文明禮儀滲透。該教師及時捕捉到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的資源,讓教材中的兒童與教室里的學生對話,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品詞析句,生與生,師與生互動,走進人物內心,將文本演繹成形象鮮明的畫面,讓學生用自己的感受、視像、想象、直覺等去把握文中的脈動和心跳,從而讀懂英子的內心,領悟掌聲的內涵,最后又用互訴衷情,特別是對于文中“英子上臺時,同學們給予掌聲”這個細節的挖掘,強化了同學們文明有禮,不歧視身有殘疾的英子,而且給予英子鼓勵的掌聲的文明情感,進而升華文本主旨——體會鼓勵和關愛蘊含的強大力量,從而營造一種自由、和諧、欣賞的課堂氛圍、禮儀課堂文化。
2.2 生活對話,陶冶生情。道德內在于生活,是生活的構成性要素。向生活學習,從孩子們的現實生活出發,重視孩子的生活體驗、親身感受,引導孩子在與生活中對話,發展道德。例如,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文明小公民”一課,由于班級獨生子女多,孩子行為習慣不一,教師從生情出發,提前布置生活實踐作業,讓學生在各種生活場景中拍攝收集講文明、守規則的精彩畫面和不講文明、不守規則的行為畫面并帶來課堂小組內交流分享回歸到自己的生活中應該怎樣做個文明的公民,讓社會生活融入課堂。同時又結合聯系學校一些同學不文明的行為適時引導,讓學生在彼此的缺點中得到互鑒、優點中得到互學,激起情感共鳴,讓孩子們感受到禮儀的重要性,認識到規則和講文明對自己生活的重要性,才能從情感上接受并變成自己的愿望和主動的行為。
2.3 同伴對話,以評促情。品德教育是價值觀教育,更是導行教育。不文明的行為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因而要養成良好的禮儀素質,文明的行為,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們的行為會有反復,需要老師和家長耐心的教育和指導。對于一些有著不文明行為的學生,教師注意對孩子進行自我評價的指導,引導孩子以寬容、欣賞的態度去看待同伴的優缺點。可通過讓孩子自我反省、同伴建議、家長反饋等即時評價,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并借助同伴間的影響,運用自評、他評、師評、生評、互評等多元評價方式,對學生文明和不文明的行為進行評價、對話,變單向的個體學習為互動的共同生長。讓評價貫穿整個禮儀教育過程,以評價促進禮儀良好習慣的養成。
為了使禮儀文化更加有效而全面地實施,我們以課程為紐,以文化人,豐富德育載體,整合各種資源,系統化構建校內校外、課內課外、網上網下協同育人“立交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形成合力,共同發力。堅持在師生中長期開展文明禮儀教育,在實踐中豐富禮儀課程文化,并在校園落地生根。
一是與研學旅行課程結合。利用研學資源組織學習、熏陶、踐行禮儀文化教育。研學前普及禮儀常識如與場館工作人員禮貌交談,如何怎樣舉手示意,怎樣交流,如何邀請以及向別人請求幫助,包括觀察提問等,研學探究體驗時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禮儀如何踐行,研學后對孩子動手實踐及行為習慣的評價等,引導學生把禮儀教育貫穿整個研學過程中,在實際的體驗過程中持續地踐行禮儀,真正實現“一路行程,一路學程,一路禮儀”。
二是與地方人文資源整合。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是東亞文化之都,有著豐富的社會資源。學??沙浞滞诰虻赜蛭幕?,整合資源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相應開展“小記者行動”、“尋訪紅色之旅”、探尋“一帶一路”等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創新禮義文化的學習方式構建起開放的適宜學生體驗探究的場景,讓學生在參加社會實踐和參與綜合活動體驗中,培養學生自主性和獨立性、學會交往、學會合作,學會彬彬有禮。例如針對石獅家屬菲律賓籍多,東南亞交往密切,有些學校積極開展中菲夏令營活動,讓孩子如何運用肢體無聲語言來表達禮貌待人,在與菲學生交流,學會涉外禮儀,也弘揚我們禮儀之邦的傳統美德,同時拓展禮儀訓練平臺。
三是與家庭課程資源融合。綱要指出:實施德育,學校教育必須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密切配合。禮儀教育僅僅依靠學?;蚶蠋煹牧α渴遣粔虻?,必須與家長密切配合,一致要求與督促。家庭是孩子的禮儀教育的主陣地。孩子的禮貌行為來自對父母與成人的學習和模仿,所以培養孩子禮儀必須從家長做起。課堂上關于禮儀訓練主要是結合學科內容進行行為習慣培養,側重學生在校學習行為習慣的表現。為了進一步真正突出“德”,即在育人問題上抓住做人、處事、養德的根本,注重內在核心素養,還應充分利用家庭資源進行實踐,如在家里迎客、待客、送客的禮貌行為,包括表情、語言、坐姿、傾聽等,相應提出一些合理、適度、具體、明確的行為要求,作為課后拓展練習,并且要求家長配合進行親子體驗訓練并檢測,進一步引導他們在道德行為實踐中逐漸加深認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與社區資源融合。社區有著豐富的資源,教師可充分利用周邊的博物館、文化遺址、展覽館、紀念館、具有歷史文化風貌的街區、故居舊址和現有教育基地等社會資源,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活動,在活動中接受教育。組織中小學生開展主題實踐活動,把志愿服務和公益活動作為豐富傳統禮儀文化教育實踐的載體,通過鼓勵小學生走進福利院、養老院積極開展關愛老人、關愛殘障兒童、關愛困難家庭等傳統文化社會實踐活動,鼓勵中小學生在實踐中踐行中華傳統美德。在參觀考察和耳聞目睹中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堅定愛國主義理想信念,增強民族情感,也培養良好的禮儀習慣。
總之,只要善于挖掘中華優秀傳統禮儀文化的思想智慧,以其涵育德性,以德修心、涵養心靈,就能將禮儀文化中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融入到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用禮儀文化激發學生對共同道德追求與崇高理想信念的強大歸屬感,滋養學生成長,讓禮儀之花在校園內越開越絢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