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萍
(貴州省凱里市第一中學 貴州 凱里 556000)
“深度學習”一詞最早是由兩位美國學者馬頓(Marton)和塞利約(Saljo)在1976年提出的。伴隨著我國核心素養時代的到來,“深度學習”這個概念逐漸進入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視野,并引起廣泛的關注。對于深度學習的內涵,我國學術界眾說紛紜,北京師范大學郭華教授的定義得到較多人的認可,他認為,深度學習就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
在高考的指揮棒下,現實的課堂教學中知識碎片化、重復操練、死記硬背的淺層學習大量存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更多關注的是高考要考的內容,更側重于知識的傳遞和方法的灌輸,特別是到高三,更是對學生進行轟炸式的輸入,可以說深度學習沒有真正的或者說完全真正的發生。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正式發布,明確指出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2017年底,教育部印發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17版),強調教學要遵循規律,貼近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實際,充分反映學生的成長需求,要著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作為提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有效學習方式,深度學習的價值將會愈加突顯,深度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真實發生,具有了更大的現實可能性。
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增強社會理解和參與能力的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讓深度學習真實發生呢,下面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五課《文化創新》這一課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看法。
第一,創設真實情境,吸引學生高投入。熱愛是學習的首要條件,只有熱愛才能進入到深層次的學習和探究,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要創設真實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才能吸引學生興趣,為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做好準備。在《文化創新》這一課教學中,用視頻展示了絢麗多彩的黔東南的傳統文化,因為都是學生熟悉的、熱愛的,所以能最大限度的吸引學生。
第二,讓學生具有主控性,激發學生高參與。情境認知理論認為,學習的終極目標是要將自己置身與知識產生的特定情境中,通過積極參與具體情境中的社會實踐來獲取知識、構建意義并解決問題。在這一課教學中,讓學生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行選擇感興趣的一項傳統文化按照具體的要求和步驟來進行探究,并自主選擇展示的方式來展示學習成果,這樣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擁有主控性,親身體驗和實踐,能很大程度上激發不同層次學生積極參與。
第三,設置有挑戰但能完成的任務,實現學生高認知。在備課過程中,要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預評估,根據學生已有的基礎、學生身心規律、學生的興趣等來設置任務,要有一定的挑戰性,但難度又不能太大,難度太大也會讓學生覺得望塵莫及而失去信心。在這一課教學中,主要設置了兩項任務:一是探究某一項傳統文化的變化及其所帶來的影響,二是為這項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和創新提出可行性的建議。這兩項任務在課本中沒有現成的答案,但經過與同學合作、共同探究會得以很好的完成,在充分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既完成了對課本知識體系的認知、理解、構建,也進一步提升了分析、創造的能力,并且還在與同學合作的過程中增強了協作能力、溝通能力。
第四,引導學生進行過程性的、發展性的自我評價,增強學生成就感。在課堂教學中,要樹立評價不是為了證實而是為了改進的理念,過程性的、發展性的評價更為重要,而在深度學習中,相對于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更為深刻。在這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確各個階段的評價標準,對探究的過程,協作的狀況,表達能力,以及最后成果的展示進行自我評價,這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成就感,也讓學生及時的有深度的全面的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極大的促進學生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