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強
(貴州省赤水市第三小學 貴州 赤水 564700)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生必須具有開放的視野,教師應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程。合理開發利用好農村鄉土文化,是有效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因為農村鄉土文化是在特定地域內發祥流行并長期積淀發酵,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生態文明的總和,包含:民風民俗、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地名沿革、歷史變遷、社會發展以及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名人軼事、語言文化等。能夠幫助學生深人理解文化的內涵,對弘揚我國優秀的文化、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使學生的學習更具有文化意義,讓語文學習更加具有實踐意義。那么,要如何開發利用適合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鄉土文化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1 知鄉情。鄉土人情是最基礎,最質樸的文化資源,是學生最容易獲得、最容易接近、最容易理解的文化財富。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挖掘、發現、了解,如赤水鄉情:位于貴州省西北部,始建于北宋大觀3年,北接川南,東鄰重慶,是黔北通往巴蜀的重要門戶。地處云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大斜坡地帶,海拔從1730米急劇沉降至221米,谷深坡陡,溝渠縱橫。經億萬年風化侵蝕,形成了1200多平方公里全國面積最大、發育最美麗壯觀、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最年輕的丹霞地貌。赤水具有亞熱帶生物生存和活動的條件,特殊的地理氣候,又成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侏羅紀殘遺種——“桫欏”的天然避難所,森林覆蓋率高達83%。居住著漢族、苗族、土家族、仡佬族、布依族等26個民族。1935年中央工農紅軍經過此地。據統計,3米寬以上的瀑布達4000多條,是亞洲最大的瀑布群。以上各方面的資源,都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了解,豐富他們的知識儲備。
1.2 觀鄉俗。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鄉風民俗,這些根植于農村的資源,可是我們寶貴的文化。例如:獨竹漂,又稱獨竹舟,俗稱劃竹竿,表演者赤足站立于一根直徑大約15厘米左右,長約8米以上的筆直楠竹上作水上載體。手拿一根直徑約5厘米、長約4米的筆直小竹竿當槳,左右交替,在水上劃行,或駕舟乘風破浪搏擊激流險灘,或輕拈竹竿穩立舟上悠閑蕩舟水面。其形其態美觀大方,動作協調連貫一致。表演“乘風破浪”、倒退、轉身、繞彎、換竿等絕技,頗有“一葦渡江”之妙。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了解:為什么獨竹漂起源于赤水、怎么制作、如何劃行等。在滿足他們的好奇心的同時,也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增強了自豪感。
1.3 品鄉味。中國地大物博,飲食文化豐富,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態勢。在赤水,也有很多登上央視、聞名遐邇的飲食,如:豆花,臘肉,竹筍,烤魚,竹燕窩,辣殼面,豬兒粑等。讓學生了解這些特色的由來、做法、味道,對豐富學生的飲食文化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1.4 賞鄉景。赤水是國務院唯一以行政區名稱命名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旅游資源非常獨特和豐富,由自然生態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組合而成。景觀以瀑布、竹海、桫欏、丹霞地貌、原始森林等自然景觀為主要特色,兼有古代人文景觀和紅軍長征遺跡,被譽為“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鄉”、“桫欏王國”、“長征遺址”。這些是大自然及歷史無私的饋贈,是學生學習自然、歷史寶貴的資源。
2.1 回顧再現。通過走進從村、走進自然、走進歷史所了解到的鄉土人情、民風民俗、名人軼事、特產美食等,我們可以通過開展交流會,主題班會的形式,進行交流回顧,促進文化交流,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
2.2 匯編成校本教材。把收集的鄉土文化,按照不同類別,配上必要的圖片,形成不同年級的校本教材,并逐年完善。這樣,就能把農村鄉土文化不斷地、系統地、詳細地收集起來,形成完整的教材,便于以后學習和教學。
為了更好地發揚農村鄉土文化,我們可以定期舉辦農村鄉土文化藝術節或藝術周活動,通過開展鄉土文化手抄報展示、畫展、書法作品展、手工制作展、攝影作品展、演講比賽等,營造出濃厚的氛圍。同時,學校可以組織教師進行農村鄉土文化對小學語文教學影響的交流會、優質課、研討課,從而讓這一文化走進教師、走進課堂、走進教材,形成教學常態,從而更好地服務小學語文教學,提升學生的家鄉情懷,人文素養,為傳承、發揚鄉土文化打基礎,做貢獻。
長一段時間的路。全村人均收入,竟然還不到500塊。
然而,更可怕的不是地區環境的惡劣,而是農民思想的劣根性。
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雅龍鄉有一個盤兔村,離首府南寧車程不到200公里,卻是廣西最貧困的地區之一。那里的很多農民安于現狀,愚昧懶惰,幸福目標極低。對于政府提供的扶貧項目,也懶得去實施,總找各種借口。更有甚者,還有村民指望通過多生孩子,讓孩子贍養自己來過上好日子!
不僅如此,貧困地區數千萬“剩男”的婚戀難題也正引發更嚴峻的社會問題。在一些特別貧困地區,大齡未婚男性甚至會采取“轉房”的方式來結束單身。比如,在貴州某山區,陳姓人家有兄弟4人,三哥在一次礦難中死亡,此時四弟已31歲尚未成親。為了不讓三嫂改嫁帶走賠償,也為了省去無力支付的彩禮,父母作主,讓老四娶了自己的三嫂。這與小說中臘八娶了哥哥拋下的嫂子訾米,是多么地相似!
雖然國家扶貧工作做了很多年,也取得了輝煌的成績,近年又大力實施精準扶貧政策,但是我國農村依然還有1660萬貧困人口。這龐大的數字如同巨大的驚嘆號,時時警示著人們:要改變農村的現狀,任重道遠;在大力發展城市的同時,切莫忘了還有農村。
賈平凹飽蘸著對農民的深情和對農村的擔憂,提出了諸多農村問題,然而未來農村到底該走向何方,農村問題又如何解決,小說并未作出回答。也許,只有借著黨中央大力實施精準扶貧的這股東風,各級政府和人民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干,真正地將解決問題落到實處,我們的農村才有出路,我們的姊妹才不至于成為一個個“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