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靜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梧田蟠鳳小學 浙江 溫州 325000)
小學是習作教學的起點,因此,作為小學語文老師,我們要遵循小學語文教材編寫特點和規律,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習作指導,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提高學生習作的能力,從而將習作教學“引水入渠”。
小學生在面對有關習作一類的習題時,常常會感到恐懼、擔心,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覺得自己寫不好,平時評價也非常低。有很多教師會提出疑問為什么學生寫不好習作呢?其實,很多原因都可以歸結為教師的教學模式。教師固有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發散思維,使學生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通常,教師會從作文的結構、句子結構、內容和表達方式等方面對學生的作文成績進行評判,并將自己的情感色彩帶入評價中,對達不到自己要求的作文往往給分較低,這導致學生不想寫,沒有信心寫。要改善這一現象,教師就要鼓勵、支持、表揚學生,而不是否定學生創作的文章和文章中小學生的思維方式,幫助學生在練習中樹立自信,減少恐懼。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無論是哪種文章,都會有大量的好詞好句,而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材中,也有許多思維練習,要求學生提取和背誦自己喜愛的好詞好句好段,以讓學生感受到美對語文和課文,并積累一些寫作材料,而關注課文也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如果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掌握了一些好的單詞和句子,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在平時的練習中思考和運用它們。有些詞可以用,有些詞可以說,有些句子可以寫。在小學語文的學習過程中,讀與寫放在一起始終是一個“黃金組合”,只讀不寫或只寫不讀都不會讓學生的習作水平達到理想狀態。學生的日記不拘泥于內容、體裁、形式及字數的多少,如自己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想怎樣寫就怎樣寫,無拘無束,重點是盡情地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
低年級,這一時期的學生是剛步入小學校園的學生。一、二年級的學生語言組織表達能力不是很好,對于這一階段學生的基本要求就是把想說的話寫下來,而對于孩子寫話不要有具體標準和要求。一年級學生的文字水平還處于一個最初級的階段,文字掌握不足,所以在學生寫話里有一部分學生用漢語拼音代替想寫的文字。這個時候,教師主要做的輔導是教會學生認字、書寫、組詞等。二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文字詞匯量,老師除了要擴充學生的知識儲備,還要增加一定量的淺顯易懂的成語。讓學生多說、多寫話,將自己的生活見聞表達出來,這樣可以使學生思維開闊,培養學生習作的興趣。
中高年級階段,語言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寫一些短篇作文,這個階段依然要引導學生慢慢來,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積累材料,還要讓學生多進行習作訓練。要優先引導,不要讓學生產生叛逆、無聊的心理,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多看課外文學書籍,為以后的練習積累文學資料,要求學生與同學分享一些高質量的文章,對一些具有美感段落整理記錄。為了開拓學生的思路,可以給學生一個主題,比如我的偶像、我的家鄉等,也可以給學生一張漫畫,讓學生用他們的感受、想象力進行描述,用語言文字進行創作。
為了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與詞匯運用能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每月評出班級的“閱讀之星”“詞匯大王”“習作之星”等,閱讀方面可以從閱讀的數量、質量上來評;詞匯方面可以從收集的詞匯量、作業的清潔程度,還有就是在平常寫作中能否活學活用所學詞語等方面來進行評價;“習作之星”要根據《課程標準》關于寫作的要求來進行評價,如第一學段主要評價學生的寫話興趣;第二學段是習作的起始階段,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寫作。如果教師對學生的習題進行詳細的批改,工作量太大;如果只是簡單的批改,恐怕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如何使評價更高效呢?在我看來,應該讓學生參與評價,使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相結合,讓評價成為師生、學生和學生交流的平臺。
總之,在新課程背景下,要想促進小學語文寫作教學質量的提升,提高小學生的習作能力,就要求教師應當堅持科學的理論指導,并及時摒棄舊的觀念,來不斷進行嘗試,大膽革新,讓學生愉快地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從而讓學生盡情地享受生活、享受習作、享受生命的發展和成長,獲得未來生活所必需的寫作素養,只有這樣才能讓習作教學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的習作能力得到切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