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毅
(西藏昌都市江達縣第一初級中學 西藏 昌都 854500)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言簡意賅的詮釋了國與家的關系。因此,文章題目中的“家國情懷”指的是對家和國的認同和熱愛的情感。《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中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個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因此,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與記憶、語文能力的訓練與提升,還要注重思想情感的體味與內化。
學生的課前學習是預習。課文預習的重要內容是查閱資料,包括查閱作者經歷、寫作背景、相關文章等。語文課文中的許多作者就是愛國主義者,查閱他們的人生經歷,有助于學生認知家國情懷。《敬業與樂業》的作者梁啟超,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家庭教育的成功者。了解梁啟超的家風及其子女的成就,學生能正確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岳陽樓記》的作者范仲淹,幼時家庭貧困,卻常自誦“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了解范仲淹幼時的讀書經歷,學生可以認識到從小樹立遠大理想的重要性。《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嗎》的作者魯迅,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我們的民族。查閱魯迅人生經歷,學生能感知魯迅先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民族情感,認識到:個人的理想要與民族的命運和前途緊密聯系起來。《回憶我的母親》的作者朱德,一生“盡忠于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盡忠于我們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國共產黨”。查閱朱德的人生經歷和觀看電視劇《朱德元帥》,學生可以感悟到朱德愛黨、愛國、愛民的博大情懷。
語文的許多文本鮮明地表現了家國情懷的主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程“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家是溫暖的港灣。周國平說:“心疼這個家吧,如同心疼一個默默護佑著也銘記著我們的生命歲月的善良的親人。”七年級的《秋天的懷念》《散步》《散文詩二首》,八年級的《回憶我的母親》《背影》,九年級的《故鄉》,從不同的角度表現關于愛家的真摯情感。家里有父親、母親、妻子、孩子、鄉鄰等。學生在閱讀這些文本時,教師可以根據文本的特點,設計一兩個關于家國情懷的問題,讓學生在探究問題中品味親情、故鄉情,從而培養學生的家庭觀念以及對故鄉的熱愛之情。如《秋天的懷念》,可讓學生品味細節:“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背影》,可讓學生探究:作者對父親的情感變化是怎樣的?《故鄉》,可讓學生思考:作者理想中的故鄉是怎樣的?
教材中的我國古代經典詩文,家國情懷是主色調。思鄉,是詩歌永恒的主題,如《夜雨寄北》《月夜憶舍弟》《贈從弟》《次北固山下》《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等。這些詩歌,有的抒發了對親人的殷殷真情,有的表達了對故鄉的無比眷念。無論社會如何變化,愛國主義都是一種崇高的情懷。教材中的古代詩文,有的描寫了祖國的秀麗河山,如《三峽》展現了險峻壯美的三峽奇景,《錢塘湖春行》描寫了鶯歌燕舞的西湖春景;有的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如《大道之行也》描繪了大同社會的理想圖景,《醉翁亭記》表現的“與民同樂”的政治思想。古典詩文,主要的教學策略是誦讀。誦讀,能更好地理解詩文的意思,感受經典詩文的韻律美,培養學生對古典詩文的語感,領悟詩文中表達的家國情懷。反復誦讀,家國情懷就會留在學生心間,慢慢淌在學生的血液里。
家既是我們朝夕生活的場所,更是我們心靈的歸宿,因為那里有我們父母、兄弟、姐妹、鄉親以及山山水水。因此,熱愛家鄉、思念家鄉是寫作永恒的主題。在寫作訓練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家庭和故鄉的不同角度選取素材,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鄉親同伴、山山水水等,表現“尊老愛幼、妻賢夫安、母慈子孝”等主題,從而培養學生認同家庭、熱愛家鄉的思想情感。
總之,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因此,我們語文教師應立足于課程,運用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春風化雨般地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